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梦”实践
2015-03-26沈建波刘靖北
沈建波,刘靖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1204)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梦”实践
沈建波,刘靖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1204)
“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昭示着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繁荣与稳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更昭示着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崛起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使命与担当。“全球化”发展进程与“中国梦”实践之间的磨合过程既存在社会文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与冲突,当然也存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相互依存与协同发展,这个磨合的过程依然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在冲突中融合,又在融合中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求大同、存大异”的新型命运共同体关系。
“全球化”;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实践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5.06.005
本文中的“全球化”特指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一种全方位的新型命运共同体意识,以经济和科技为发展引擎,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非国家的国际主体行为和全球共同规范的作用,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作用过程和实践规范。从广义上理解,“中国梦”实践不单指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更是“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梦”实践,即全球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梦”实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即将迎来建党和建国“两个一百年”的历史机遇期,更重要的是它将在这个重大历史机遇期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因此,将“中国梦”实践置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中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进全球治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梦”实践推动“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
1.“中国梦”实践彰显大国责任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到战胜亚洲金融危机,再到出台“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它们都是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所做出的积极实践。中国经济虽然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景气的环境中呈现下行走势,但却一直将国内GDP稳定在7%左右的理性增长率,一直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始终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全球化”经济发展贡献者的角色,为推动全球发展、打造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于2015年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同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宣布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1]这都是“中国梦”实践的凸出表现,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上自觉承担起大国责任,中国对联合国批准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采取免债、援助等一系列举措都获得了国际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2.“中国梦”实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国际社会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和投资风险不断增加,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全球化”经济发展环境亟需改善,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规避“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各种风险,在全球治理的总框架下,各国之间的多边合作框架亟需得到有效合理的调整。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很多全球治理的问题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一个国家的能力所能应对的,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化”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一带一路”战略是对中国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后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问题上经济发展领域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亚洲、中东欧等64个国家,有利于拓展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于全球治理的大格局,不仅运用中国的工业优势帮助“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更重要的是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和人民之间架起了互尊互信、互惠互利、和平发展的桥梁,中国在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时候早就考虑到从基础设施、经贸合作、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框架,共同造福于人类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正如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那样,“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2](P463)。
3.“中国梦”实践为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60%,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0%。但是,因为一些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储备资金紧张,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和通讯等基础建设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也是为推进“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应运而生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类似的区域性经济组织还有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等组织,类似世界经济组织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立意深远,它不单只是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多边合作,更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世界上不发达国家进行扶贫帮困,共同推进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本质上是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异和两级分化,构建真正属于全人类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实践表明,将世界各国用互利互惠的洲际基础设施走廊联合在一起,团结在以整个人类联合起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周围,并通过“一带一路”让世界各国摒弃地缘政治的思维模式,为“全球化”提供一种建立于理智基础上的经济与政治新秩序,这也将有可能成为避免战争的有效战略。
4.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常态呼唤“中国梦”实践
早在20世纪末,欧洲经济共同体就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以推动欧共体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整合区域合作优势,规避资本市场自由化带来的风险。目前,世界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全球化”也可理解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新常态,各个国家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借助命运共同体内的资源弥补自己发展的短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全球化”经济发展进入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抓住了合作共赢的世界主旋律,在体制机制上坚持排除万难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坚定实施改革开放“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的姿态,对世界稳定发展的深思远虑,出台了一系列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并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开展合作,超越国界、合作共赢、排除分歧、达成共识等因素成为了国际公认的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9月28日出席联合国大会总结了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条路径:“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习近平在联合国的发言,表明在新形势下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中国梦”实践推动“全球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
1.“中国梦”实践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关,“中国梦”实践对维护“全球化”背景下稳定的政治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用历史的维度去考证“中国梦”实践与“全球化”政治发展进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推进“全球化”政治发展进程的作用是明显的。列宁在1895年9月7日为纪念恩格斯去世而写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中说:“只有自由的俄国,即既不需要压迫波兰人、芬兰人、德意志人、亚美尼亚人及其他弱小民族,也不需要经常挑拨德法两国关系的俄国,才能使现代欧洲摆脱战争负担而松一口气,才能削弱欧洲的一切反动势力,加强欧洲工人阶级的力量。因此,恩格斯为了西欧工人运动的胜利,也渴望俄国实现政治自由。”[4](P12)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站在推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赶走了西方列强和世界法西斯,在世界东方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强国。近代以来的“中国梦”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例如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中国外交关系邦交化等一系列“中国梦”实践,都有力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世界政治发展进程,对构建世界稳定的政治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中国梦”实践的目标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是辩证统一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过程是一个递进的排列组合过程。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造和完成,但中国如果同处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多边合作,那么这种交往与合作将会使其中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逻辑线索发生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个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部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5](P115-116)。一般情况下,处于高级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更适合于“全球化”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但是也有处于低级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所以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交往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复杂多变的,社会形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但是处于高级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也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影响力也必然是巨大的。
3.“中国梦”实践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梦”实践的总体框架,毛泽东同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同志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P373);江泽民同志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四个全面”、“一带一路”等战略布局。而这一切都代表着“中国梦”实践前进的方向,它的每一段发展历程都充斥着“中国梦”实践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
三、“中国梦”实践推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
