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的异化主题
2015-03-26宋丽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宋丽(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论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的异化主题
宋丽
(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特别的猫》借异化的猫来摹写异化的人,表现了对科学理性主义盛行之下的现代人异化的生命状态的关注。启示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进而认识到自然不是我们征服的对象,而是我们不可或缺、相依相伴的朋友的道理。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异化
作为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评论界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英国文坛的常青树”,其作品涉及20世纪的各种问题。1967年,近知天命之年的多丽丝·莱辛一反以往克制、冷静的运笔风格,以脉脉温情,细腻详尽而又独具慧心地为读者描摹了一个猫的世界,这就是其《特别的猫》。这个作品以在她家生活过的几只猫为主角,讲述了它们酸甜苦辣的故事,让读者在它们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中体味到它们的幸福、满足、焦虑、思索,在淡淡的趣味、淡淡的喜悦中深味淡淡的忧伤。为什么会有一种忧伤的情绪,笔者认为,主要在于《特别的猫》其实是借猫写人,借猫的世界,描摹的却是人情世态,并且突出表现了对科学理性主义盛行之下的现代人异化的生命状态的关注。
“所谓异化,在文学中体现为背离本来的性质,反常或本质的丧失,隔膜和疏远。”[1]572简单点说,就是本来常态的事物变得非常态,常态的关系也变得非常态。关于人被异化的思考,西方文学由来已久。但形成潮流,是19世纪的事。发展到20世纪,则成为了文学表现的常态,只是人被异化的程度越深,人在意识到自身的被异化后的反应也更绝望,更焦虑,更无助,现代派文学的表现尤为典型。现在,多丽丝·莱辛在其《特别的猫》中也关注了这一主题,只是她的表现方式跟以往作家相比有点不太一样。她从猫着笔,不着痕迹地把她的忧思融汇进关于猫咪的温情讲述中,这样一种从容淡定的姿态反而让她的表现达到了一种更加客观真实地效果。
一、猫的异化
莱辛笔下的猫精灵古怪,有脾气,有思想,会嫉妒,会撒娇,精致美丽,曼妙多姿,充满人性,正是这样动人的描写让人很容易被这些猫咪的故事所吸引,进而忽视隐藏其中的猫咪的反常之处——猫性渐渐不见了,但这其实恰恰是作者希望大家关注的东西。这些猫咪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猫与其周遭环境的关系的异化
众所周知,猫善于攀爬,习惯夜行,勇敢坚毅,跟老鼠是天敌;可莱辛笔下的猫咪却不是这样。
那只骄傲挑剔的黑白色母猫居然怕黑,对黑暗有着强烈的恐惧。当作者想让它发挥自己的本领抓老鼠的时候,它却慵懒地趟着:“我的猫咪享受老鼠的陪伴,或至少是可以和平共处。”[2]37而当灰咪咪和黑猫被带到乡下的时候,它们居然都不敢出屋子,因为屋子外面的世界——田野、草地和树木都让他们害怕。在迫不得已被赶出房子后,一向骄纵霸道的灰咪咪居然被一只小鸟吓得落荒而逃,躲到床底下几天都不敢出来。她被吓得已经“完全失去了判断力,她仿佛瞬间被废去了武功,过去的本能全都变得不管用了。”[2]142这里,作者所说的“过去的本能”指的自然是灰咪咪本来的猫性,她本是不应该怕屋外的世界的,小鸟更是它们常常抓着玩的对象,怕黑则更是不正常了。这些自然是猫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异化的生动表现。作者告诉我们:在非洲的农庄里,夜晚是野猫横行的王国,它们神通广大,总是能偷偷地潜进养鸡场饱餐一顿,留给主人们一地鸡毛。这样的生存方式虽然带着原始的残忍,但对于猫来说却是极其自然。它们作为大自然的生灵之一,只是在靠天生的生存技能勇敢地“讨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猫不仅仅是作为老鼠、鸡等动物的捕食者而存在,它们同时也是那些盘旋在高空的鹰隼的食物,它们只是大自然的食物链中的一环,生活艰险却自由自在,充满活力。而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宠物猫,虽然优雅美丽、乖巧可爱,但已经丧失了猫的本性。在作者所描写的猫咪的故事里,有一只并不讨人喜欢的猫咪——“靡菲斯特”。作为家猫,它长得一点也不好看:眼睛上有块白斑,耳朵上缺了一角,嘴巴老是微微张开,口水流个不停。但正是这只猫,在宠物猫的世界里体现出了少见的独立、强大、坚毅。它虽然有家,但它并没有成天在家里转悠,它喜欢自由,有呆在冰冷的屋顶上过夜的怪癖,不畏寒冬,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勇猛赢得了公主灰咪咪。这才是真正的猫,秉承了自然天性而足以适应所需一切环境的动物。它之所以不受主人喜爱,恰恰就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让人看到了它依然较完整的保存着一只猫该有的品性。它的生活方式,鲜明地提醒着读者猫咪们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发生的不同寻常的改变。
