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柑桔黄龙病及其控防对策

2015-03-26何源委伍兴甲何懿平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病树木虱黄化

何源委,伍兴甲,何懿平

(江永县农业局,湖南江永425400)

柑桔黄龙病及其控防对策

何源委,伍兴甲,何懿平

(江永县农业局,湖南江永425400)

柑桔黄龙病是柑桔生产中危害最重、威胁最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文章在分别对柑桔黄龙病的病名、危害与分布、病原的认识过程、诊断技术、病原侵染来源、病原脱除等进行综述的前提下,提出严格实施检疫、重病园成片更新、应用无病毒苗木、及时挖除病株、大面积联防联治、严格防治柑桔木虱等柑桔黄龙病的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柑桔木虱;病原;诊断;防控

柑桔黄龙病是柑桔生产中危害最重、威胁最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是世界柑橘产区的重要检疫性细菌病害之一[1],俗称柑桔上的癌症。病菌至今还不能人工培养,给该病的研究造成了极大的难度。病菌主要通过带病苗木、带病接穗及虫媒-木虱进行传播,目前对染病树体还没有合适的药物能够治疗,只能采取挖除焚烧的措施解决。

1 病名

柑桔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又称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最早在我国广东省的潮汕地区开始发现,至今已有100 a以上的历史。广东潮州语新梢称“龙”,意为新梢发黄,因此而得名。台湾根据感染此病的宽皮柑桔和甜橙的衰弱和枯死现象称其为立枯病;南非根据感染该病的病树果实到成熟时仍保持绿色和黄梢等现象称其为青果病(Creening)或黄枝病(Yellow branch);印度称之为柑桔枯死病(Dieback);印度尼西亚称为叶韧皮部退化病(Vein-phloern degeneration);菲律宾称其为叶斑驳病(Leafmotting)。1995年11月在福州,Bove提议并得到与会者一致同意,统一将该病名称定为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2]。

2 危害与分布

柑桔黄龙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柑橘生产危害严重。幼树染病后经过2~3 a即死亡,挂果树染病后经3~5 a或死亡或失去经济栽培价值。20世纪30年代黄龙病在我国广东、福建等地己经普遍发生;近几年广东肇庆、四会、云浮及广西的梧州等地都有因柑桔黄龙病危害严重导致成片桔园被毁的惨剧,如2013年信丰等赣南脐橙产区因黄龙病侵染,500万株柑桔树被毁。柑桔黄龙病在产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这些地方柑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60年前巴西就有亚洲柑桔木虱分布,2004年3月巴西柑桔主产区-圣保罗洲发现该病;2005年9月美国柑桔主产区佛罗里达洲迈阿密的戴德县(M iam i-dade-County)报道有该病发生,而该洲早于1998年首次发现有亚洲木虱。现在我国广东、广西和福建的柑桔产业受到了该病的严重危害,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台湾等省的局部地区也有发生,成为制约这些地区柑桔业发展的重要因素[3]。目前在我国因柑桔黄龙病侵染已累计摧毁柑橘园7万hm2以上。

3 病原的认识过程

柑桔黄龙病是高度的专化性病害,已知侵染柑桔属、枳属和金柑属植物。枳耐病而不免疫。最初认为是缺素(南非)、水害(印度)、线虫(中国台湾)等引起。20世纪50年代认为是病毒,70年代认为是类支原体、类立克次体,90年代,利用PCR方法对黄龙病菌的16SrDNA进行扩增,在克隆和序列测定的基础上,通过与基因库中其他细菌16SrDNA序列的分析比较后认为,柑桔黄龙病菌应该归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属真细菌,并建议命名为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根据病原对热的反应、流行区域、虫媒种类等以及抗血清反应、克隆的DNA片段的序列分析等特征,将黄龙病菌分为三个种,亚洲种(Ca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Las)、 非 洲 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fricanus,Laf)、美 洲 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mericus,Lam),到现在为止,我国只检测到了亚洲种。有效控制柑桔黄龙病,重点在于防控,快速而准确地检测柑橘黄龙病菌是防控工作的关键。

4 鉴定与诊断

4.1 指示植物鉴定

综合国内外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选择伏令夏橙、奥兰多桔柚、椪柑等作为指示植物。采用芽枝接,一般于10月到次年4月从病株上采集材料接种,发病率高。芽枝长3~5 cm,每株接2枝,接5株,设正负对照2株。剪顶促成1个顶枝长出。亚洲黄龙病接后放于25~32℃,非洲黄龙病放于20~25℃环境条件下。椪柑接后8~12周,叶片出现斑驳黄化。另外通过菟丝子(Cuscuta campestis)和C.australis从病株接种到长春化(Catharanthus rosens),3月后,在成熟叶片上,表现鲜黄色斑驳的现象也可鉴定。