1.“中国梦”实践的文化是包容、开放、多元的文化,对“全球化”文化发展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地球村”的概念在文化领域也日渐深入人心,体育、文化、教育、科技、音乐等领域的文化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再没有国界的区分,比如: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将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推进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的大阅兵,极大地鼓舞了世界范围内正义、和平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上热爱和平和正义国家的人民,鼓舞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士气,震慑了世界上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势力在全球的嚣张气焰;2015年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公布的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世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举是在真正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身利益中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这些都是中国在为努力推进中西方科技文化融合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都是在为共同推动人类事业发展做出的积极有益的贡献。还有诸如生态文明、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等文化理念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都已经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与支持。
2.“中国梦”实践彰显了新常态下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梦”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壮举,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住了文化领导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政治文化的突出表征。当今中西方文化汇聚交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穿着伪善的外衣,将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电影等文化不断输送到中国市场,而中国本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包容式地对待这些文化,也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不断扩大各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的同时,也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发展理念,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审视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党中央正式提出“中国梦”以来,我国格外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以扬长避短之势传承和发扬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市场在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而且中国已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中国梦”提出以来,党中央已经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在各领域付诸实践,从“中国梦”实践的角度,注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导向。
3.“中国梦”实践的政治传播及国际影响
古丝绸之路是商业贸易的通道、中西方文明的桥梁,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适时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布局对传承古丝绸之路文化和繁荣当代世界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今世界仍然呈现出“冷战”格局的形势下,“文化软实力”无论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中西方之间的“文化软实力”因为受到制度因素、经济基础、政治环境、社会发展等的影响,产生的国际影响力也不相同。当今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用发展本国“文化软实力”之名,用以图谋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他国进行渗透之实。而中国却是以新型大国的姿态,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惠及沿线各国人民,在本着互利共赢、尊重彼此的基础上,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积极效应,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满足各国人民的共同需求。“中国梦”实践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展示“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这恰是解决当今世界很多难题所需要的思想基础[7]。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睦邻合作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框架,开展教育、医疗、卫生、反恐等多领域文化的合作,为推进“全球化”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中国梦”实践的“全球化”战略路径
1.“中国梦”致力于谋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外交关系
中国在同亚洲周边外交关系中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2015年10月9日,在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70周年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派出以刘云山同志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访朝,充分体现出朝中之间的深厚情谊,这是对朝鲜党和人民的巨大鼓舞,这也将为传承朝中友谊、发展双边关系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朝鲜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深入沟通,本着“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的精神,特别是在谋求亚太地区有关和平发展问题上,中方与朝方领导人在半岛问题上进行了有效沟通。首先,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利益,有利于维护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其次,中国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将一如既往地为此发挥应有作用;再次,朝鲜也正在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因而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在同美、英、德、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奉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无论是中国致力于推进全球治理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布局和积极参与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是体现中欧新型大国关系的中欧投资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都展现了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体制的变革,在合作中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外交关系,全球化体制的变革应该由世界各国协商决定,“中国梦”实践正致力于推动构建全球治理框架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以造福于世界人民。
2.“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力量”已经成为正义与和平力量的象征
中国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不论是在维护世界和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是积极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中国都向世界昭示了世界东方的正义力量,不但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作用,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二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较量和博弈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和平共处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例如:抗美援朝运动、和平收复香港和澳门、和平统一祖国大业,遵守和维护《联合国宪章》等,都为推动“全球化”背景下军事发展的无核化与和平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
在当今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稳步提升的态势,以美日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冷战”之机,不断借助朝鲜半岛核问题、南海主权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挑衅,试图用军事手段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势头,但中国将仍以世界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同世界各国共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但也不排除使用武力维护世界和平,特别是在自己领土主权上政治主张一贯是坚决采取一切形式捍卫国家主权,反对打着新自由主义的旗号针对他国一切损害领土主权和安全利益的丑恶行径。中国的和平发展关乎世界的和平发展,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力量也将与中国力量一道共同推动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新秩序。
3.“中国梦”实践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以TPP等形式作为掩饰,实则在全球治理模式中不遵守《联合国宪章》,在亚太地区大搞军事扩张、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遏制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通过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朝鲜半岛、局部摩擦等热点问题来有意使中国在国际军事发展布局中处于孤立状态,究其实质而言,一方面是美国大势向亚洲及周边国家贩卖核武器扩充其军事霸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美国试图通过军事霸权书写国际贸易规则,其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博弈与较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绝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8](P116)中国积极参与防止核武器扩散和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正在为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作出积极努力。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积极推动建立无核武器世界;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扩散,认真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积极参与国际防扩散努力,建立了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体系;始终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出发,推动和平解决有关地区核问题;高度重视和平利用核能问题,为推动国际和本地区和平利用核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8](P100-101)。因此,“中国梦”实践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军事发展付诸了积极实践与努力。
综上所述,“中国梦”实践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开创性历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时凝练了三句话:“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前面的主体既代表了中国人民,也代表着世界人民,因为正义、和平、发展是世界共识,需要全世界各民族人民、各个国家的共同支持。中国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对“全球化”的世界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无论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是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中坚力量,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积极贡献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客观事实。习近平于2015年9月28日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呼吁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都要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遵守联合国宪章,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让世界各国对命运共同体达成全球共识[3]。
[1]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R].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发表的重要讲话,2015年9月26日.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R].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的重要讲话,2015年9月28日.
[4]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钟声.“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N].人民日报,2014-12-09.
[8]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张娅)
沈建波(1981—),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员,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刘靖北(1962—),男,山东青州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科研部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理论经济学。
D616
A
1671-7155(2015)06-0026-05
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