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若知识无力就不会有返乡笔记
2015-03-26宋清辉
宋清辉
这期的专栏,或许与股票无关,与赚钱无关,但与真实的感受有关,就让我们一起说些题外话吧。一些怀念难以割舍不难理解,但如果为了不抛弃旧事物而放弃了进步,我们的生活或会和解放前一样,茶叶蛋真会变得奢侈
我敢相信,当一个空空荡荡的荒岛上只有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会感到很多“无力”。例如金钱的无力——有钱能使鬼推磨不再存在;例如生命的无力——饿死渴死无聊死,各种等死;知识的无力——九年义务教育加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博士三年,22年的寒窗苦读似乎展现不出价值。
不外出,就不会有回乡的迷惘
然而尚未登上荒岛,王磊光就因为自己的迷惘将乡村看成了一座“孤岛”,他始终想做些什么却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字里行间中透露出要为农村做贡献的想法,但让人们有共鸣的却是那些生活当中的种种“累”以及当初为什么离家的迷茫。
令读者产生共鸣的返乡笔记也因此走红网络,这篇现实的文章让现实都蒙上了一层迷惘,毕竟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中国特色——关系。
笔记开始便提到同学回忆起吃腊肉面而产生的感慨,这是同学在维护关系;普通列车中的喧嚣、人们热烈的交流,是在通过无中生来建立关系;随后,笔记中提到“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这是乡村人与人的关系;在结婚的小段中,找对象拖媒婆也是建立关系;和墨镜的对话中,提到墨镜小学没读完就出去跟人混而发家,这是羡慕对方有关系好的后台;提到车子的炫耀,是在关系网中攀比的重要工具;最后提到知识的无力,则是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好村民之间的关系。
从头到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隐隐约约出现在文章当中,有羡慕、有惭愧、有疑问。由于未曾和王磊光接触过,我不知道他性格究竟如何,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同样的题材在一个乐观者的笔下,或会截然不同。
时代变化的速度我们无法想象,在获得新事物的同时,一些老、旧的东西不得不抛弃,一只钢笔用久了都会有感情,更何况是家乡?一些怀念难以割舍不难理解,但如果为了不抛弃旧事物而放弃了进步,我们的生活或会和解放前一样,茶叶蛋真会变得奢侈。
如果不抛弃一些旧思想,王磊光的家人也许会让他就一辈子在湖北待着,读完小学或者读完初中就像墨镜一样出去和人混,返乡笔记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读完大学就结束而不是向更深层次的学问努力,王磊光不去思考、观察,而是匆匆忙忙就业,返乡笔记也不会产生。
自我不满,是没看到自己的成功
实际上无论什么人,未能衣锦回乡心中都多少有些不满,有些人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因此无法像白领那么风光,有些人后悔花钱读书也没有在职场混出一官半职,有些人后悔外出不方便不能和家人在一起。这种愧疚成为迷惘,对高学历的王磊光而言,就是知识无力。
实际上大多数乡村已经悄然改变,不少乡村已经和宽敞的公路接轨,与全世界连接的宽带也走进各个村庄,帅气的楼房、便捷的太阳能装置、有序的给排水设备,城镇化的建设正在由千千万万有抱负的人们共同努力。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或许他们也在愧疚没有为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但是他们已经为其他村庄做了很多事情;同样的,他们的家乡也在被另一群同样的人们建设得更加美丽。
仅凭自己一人的努力,很容易感到知识无力,即便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也会觉得这些成就毫无意义。如果哥德巴赫猜想被破解,在外人眼中或许除了敬佩就没了,因为这种数学难题并不能给社会带来GDP的增长,但不能因为没有经济增长就否定知识无力。
王磊光也是如此,返乡笔记已经展现出其深厚的知识传播能力,并让读者对此展开的激烈的探讨,这些探讨有可能会成为政府进行城镇化建设、三农等问题的参考意见并落地实施。这些足以证明他的知识已经有所成功,可惜不愿正视自己的能力,因此而迷惘。或许在他看来,在家乡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而不是知识。
趁着年轻,多出去闯闯见识大千世界
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走向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是一次历练之旅,如果我们把思想抬升一个高度,那么整个国家、整个地球都是我们的故乡。如果没有当时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那些青年们为了父母而不愿留学,清朝的发展将更加迟钝;如果当初因为挂念家人而不愿离开韶山,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恐怕在围剿中就被掐灭,离开小家并不意味与家乡的关系就此中断,而是为做出更多。
说句不中听的话,在当前现实、物质的社会中,过多的思乡情结将阻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就好比成年人还不敢离开父母的怀抱,怎能赚得血汗钱向长辈尽孝?但没有这种情结,则会令人变得过度冷血、急功近利,毕竟凡事过犹不及。
趁着年轻,真的还是需要多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多出去闯闯见识大千世界,接受社会的洗礼,而不是因为思乡情结拒绝改变害怕改变。若不是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乡村参与建设,我国的发展不可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也有了极大的改变。趁着年轻走出去,多掌握些本领,不然即便感慨万千想写点什么,绞尽脑汁也写不出王磊光的返乡笔记,更别指望站在大型论坛上发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