4.2 田间诊断

柑桔树发病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出现一至几条发黄枝梢,即斑驳型黄化,在柑桔春梢、夏梢和秋梢病枝上均有发生,无论是初期病树或中晚期病树上都能看到。以叶脉为中心,从叶片的叶柄一端或叶片的四周逐渐黄化扩展成黄绿相间的斑驳状。斑驳型黄化是田间根据枝叶特征判断黄龙病的主要症状。斑驳型黄化和柑桔环割或脚腐病危害引起的柑桔叶片黄化很相似,其主要不同点有三:⑴环割或脚腐病危害引起的柑桔叶片黄化一般主脉首先黄化且主脉黄化颜色比附近叶肉颜色更深,而黄龙病引起的黄化主脉黄化颜色比附近叶肉浅;⑵环割或脚腐病引起的柑桔叶片黄化其颜色一般为深黄色,而黄龙病引起的黄化其颜色为浅黄色;⑶环割引起的叶脉黄化不扩散,而斑驳型黄化的叶脉黄化扩散成黄绿相间的斑驳,以叶片基部的叶脉黄化扩散最明显[4]。

另外枝叶症状还有均匀黄化型:一般只有开始发病时的病树、染病的幼龄树及病树的夏秋梢才有这种症状发生,具体表现为新抽发的嫩梢老化后不完全转绿,只呈现均匀的淡黄绿色,以椪柑、蕉柑的夏秋梢表现较为突出,可作为田间诊断的参考。缺素状黄化:因感病植株的叶脉附近呈现绿色,而叶脉中间的叶肉呈现黄色,极象柑桔缺铁、缺锰、缺锌等缺素症状,果农也形象地称其为花叶,这类叶片一般出现在中、晚期病树上,往往在有均匀黄化叶或斑驳状黄化叶的枝条上抽发的新梢叶片才呈缺素状。不能作为田间判断的主要症状。

此外黄龙病病枝表现症状还有以下特征:叶片无光泽,落叶枯枝,病树树冠稀疏,植株矮小,枝条短弱,叶片小,叶质较硬而直立,春季比健树早萌芽现蕾,开化早,花量大,落花严重,落果多。

病树果实小,有的表现畸形,果内中心柱弯曲,果小而硬,有的果实种子退化,有的品种果实在正常成熟期还保持绿色。而椪柑等品种的果实果肩凸起,成熟时暗红色,而其余部分果皮颜色为青绿色。通常普通的果农或柑桔收购商在田间也将这种果实症状作为识别柑桔黄龙病的主要依据,并形象地称其为“红鼻子果”或“青果”。但是,这种症状只有在结果树上有,因柑桔树上挂有果实的时间有限,所以在一年中相当一段时间看不到这种症状。而且,没有黄龙病发生的地区,因严重的柑桔脚腐病的为害而引起的重度衰退树,也可能结红鼻子果;但轻度的脚腐病危害植株,未见红鼻果。柚、甜橙、和蕉柑等寄主植物的红鼻子果症状也不突出。

染病初期的病树根部正常,到后期病树须根表现腐烂。因此,具体到大田诊断时应综合应用受害植株枝叶典型症状和受害植株果实症状综合分析进行判定。

4.3 快速检测

电子显微镜观察容易造成漏检,血清学方法检测范围窄,PCR技术不仅可定性,而且可定量。对采穗母本和苗木若需快速鉴定,一般可采用PCR技术。但是,病菌在柑桔韧皮部内的空间分布随意性极大,即使是大田表现明显的带病植株中的病原拥有量有时也少到不足以被常规的PCR检测出。Nested PCR技术比常规PCR技术灵敏度要得多高,可以检测到单头木虱中的病原菌[3]和分辩出带病但无明显症状的样品。

基于目前在国内PCR技术的应用仅限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Nested PCR技术应用更少,具体的生产实践中鉴定柑桔黄龙病还是采用田间诊断和指示植物鉴定的较多。

5 病原侵染来源

田间病株和带菌的柑橘木虱是主要侵染源。汁液摩擦和土壤均不传染。研究表明黄龙病症状潜伏期的长短与柑桔栽培品种、树龄、媒介昆虫数量等因素有关[5]。远距离的传播主要通过带病的接穗和苗木调运,因此,在新区或新果园病害主要来自带病的接穗及苗木。田间近距离的传播是由带菌的木虱引起的,病原菌在木虱体内的循回期一般为1个月左右,短的只有1~2 d;在柑桔体内的潜育期一般为1~8个月,长的可达4~5 a,桔园一旦发病,如防治不力,3~4 a内发病率可高达70%~100%。

