高效课堂诞生记
2015-03-26纪全芳
纪全芳
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这个问题想必一定困扰着所有处在一线的教师。本文将以作者亲身体验和近些年流行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阐述一节高效课堂的诞生。
近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始终没有停步,先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之后是教材改革,而后又是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笔者所在学校也一直在力图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可是却始终没能有历史性的突破。究其原因,本人认为,还是那句经典之句:“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受益,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益最高,学会学习,这才是关键。
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想学要学、能学会学、按个性化的方式学习、在亲历和体验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在交流与分享中学习。因此,笔者认为,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最重要的是看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时间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接受、愿接受、想接受的直观的东西,让学生觉得这节课不上将会遗憾终生,不能错过。这将是一件复杂、庞大的工程。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教学、思考与实践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不妥之处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
首先,上好一节课教师应该拥有大量的知识。所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意义就在于此。课堂将成为教师个人是魅力展示的场所。要做到这一点将会很难,现在的教师有好多并不是致力于教育事业,只是把教书当做是一种职业而非事业。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表演,教师也不是演员,学生更不是观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作用。可是,要当好这个领头羊,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知识魅力,只有有情感的人才能把无穷的知识教得有情,有魅力的教师能把无魅力的知识教得充满魅力。
有句话说得好:“一堂好课如同一首美妙的主题乐曲。”乐曲演奏的成功与否,一要靠作曲对乐曲的精心构思,二要依赖于乐师的演奏技巧。教师则身兼二则。
其次,一节好课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一堂好课,更多地将是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让学生眼、耳、口、手、脑这些器官充分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动态变化去实施。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将围绕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未来发展去展开,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进行,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这样就不会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相反将会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
再次,一节好课应该充分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学习。
现在,仍然有大批教师对课堂时间不敢放手,生怕学生用不好,认为让学生讨论就是浪费时间,岂不知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最终留下最深刻影响的却不是老师讲过的知识,而是曾经在课堂上发生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一些情节。这些情节之所以能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是因为当时他可能亲身参与在其中。还记得笔者上高中时有一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为:“不让下田怎会耕地与不会耕地怎能下田”之辩。教师不放手怎能知道学生自主学习就没效果,就是浪费时间。当然,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恰恰在这里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探究问题,力争使学生通过相应的问题获得知识,这才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真谛。课堂上,师生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補充。
只有教师敢于放手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越大越没有了创新能力,是不是和从小进行的标准化考试有关呢?
学生的学习的基础意义是学习知识,而终极目标是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课堂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场所,能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提高实际学习效益。
最后,不论是哪门学科,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学习欲望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去主动学习、喜欢学习。教师能做的只是鼓励学生去进行探究、体验,并及时进行检测和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只要做到了以上这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将是精彩的。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