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产机器人如何扛好“ 中国制造” 大旗
2015-03-26
许多大城市的商场里,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已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而得益于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零人工搬运、零人工焊接的场景已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车间中成为现实。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国产机器人企业正面临一场与跨国巨头的“主场”竞争。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国产机器人产业如何依靠自身优势突出重围,带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扛好“中国制造”的大旗?
服务机器人有望“弯道超车”
按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分类,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相对成熟,欧美、日本等在该领域技术研究起步较早、积累深厚,目前占据着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在技术水平上,除沈阳新松、哈尔滨博实等少数几家国内龙头企业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某些领域能够打破技术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绝大部分国产机器人企业目前仍处在技术追随者的位置上。
“工业机器人技术国外做了几十年中国才来赶,仍然在量变式的积累;而服务机器人国内外的市场发展都在起步阶段,水平相差不多,因此国产机器人在这一领域应当有更多的机遇,有望‘弯道超车’。”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作出了如上判断。
2015年8月19日,记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中看到了一只机械灵巧手。它有5根手指、15个关节,有触觉,握住鸡蛋也不碎,可遥控操作。技术负责人、哈工大副教授蒋再男介绍,灵巧手项目做到现在已是第四代产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曾获欧盟技术转化一等奖等多个国际大奖。“它在机器人的灵巧操作领域将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表示,在服务机器人的技术上,公司经过多年攻关也已有所突破。“工业机器人只需固定在某个环境工作,但服务机器人要在空间中自主行走、避障、充电。这个技术我们已经解决了,学术上叫建地图,其实就是认路。”
部分企业仍处于行业低端领域
在近两年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国产机器人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场面。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国内就有上千家机器人企业注册,中国机器人注册企业超过4000家。
“尽管国内机器人企业数量上去了,质量上却还不行,与国外那些巨头相比,国产机器人企业绝大多数都只是‘小帆船’。”徐方说。
哈尔滨行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宗义20多年专注于国产智能焊割机器人研发,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太小,而机器人项目投入大,周期也相对长,我们的企业确实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国家一直在呼吁,让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但这样小的体量是无法做到的。”
此外,来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信息显示,2014年,外资工业机器人企业利用其技术、质量等优势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占比达到70%以上,且产品以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而国内企业销量占比仅为30%,其产品还主要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
曲道奎表示,机器人市场前景确实广阔,但若持续同质化低端扩张,而不追求高端突破,国产机器人的未来结果,只能是别人“吃肉”,我们“喝汤”。
告别小散弱要靠集群发展
“国外机器人企业也就是十几家巨头,我们靠小企业、小钱来发展机器人产业是不行的。”曲道奎认为,中国需要有上规模的机器人企业。“这个规模不仅指产业规模,更指企业的综合实力。”而在工信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于2014年12月底成立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被看作是国产机器人整合资源、走集团化发展模式的重要一步。该集团副总裁白相林介绍:“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基本思路是:平台牵引—全链整合—创新创业—集群发展,其目标是打造国家级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平台。”
“技术革命往往也伴随着企业模式的变革。”曲道奎认为,从最早的工业革命到现在,企业模式已经从工厂模式变成公司模式,再变成平台模式。 “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开放,不强调你拥有多少资源,而是强调你能调度多少资源。所以很多企业成了平台,比如苹果公司,连生产制造环节都没有了。”
曲道奎表示,新松正在实施大平台发展战略,希望打通创新链平台,并与产业平台、基金平台协调发展,引入更多资本运作,并关注创投领域。“目前国内的创客空间主要还是手指创客,即软件创客。但是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新硬件时代即将到来,机器人将是软硬件最佳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