(二)猫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猫是比较独立自我的动物,家养的猫咪都是由野猫驯养进化而来。但跟狗相比,猫并未被完全驯化,他们更加任性、自我,充满野性,更喜欢把人类当朋友而不是主人。可莱辛笔下的猫咪,经过了人的驯养之后完全成为了宠物猫,沦为了供人欣赏,与人慰藉的玩具,扮演的其实是人类的附属品和装饰物的角色。这些猫咪会生气的嫉妒、会想尽办法讨好人,会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的优点引人关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出难得的人性的同时让自身的猫性丧失殆尽,猫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异化。
人与猫作为自然界的生物,本无特殊关系,只是因为人的地位的上升,猫便成为了他们的宠物。但在非洲的农庄里,那些野猫会与人为敌,人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猎杀野猫。野猫会引诱家猫离家出走,到灌木丛中过着餐风露宿的生活。对这些过惯了好日子的家猫来说,他们竟然会选择朝不保夕的野生生活。这只能说明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提醒人类:人和猫的最原始的关系就是一种独立自由的关系。但当猫被驯养之后,猫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作为猫的主人,对猫有了各种各样的权利,如爱与不爱的权利。而猫在人手里讨生活,依靠人生存,日久天长,本性自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会猎捕食物,而整天只会在人前争取各种表现,以博取人类的欢心。如暹罗猫灰咪咪,它的脸型、耳朵、尾巴、身体线条乃至动作等等都完美无缺,精致美丽,作者说它简直就是童话里的梦幻猫咪。但除了这些外在的形象,它根本就不算一只猫。它会给人类表演攀着沙发倒退着走的绝技,会用爪子轻轻拍打主人起床,会选最恰当的地方作为它存在的背景,它做这些,自然都只是为了讨好它的主人。猫咪失去了它们该有的独立、自由以及自然随意的野性。
人与猫的关系最为和谐的要属杂货铺老板和他的黄玳色大猫了。杂货铺老板养猫跟所有人都不一样。他从不带着猫睡,而是让猫独自在店里过夜;而当他要出远门的时候,他就干脆把猫放在街上,让它自己想办法生活。当别人质疑他的做法的时候,他说只要猫健康、快乐就行。而他的猫确实看起来健康快乐,而且已经这样过了整整五年。
莱辛写了那么多宠物猫充满“人性”的生活,为什么要带着迟疑地推出这么一只杂货铺的猫?她自然是在提醒读者们,重新审视人类与猫咪的关系。她的迟疑,是对我们人类自以为是的判断和行为的反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在照顾猫、保护猫,但其实我们是在占有猫、束缚猫。就如人给猫做去势手术,表面上是为猫着想,母猫不需要反复怀孕,不需要受那么多苦。但其实更是为了控制猫的数量,以免影响自己的生活。而且,在做这样的决定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过给猫带来的伤害。显然,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关系。
万物皆有灵,经过人驯化之后的猫咪“人性”十足,让读者在喜欢的同时更有一种“猫性”逐渐丧失而引起的忧伤以及相伴而来的自责、反思。作者分明是通过异化的猫来指引读者深思异化的人,因为猫之所以会发生异化——无论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还是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完全是被人强横占有后的结果,而人对猫的强横占有本身就是人的异化的体现。但作者对人的异化的描写远不仅仅是这些。
二、人的异化
《特别的猫》的主角虽是猫,但作者却在字里行间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人的故事。通过这些人的故事,读者可以鲜明的看到异化的人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把人与世界的各种复杂联系归结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大基本关系”[3]5,所以笔者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两个方面来分析《特别的猫》对人的异化的表现。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遵循着各自的生存规律,遵循自然之道,才能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在生命的长河中闪耀个性之美。人作为大自然中平等的一员,不应该也绝对没有权利去改变其他生物的生存之道。如果这样的话,便会改变其他生命的轨迹,让它们丧失自己的天性,从而破坏和谐的自然。如在非洲农村,人类为了防鼠,为了情感安慰豢养了猫,他们对猫的保护导致猫大量繁殖,因为如果不是人类的强行介入的话,猫作为鹰隼们的食物,在食物链中是可以维持所需的平衡的。而当这种平衡被破坏的时候,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活,就直接用药、用枪结束猫的生命,简单到完全不需要思量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在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武断、残忍、无知。西方文学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狂妄自大一直以来反思良多,正如苏联诗人叶戈尔·伊萨耶夫所说:“人不是大自然的帝王,人不是主宰,而是自然之子”。[4]170可这些先贤们的智慧并没有唤醒人类自以为是的内心。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的自信心日益膨胀,他们带着无所不能的欲望妄图把一切生物踩在脚下。