柑桔种类品种间,蕉柑、椪柑、茶枝柑、年桔和福桔等最不耐病,温州蜜柑、甜橙、柚和柠檬等耐病力较强,而枳耐病但不免疫,在田间无明显症状表现。其它芸香科植物如月桂属的九里香(Murrayapeniculata)表现矮化、小叶和黄化。毫壳刺(Atalantiam issionis)和菲律宾木桔(Suinglea glutinosa)也表现矮化,亦是木虱的好寄主,但无黄龙病原存在于这此寄主的证据。九里香全年抽梢,是亚洲木虱最喜好的寄主。柑桔砧木对柑桔树体的耐病力影响不明显。

6 病原脱除

Schwarz等报道,采用热水浴51℃条件下1h;49℃条件下2 h;47℃条件下4 h,可脱除黄龙病病原。林孔湘报道,采用湿热空气48~51℃处理45~65 s可脱除黄龙病病原。骆学海等提出,黄龙病病苗采用49℃湿热空气处理50~60 s,或用50℃湿热空气处理50 s,都可以使带病苗木恢复健康。苏鸿基等及蒋元晖等报道,采用茎尖嫁接可脱除黄龙病病原[2]。

7 防控措施

柑桔黄龙病传播速度极快,且感病性对现有柑桔栽培品种全覆盖,在防控策略上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防控手段,发现抗、耐病砧木或品种是发展长期可持续柑桔产业必不可少的手段[6]。如南非在甜橙杂种和Tahili来檬上试验证明其具有抗性,以及众所周知的枳,其耐病能力强,田间不表现症状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柑桔育种材料。

7.1 严格实施检疫

严格禁止病区的苗木及接穗引入新区和无病区。新区外出引种,首先应了解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最好选择无黄龙病的区域引种苗木或接穗。如到病区育苗,则应按照《柑桔无病毒苗木繁育规程》和《柑桔苗木检疫规程》的要求进行,并经有关专业人员验收合格,才能作为无病苗出售。实行自选、自繁、自育苗木是减少黄龙病病源和传播速度的重要措施。

7.2 重病园成片更新

当较大范围柑桔园黄龙病病株超过30%时要全部挖除,并种植其它作物2~3 a后再选用无病毒苗木定植,重新建园。

7.3 应用无病苗木

按照《柑桔无病毒苗木繁育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国家、柑桔主产省、柑桔主产县三级无病毒良种柑桔苗木繁育体系,扩大无病毒良种柑桔苗木生产规模,迅速形成柑桔新植园无病毒良种苗木全覆盖的能力。柑桔黄龙病主要是通过带病苗木及接穗等远距离传播,因此要从接穗、砧木抓起,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无毒和脱毒。规范果苗生产和市场监管,是防治柑桔黄龙病及其媒介必不可少的环节。强化柑桔苗木定向产销,建立销售档案,完善质量追究制度。加大对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柑桔苗木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鉴于我国现阶段柑桔无病毒苗木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必须加快建设无病毒良种柑桔苗木繁育体系。病区柑桔苗木繁育场所,可考虑选择附近500m以上无柑桔类植物的地方;接穗可在发病率低于10%的柑桔园中相对健康的结果树上采,接穗采好后放在1 000mg/L的盐酸四环素液中浸2 h然后用清水冲洗凉干待用;也可连续3 d每天用47℃的温水泡10m后凉干待用。育苗地全部用40目防虫网覆盖,防止柑桔木虱进入。同时加强苗圃巡查,发现病苗或疑似病苗一律剔除烧毁。

7.4 及时烧毁带病植株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治疗柑桔黄龙病的有效药剂,田间的每一株带病植株都是病原。而感染了柑桔黄龙病的柑桔植株抽梢次数多且不整齐,树冠枝叶稀疏,容易引诱大量柑桔木虱聚集取食和产孵,从而使带病木虱数量激增。因此,经常巡园,及时发现、烧毁柑桔黄龙病树非常重要,不仅可减少病源,同时也减少了木虱虫口。培训生产者、育苗者和城市果树所有者,及时检查和治理黄龙病及其媒介是关键因素[6]。黄龙病病树以每年9~12月,柑桔树上有成熟或将要成熟的果实,叶片斑驳型症状也较明显时较易田间鉴别,大面积的柑桔黄龙病普查及挖除行动宜在此时进行标记,待采果后挖除。另外挖除病株行动,应在较大范围内依据《植物检疫条例》,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强制措施,集中统一行动,并特别注意对无主柑桔园、以占地为目的的柑桔园及失管柑桔园的清理,不留死角。挖除病树前要喷药以杀死木虱,并注意不留桩,以免病树树桩、树根萌芽,通过木虱吸食再度传病。

