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5-03-26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秦 健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 王 勇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呈持续高速发展态势,网民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位,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构建联接世间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从而实现物品(商品)间的自动识别以及信息的互联共享,也就是说,物联网中的物品(商品)无需工人干预即可实现相互“交流”。当前,物联网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领域,相关产业也具有渗透力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高等优势。积极推广并加快发展物联网应用,有助于提升人们生产生活质量,也有助于社会管理方式向着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等方向改进,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以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从2009年到2012年几年间,产业规模从1700多亿元猛增至3650余亿元,2013年产业规模突破6千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并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等领域进行了了一系列的创新,打造了芯片和元器件厂商、设备商、系统集成商等诸多门类的产业,主导制定出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技术标准也被国际电信联盟批准通过。与此同时,覆盖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的全产业链正初具雏形,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具备并逐渐成熟。《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的陆续发布,对我国当前物联网发展起到了显著地政策支持作用;财政、金融等多元支持手段则有效激发了社会资本对于物联网行业的投资热情。工信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牵头组织实施的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先后扶持600余家企业,累计投入金额20亿元;各地也积极采取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多种金融手段支持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也较为显著:在二维码解码芯片、2.45GHz有源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读写器领域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在编解码芯片方面也有显著进展,有效拓展了物联网应用领域。
2 我国物联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缺乏社会共识和信心
一是缺乏社会共识。当前,虽然物联网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对其概念和技术架构尚且缺乏统一、清晰的描述,社会各行业尚未就物联网的内涵达成共识:有人认为物联网就是传感网;有人认为所谓物联网必然与RFID相关的;还有人认为EPC网络就是物联网;更有人认为物联网不能称为网络,只是应用而已;甚至有人认为物联网只是一个单纯的概念。
二是对互联网产业发展信心不足。主要矛盾集中在当前物联网行业尚无成熟的盈利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物联网通常分为感知、网络和应用三个层面,每个层面上都有多个领域可以进行市场开拓。在建设物联网生态环境过程中,选择与之相契合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尽管历次信息产业革命都有新型、可持续发展的成熟商业盈利模式竞相涌现,但至今该特征还未能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目前也尚未发现有哪个产业足以引领此次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浪潮。
2.2 物联网产业发展标准不规范
一是行业技术标准尚未明确。当前互联网行业技术接口标准化和数据模型标准化仍没有最终确定下来。RFID产业联盟早在2005年11月就宣布成立,次年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为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时至今日,我国RFID产业却仍未能步入正轨:技术强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技术标准却迟迟难以落地。物联网最终标准的确定,仍需要一定时间来明确。
二是缺乏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当前,在物联网技术向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国内研发机构对于某些核心关键技术还未能真正掌握,因而存在着产品档次偏低但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未能RFID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却乏,是当前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3 产业发展衔接性不强
一是产业链发展不均衡。虽然当前国内一些运营商以及中兴、华为等系统设备商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物联网产业化需要芯片商、系统解决方案商以及移动运营商等厂商的通力合作。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完善程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因而要实现我国物联网产业的跨越式大发展,需要在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首先,要促进并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建设;其次,加快电信网络、广电网络、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在产业链的整合过程中,还需考虑并兼顾各方利益。而在当前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还不成熟的条件下,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无疑仍需经历一个较长的阶段。
二是行业协作存在困境。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宽泛,但在大多分属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具有交叉性的行业应用中,欲推广物联网这种基于传感技术的信息化应用并将其产业化,则需要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高度的协调与互助,以开放、互联和共享的心态展开协作,打破行业、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与交互,推动体制改革和优化,才能切实保障并推进物联网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三是推广用户应用存在成本壁垒。物联网产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物与物间的连接,以及更好的控制与管理。这一特质决定了随着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各种物联网新应用将层出不穷。对于物联网传感技术推广初期而言,功能单一、边际成本过高是难以避免的问题。电子标签以及周边读写设备昂贵的成本制约着大规模应用的推广;而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困境又决定了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等周边设备的边际成本高企,势必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超出普通大众的消费承受能力。如何有效突破物联网应用推广初期用户使用成本方面的壁垒,是目前开拓市场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2.4 信息安全问题困扰物联网发展
在构建物联网的过程中,建设传感网需要将RFID标签预先嵌入到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类物品当中。但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难以接受自己的随身物品乃至本人都处于实时监控之下,这意味着嵌入标签技术的应用存在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可能性和风险。因而,如何确保已嵌入标签物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能够有效保护自身的个人数据和隐私不受侵害,这是当前射频识别技术乃至物联网推广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不仅如此,在物联网推广过程中,政府机构在与国外企业协作以及合作过程中,如何确保企业核心商业机密、商业数据,甚至国家机密等数据免遭泄露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仅要考虑技术问题,更要考虑到政治、法律乃至国家安全等问题。
3 大力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秉承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策略,研发、应用双向驱动,重点放在攻克核心技术壁垒上,突出推广应用的示范性作用,重点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同时提升优化其公共服务能力,从而保障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3.1 优化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有针对性的指导地方行业发展
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积极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将主要精力放在打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壁垒上,构建起物联网标准体系,打造产业创新链。突出推广应用的示范性作用,深化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和企业内部的集成创新以及应用,发挥物联网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推进物联网在公共安全、节能环保、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的应用。
3.2 扩大开放和交流合作,加强对物联网产业领域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引进国内外业界先进技术、创意甚至创业团队;加大针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施行各种优惠措施实现优秀产业技术带头人以及产业化高端人才的引进,颁布股权激励等类似扶持政策,实现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研发机构的集聚。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支持企业通过海外市场购买技术、挖掘人才甚至并购等方式,助推企业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成长为全球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地区。
3.3 重视“产学研”协调发展,实现技术突破,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要积极鼓励相关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加大合作,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安全性能,参与标准制定;二是要支持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开发,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三要进一步加大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加强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节点操作系统、产品的第三方测试认证以及传感器共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四是要充分发挥物联网协会等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跟踪研究,建立起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力争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五是通过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大对重点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3.4 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造产业发展有利条件
一要在充分考虑物联网与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各省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及其相关子规划,避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二要聚合当前我国拥有的各项优势,谋划突破重点,把国家、区域级计算中心、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户到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优势的地区,逐步推动定位清晰、发展前景好的地方项目向国家级布局的升级;三要大力推动物联网示范工程的建设,在物流、农业、医疗和交通管理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通过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等措施,推广物联网应用技术,并打造出一批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探索并逐步完善运作模式,形成长效运作机制;四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核心技术开发项目、标准制定等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环节应重点予以支持。同时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助推风险投资以及民间资本投入物联网产业,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该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五是进一步加快重点领域物联网产业的运用和推广。
[1]袁国智,董毅明.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研究,2011(4).
[2]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4).
[3]孙改平.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