多丽丝·莱辛讲到了一位修剪树枝的工人的故事,借他之口表达了对人类自以为是的行为的深深反思。她让这位工人修剪房子旁的一颗大枫树,原因是自己养了猫,鸟儿必须挪地方,所以必须把树枝砍掉。而她的邻居们也很赞同,因为树荫让他们晒不到太阳。可是工人忍无可忍地表达了他的意见:树砍了,鸟儿怎么办?一颗漂亮的大树,“它得花上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才能长到那么大——跟树比起来,我们算是老几呀?”[2]128在这里,这位工人与其是说埋怨要砍树的人,不如说是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思维表达强烈的不满和控诉。人类已经自我中心惯了,从来没想过自己只是浩瀚的生命海洋中的一类,自己有责任去尊重并且维护其他物种的生命权利。美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曾以其《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球的环保事业,她曾尖锐地指出:“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5]407人类的这种无知自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猫咪数量的剧增就让人类马上感受到了生活被干扰的恐惧。
多丽丝·莱辛在作品里还描写了一场空气污染导致的恐慌。因为几股互相抵消的气流把城市排出的污秽废气困在了一起,笼罩了城市的天空,结果使城市的空气变得又黑又脏,好像黑夜突然降临,空气呛得人喉咙发疼,猫咪也吓得一直在餐桌上发抖,发出一声声哭嚎。这幅景象让读者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之后的严重后果。地球本就是庇佑众生的摇篮,万物在这里生活、生长,自得而安乐,是为自然。可由于人类的破坏,这样一种世界本然一体的状态被打破了,而首当其冲受伤害的其实还是人类自己。作者还写到了因为长期习惯了噪音而感受不到噪音了的人类,并且通过猫咪对噪音的敏感害怕的描写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启示着读者思考人类在这种自以为是的前进中的自我本性的迷失。
(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特别的猫》创作于1967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期,“20世纪50、60年代是英国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期,以至于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感叹:‘我们的绝大多数人民从未生活得如此好过。’”[6]110在此之前,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性影响,整个欧洲满目疮痍,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也是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经济实力急速下降。只是,虽然经过工党和保守党的一系列改革,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跟在二战后崛起的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经济其实渐渐处于下风。以至于“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英国经历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相对衰落最快的时期。”[6]111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里,大众文化心理普遍呈现出怀疑、冷漠、苦闷、失望的状态。再加上现代社会里人们对科学技术等的依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稀少、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显处于异化的状态,这在作品里有很多表现。
作者写到了一位巴黎小姐的故事。这是一位丈夫是船员,生性爱漂泊,没什么家累的女性。她无意中收养了一只小鸟,曾经享受过它的陪伴。但当她发现她从此外出必须带上鸟儿,并因为养鸟而拥有了人道主义信徒的身份,从此必须待人和善、耐心的时候,她生气了,闷闷不乐地挨到春天,咒骂着把鸟儿扔了出去:“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把窗户紧闭,再也没打开过。我绝对不要再变成那副德行,死都不要!”[2]132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位小姐却拒绝与人交往,她发誓紧闭窗户的同时其实也是关闭了她与社会、他人沟通的渠道,象征了现代人封闭的生活状态。而文章中写到的作者自己跟邻居们的社交往来,居然全都跟猫脱不了关系:谁家的猫丢了,谁家来了一只陌生的猫,隔壁小孩来看猫了,或是准备去看望打算领养的猫。好像除了谈猫,邻里之间就再没有其他可谈的话题。从中可见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可怕的隔膜和疏离。还有那位养狗的女人,宁愿自己不吃不穿,形容枯槁,也要把狗养得高大鲜亮。她“把一切全都寄托在那条狗身上,她等于是通过她的狗而活。”[2]107一个人的所有生存意义都寄托在一条狗身上,狗成了她生活的唯一的慰藉,就如那位卖果蔬的瘦老头一样,没老婆的男人需要猫咪来陪伴。现代人内心的孤单寂寞、情感荒芜由此可窥一斑。“人是社会化的人,人不是脱离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孤立的存在;社会是人通过交往构建起来的并决定着人的存在方式。”[7]121现代人以上这样一种封闭、隔膜、孤独寂寞的生活方式显然是不正常的,反映在文学文本中就变成了人的异化的生动表现。
