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①

2015-03-26刘纲纪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美学美的环境

刘纲纪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都是很复杂的问题,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这两个概念的明确提出始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我国,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在2003年出版的《美学之思》一书中率先提出生态美学。后来,武汉大学教授陈望衡又提出了环境美学,并且翻译了一套“环境美学译丛”,共六本。我认为生态美学偏重人文科学,而环境美学偏重自然科学,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可以相互补充,并行不悖。此外,我们不仅要研究西方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还要深入研究中国自古以来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先来说生态美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这决定了中国从远古开始就高度重视自然生态问题。因为如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册中论到“重农主义”学派时所指出的,在农业上,“自始就有自然力在协同发生作用”。[1](p17)用中国自古相传的说法来讲,如果风调雨顺,再加上勤力耕作,就会获得大丰收,过上安乐的日子;相反,如果风不调、雨不顺,即使人民勤力耕作,所获也会很少,甚至造成大饥荒,引起社会动乱。如《诗·大雅·云汉》一诗,就曾生动地描写了周代一次持续很久的大旱,如何引起了君主和人民极大的担忧恐惧。但从词源学上看,中国古代还没有和我们今天所讲的自然生态相当的词。“生”与“态”这两个词可以并用,但“生”为动词,“态”为名词,指的是“佳人”在采花时表现出美妙的姿态。如南朝梁简文帝的《筝赋》说:“佳人采掇,动容生态”。尽管如此,这又绝不是说古人从未讲过自然生态意义上的生态。相反,早在《书经·洪范》中讲到“庶徵”时,就已很详细地讨论了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归根到底也就是要风调雨顺。至于讲到良好、理想的自然生态与美的关系,这要到《易经》对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的解释中才出现。而这又是以(乾)天、坤(地)的变化均符合于理想的自然生态为前提的。所以《易经》在解释“万物资生”的乾卦时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又说:“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在解释坤卦时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这就是说,万物的生长不但要有天,还要有地。所谓“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也有地能使万物生长繁盛美好的意思。但天地要出现上述令人感到美的自然生态,归根到底又取决于君主是否善于治国。这样,由理想的自然生态所显示出来的美就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道德问题紧密相联,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生态如何的问题了,这种思想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生态美学不可能有的。

西方20世纪以来大机器工业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环境问题显得特别急迫,环境科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附带也多少涉及了美学上的问题,但主要还是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但由于提出这一问题的不少人不理解、不同意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科学论述,因而他们找不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道路,而陷入了各种主观的幻想、空想之中。

至于讲到中国古代,如上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有一种风调雨顺的良好的自然生态,这样农业才能获得丰收,人民才能过上太平安乐的日子,也才能感受到天地万物、山河大地的美,也就是上述《易经》中所说的“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即人与整个大自然达到了充分统一的美。始终立足于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来讲人类所生活的大自然的美,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生态美学比西方现代的生态美学更为优越的地方。此外,这样一种生态美,必将随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

下面再来讲一下环境美学问题。从字源学上看,中国古籍中很早就使用了“环境”一词。“环”是环绕的意思,“境”是指山、河、湖、海所环绕的一片或大或小的土地。如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四面都临海,所以中国就在四海之内。由此又产生了“四海一家”,也就是“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从这些说法又可以看出,说中国在四海之内,这是就自然环境而言的;说“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就不只是讲自然环境,而是讲生活在中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环境。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环境”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且认为既要维护好自然环境(包含保卫中国领土,不让任何其他国家所占据),又要维护好社会环境,即建立一个稳定和睦的社会环境。如《新唐书·王凝传》说:“时江南环境为盗区”,于是由王凝率兵前去平盗。不过,古史所谓“盗”,有时也指起来反抗暴政的人民。

懂得了中国古代“环境”一词的含义,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包含如何维护、增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美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从维护自然环境的美来说,当然包含了生态美学所讲的对自然生态的维护,但又不能局限在这一点上。我们看自然山水,不是仅仅从自然生态的观点去看的,还可以把它作为美的对象来欣赏。其所以如此,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它有许多足以令我们感到自豪的雄奇美丽的山水。历代帝王登基之所以要到泰山等名山行封禅之礼,原因也在于此。史书上还记录了许多为保护祖国领土不被他国占领而英勇牺牲的人物。一言以蔽之,中国人对山水之爱是与对祖国之爱不能分离的。其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孔子第一次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论语·雍也》),把对山水之爱及欣赏提到了人格道德精神的高度,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北宋神宗熙宁年间,郭熙在他所著的《山川训》中,把山水画提到了最高的地位,超过了人物、花鸟画。这在世界绘画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我们知道,在古希腊美学中,从来不讲自然山水之美,只讲社会生活的美,其原因这里不详谈。古希腊之后,直至西方近现代的绘画,也只有“风景画”这一名目,从无“山水画”的名称。西方的风景画,绝大多数画的是城市郊区风景,也有少量画海景或田野风景的。属于印象派的画家塞尚曾多次以“圣维克多山”为画题,但画中的山仍然是作为城市的背景而出现的。只有在中国北宋的山水画中才极为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层峦叠嶂、雄奇壮丽的山川。有时也画房屋、舟车、人物,但画得很小,只起所谓“点景”的作用,绝不是全画的主体。

以上讲的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对自然环境美的看法,下面再来讲一下社会环境美的问题。社会环境美的问题也与孔子的思想密切相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爱人”为根本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我认为这种自己与他人兼顾甚至连为一体的说法,比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爱自己”的最高原则要更为合理。“仁”是中国古代关于社会环境美的核心,它可以直接表现在中国古代的人物画中,但更多是表现在历代的诗、文、词、赋中,特别是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例如下面这首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中国古代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你赠我以木瓜,我以美玉回报你。这不是说我的回报比你赠我的东西要贵重多少,而是为了我们能永远保持友好的情谊。这和西方以个人私利为基础的等价交换甚或损人利己的做法是多么不同!

以上所说的环境美学还只是就儒家而言的。与儒家不同的道家也有值得珍视的环境美学,并可与儒家互补。

和西方现代产生的环境美学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这绝不意味着我认为西方环境美学毫无可取之处,而是说为了深入研究中国美学,我们必须打破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开始宣扬的西方至上主义。例如,一个美国人在她的《希腊精神》一书中说:“在埃及和尼尼微,一如在当今的印度和中国,没有什么比人命更不值钱了。”[2](p8)这位美国人看来根本就不知道在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就说过“惟人万物之灵”的话(《书经·秦誓上》)。之后,不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都把人的生命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到了东汉的许慎著《说文解字》解释“人”字的含义时,又把它概括为一句话:“天地之性(牲)人为贵”。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又反复地说明了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而且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1]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M].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2]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M].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美学美的环境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环境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