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及其启示
——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

2015-03-26刘焕明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青年陈独秀革命

刘焕明,蒋 艳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214122)

一百年前,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后传播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促进了国民意识的觉醒,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做了思想准备。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新青年》对十月革命的大力宣传和赞扬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进行了宣传动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也由此开始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符合当时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先进理论指引的现实,更满足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迫切需要。此后,《新青年》便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新青年》杂志传播内容和思想进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当时中国各种思潮激荡的社会现实;有利于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有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坚定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对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一、《新青年》杂志创刊的缘起

《新青年》的创刊并非偶然,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后我国混乱的政治、落后的经济、复杂的思想文化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的综合反映。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但军阀却实际上控制着共和政府,人民生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艰难。1914年开始,袁世凯废除宪法、解散国会,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依然受着官僚的压迫,依然服从传统的伦理和教条。正如陈旭麓所说:“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思想,积两千年之久的浸润,它已经深藏于中国人的心中,其支配性并不是每个被支配的人都能意识到的。”(1)中国长期处于和外界隔绝的封闭封建社会,虽然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其受到欧风美雨的冲击,但却没有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中国人仍然是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没有民主,也不晓得民主为何物。(2)在这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的新途径。

“二次革命”失败之后,陈独秀对整个中国局势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如果依靠纯粹的政治革命和军事斗争根本无法达到“救中国、建共和”的目的,必须在陈腐落后的中国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革命”运动,洗涤大众的保守观念,唤醒人们的革命热情。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版约有500家日报,其中北京有50家,上海15家,汉口6家;但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政府对新闻行业实施高压政策,使得中国出版业大为萎缩:北京只剩20家左右的报纸,上海5家,汉口则只有2家了,在1912年以后的两年,全国报纸发行总量由4200万份减到3900万份。(3)虽然环境不理想,但陈独秀凭借原先积累的办报经验毅然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将在日本时所接受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传播给中国广大的青年。

二、《新青年》杂志思想传播进程的三个阶段

《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人员不断更新,其传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也在不断变化,按思想进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传播民主主义,启蒙大众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道路

1915年9月到1918年9月期间,即《新青年》的一卷一号至五卷五号划分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新青年》主要宣传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以启蒙大众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理论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1.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提倡自由解放新思想。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封建思想道德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只有进行思想启蒙才能破除旧思想道德,解放民众,实现救亡图存。《新青年》以青年为主要读者,除了刊登介绍世界各国青年修养之道和新思想的陈独秀和高一涵的文章外,还设有“世界说苑”和“国外大事记”两个专栏,用国外实事阐述各国的思潮,使青年放眼世界,了解世界各国国事、学术、先进思想。“世界说苑”栏目涵盖广泛,介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时尚且带有“西化”色彩。而“国外大事记”栏目介绍和评论的基本都是世界各国的政治活动,目的是使青年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现状,开拓视野,进而引导青年关注国内时事政治。

2.批判文言古文,提倡新文学白话文。《新青年》不仅批判旧伦理旧道德,而且发动了文学革命,批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文学革命是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开始的。此后,通过对白话文改革的讨论,反复宣传现代白话文的概念及重要意义。大批白话文的阅读者和使用者被培养出来,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的历史地位。《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鲁迅著名的白话文小说的出版,标志着文学革命已经突破了单纯理论的倡导,走上了创作实践的道路。《新青年》刊发的大量白话文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终于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白话文的兴起,直接导致了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五四运动的宣传力量和社会影响。虽然《新青年》在倡导革命时,夸大了伦理观念对政治的影响,过度地否定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过多地肯定了西方文明,但它有利于破除我国民众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因循守旧的奴性。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二)第二阶段:转向社会主义,开展问题和主义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从1918年10月到1920年9月期间,即《新青年》的五卷五号至八卷一号划分为第二阶段。《新青年》逐渐转向社会主义思潮的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

1.李大钊发表两篇文章,《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10月,在《新青年》五卷五号上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尽管他的文章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且在文章中也有不少欠妥之处,但他毕竟是中国马克思第一人,他的文章成为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标志。《新青年》之前所倡导的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使得青年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鉴别、比较和选择各种新思潮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青年知识分子信仰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2.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始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青年》六卷五号由李大钊主编,其中刊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材料。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其培养下成长起来。《新青年》还大量刊载了全国各地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开始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化。