至于作者对英国人“自愿吃苦”的惊人耐力的描写则可看做是对异化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悲怆讽刺。一个贫民区里的水管结冰破裂了,大家全都没水可用,要千里迢迢去取水;没有暖气的房子里挤着老人、妇女和小孩,他们仅仅靠一个小小的电暖炉抵挡严酷而漫长的寒冬;当局却不闻不问。但在中产阶级生活的街道上,雪一落下就马上有人清扫干净;有人主张权利的时候,政府当局会立刻做出响应。同样是人,同样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但阶层之间的距离却是如此遥远。“人类的生产不是单个人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人与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进行。人们正是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意识结构,衍生出了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家庭级的复杂社会关系。”[3]6也就是说,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大家理应和谐共处,以求让这个整体更加的完美而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更大的创造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自身。只有这样,人类作为自然万物之一,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作者以温和的笔触所勾勒出来的这样一个冷漠的、割裂的社会环境无疑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世纪,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各种社会思潮等让这个时代风云迭起,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依然是这一时代不可逆反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让人类把人类中心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从而在破坏了自然的和谐的同时也破坏了自身的和谐,产生了孤独、封闭、冷漠、隔离等等不利于人类前行的社会病。多丽丝·莱辛无疑感受到了这一切,但她既没有进行尖锐的批判,也没有进行痛彻心扉的呼吁,而是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往作家的方式:通过对一群生动活泼的猫咪的讲述,呈现出它们被异化的事实,进而在细节的描绘中引领着人们悉心体味现代人异化的生命状态。她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如是称道:“莱辛与伟大的十九世纪叙事传统息息相通,但我们也可以把她的作品视为揭示二十世纪人行为方式的教科书,而且同样重要。”[2]290正是如此,这部《特别的猫》就是通过对人类异化的生命状态的描绘启示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告诉人们:自然不是我们征服的对象,而是我们不可或缺、相依相伴的朋友。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人类才能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摆脱现有痼疾,获得更强大久远的前进力量。
参考文献:
[1]邹志勇.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及其世界化品性[J].武汉大学学报,2000(7): 572-575.
[2](英)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M].彭倩文,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1-297.
[3]周蓉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理论[J].学术论坛,2011(2): 5-10.
[4]王守仁.苏联诗坛探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1-260.
[5]Lear,linda.Rachel Carson,Witness for Nature[M].New York: Henry Holt,1997: 1-634.
[6]查茜,张士昌.交互影响和决定性因素——20世纪的英国社会重大变革与生产力发展[J].邢台学院学报,2012(3): 110-112.
[7]孙清松.人与社会关系视角下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121-123.
责任编辑:毕曼
作者简介:宋丽(1978-),湖北省嘉鱼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及外国文学等。
收稿日期:2015-08-12
文章编号:1004-941(2015)05-0106-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I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