7.5 大面积联防联治严格防治柑桔木虱

防治柑橘木虱是控制病情蔓延的关键性措施,也是在疫区现有柑桔园将损失降到最低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为现有木虱的体内就带有大量的病原菌,木虱的存在与韧皮部杆菌的传播有着紧密联系,木虱不同虫态对HLB美洲种和亚洲种感染率的研究表明,若虫比成虫感染率高[5]。

柑桔木虱喜栖息于柑橘树冠外围及顶部的新芽、嫩梢上。在本地正常年份每年发生7代,幼虫的3个发生高峰期依次为5月上旬、7月上旬和9月份上旬,分别与柑桔的春梢、夏梢和秋梢抽发高峰期相吻合。10~12月都有若虫产生。据研究,柑桔木虱可安全越冬的纬度范围几乎与柑桔的经济栽培纬度范围一致,柑桔木虱春季(19.6℃)成虫寿命平均 40 d,最长98 d,卵期15 d,若虫25 d,雌成虫产卵前期13~19 d,每世代历期56 d左右。

取食了带病植株汁液的成虫,如在不带病植株上剌吸24 h就可将病菌传播给不带病植株,以100~200m的近距离较易传播,需及时防控。每年柑桔春、夏、秋梢抽发期,应统一抹芽放梢,并于新梢长1~3 cm时,统一喷药。有效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2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等,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木虱防治工作要群防群治,全面联动,做到不漏村、不漏园、不漏株。柑桔晚秋梢和冬梢抽发数量较少,而大部分柑桔木虱成虫、若虫集中在晚秋梢和冬梢上栖息取食,此时各进行一次统一药剂防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喷药后,再抹除晚秋梢和冬梢,减少越冬虫源。

8 带病果园减损措施

利用柑桔木虱成虫喜空旷透光的习性,新建柑桔园,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促速生快长,可降低柑桔木虱的为害率,减少感染柑桔黄龙病的机会。在病区,大丰产后的柑桔园,若栽培管理跟不上,导致柑桔树势减弱,抗病力下降,次年就很容易发病或迅速衰退枯死。对盛产期柑桔园科学培管,量树定产,维持中庸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延长带病柑桔树的结果年限,降低因病造成的损失也有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广东、广西在感染黄龙病的7~8年生甜橙树上每株加压注射1 000mg/L盐酸四环素2 L,病树得以逐渐恢复正常,但在恢复结果1~2 a后柑桔黄龙病再度复发。中国台湾在文旦柚树上注射四环素取得好效果,每年注射,虽出现一些毒害,症状仍存在,但产量达到正常。

[1]张明沛.下真功夫防治黄龙病促进柑桔产业大发展[J].广西园艺,2006,17(1):7-9.

[2]张天淼.柑桔病毒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4-65.

[3]邓明学,陈贵峰,唐明丽,等.柑桔黄龙病最新研究进展[J].广西园艺,2006,17(2):49-51.

[4]赵学源.对当前广西柑桔黄龙病防治中若干问题的意见[J].广西园艺,2006,17(2):3-5.

[5]刘金香,刘科宏,李中安,等.第18届国际柑桔病毒学家组织者会议概况及巴西柑桔考察[J].中国南方果树,2011,40(2):75-77.

[6]赵学源,宋震.第一届柑桔黄龙病和亚洲木虱国际研讨会简况[J].中国南方果树,2011,40(1):64-66.

(责任编辑:吴 婷)

S432

A

1006-060X(2015)01-0034-03

10.16498/j.cnki.hnnykx.2015.01.013

2014-11-24

何源委(1969-),男(瑶族),湖南江永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伍兴甲

猜你喜欢

病树木虱黄化
烟草对柑橘木虱的诱杀效果研究
病树前头万木春
柑桔衰退病对脐橙生长和结果情况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橘殇
气候变化对柑橘木虱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
黄化安全性保障
如何正确砍黄龙病病树
岭石叶面铁肥 缺铁黄化
亚洲柑橘木虱带菌率的周年变化动态
冬末春初是防治柑橘木虱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