3.问题和主义的论战,初显马克思主义顽强的生命力。胡适于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提出反对谈马克思主义和革命,主张改良道路。胡适认为人力车夫的生计、大总统权限等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实际问题,谈主义是虚妄的。为此,李大钊又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阐明“问题”和“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寻求实用之道密不可分。同时,针对胡适的“改良说”,李大钊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开展阶级斗争,使问题根本解决。问题和主义的论战,是马克思主义者与其反对者在中国的第一次论战,这次论战回答了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要不要革命的问题,初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顽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开始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传播。但是对于实用主义的方法论此次论战并没有进行批判,人们对此还是含糊不清的,只有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深入的传播,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后,才有可能进行。

(三)开展二、三次论战,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第三阶段是指从1920年9月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建立,《新青年》鲜明肯定地表示拥护马克思主义,其面貌焕然一新。从八卷一号开始,《新青年》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以满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了解苏俄社会实际的需求。《新青年》从此便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1.开展第二、三次论战,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新青年》第八卷和第九卷上,马克思主义者和反对者又开展了两次论战。第二次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张东荪、梁启超发表了一系列的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他们不但反对阶级斗争还曲解了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他们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些论调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深入传播。《新青年》从八卷四号开始集中反击张、梁主张,陈独秀开设《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专栏与之辩论。《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和《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文章就是李达、蔡和森发表批判张、梁言论的。这次辩论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三次论战是关于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在五四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十月革命后,无政府主义者便一直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5月,《马克思学说的批评》发表,抹杀了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伟大意义,并将其与进化论混为一谈,向马克思主义下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挑战书。1920年9月,陈独秀的《谈政治》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无政府主义。1920年11月,在《共产党》月刊上对无政府主义开展了系列批判,自此形成第三次论战。经过这次论战,马克思主义尽显自身优势,初步划清了其与无政府主义的界线,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季刊和不定刊,成为中共中央机关的理论刊物。《新青年》成为季刊和不定刊后,专注宣扬马列主义,开始研究中国革命中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重要任务。正如瞿秋白在《新青年之新宣言》中明确提出:“当尽其所有区区力量,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试解剖中国的政治经济,讨论实际运动。”(4)随着瞿秋白、彭述之和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文章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上来。《新青年》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力量和领导权等问题。瞿秋白肯定我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工农群众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并认识到武装斗争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除此之外,《新青年》还大量翻译了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介绍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文章。《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专政问题的历史观》等文章的刊载,让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革命的曙光,激励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斗志。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状况的介绍,给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借鉴,促进了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三、《新青年》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新青年》由最初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由信仰民主主义转成信仰马克思主义,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这些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转变表明:挖掘这“三个转变”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虽然马克思主义具有永恒的真理性,但是并没有与生俱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使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他们最初也并非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由民主共和思想转变而来的。李大钊和陈独秀之所以转向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是由于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民主共和并不能使国家的形势好转;另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迷茫的知识分子送来了曙光: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武器,重新审视中国的形势,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陈独秀认为要唤起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必须重点对青年一代进行民主思想教育,而辛亥革命的失败正是在于依靠旧势力而没有汲取社会的新鲜血液——青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六点新青年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5)。只有蓬勃奋发的青年,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推翻旧制度,革新旧思想,开创新时代,创建新社会。于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涌现出来,他们抛弃旧思想和世界观,迎接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和李大钊成为中国大众了解、认同、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代尊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先驱。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之时,我们必须首先在青年中培育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青年对于国家社会而言犹如人身上鲜活的细胞,人只有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只有青年强盛了,国家才能强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今天,尤其要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青年学生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不断扩大,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二)时刻关注并回答中国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其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6)11无论是哪一种理论或者主义,若能在他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产生重大影响,必然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主客观条件。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课题是寻求独立和富强,任何理论只要能回答如何能使中国达到独立和富强,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这个理论就能用来指导中国社会的实践,而这个理论也并非马克思主义不可。辛亥革命建立的民主共和国是有名无实的,知识分子阶级认为必须要发动一场思想文化的大革命才能彻底从国民头脑中拔去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唤起青年头脑中的民主意识。但是,这种妄图用知识分子的呐喊而不经过彻底的社会革命铲除封建残余的方式根本无法取得成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这座桥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从各种潮流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最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满足中国革命的需要,回答了中国的时代课题。马克思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291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要准确把握时代课题,继民族独立后如何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国梦便成为每个中国人关注的时代课题。虽然这个课题的回答是复杂多样的,但是我们必须坚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得了中国,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深入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影响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于1918年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并创办《少年中国》月刊,帮助会员学习十月革命胜利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1919年初,李大钊深入唐山煤矿,建立劳工团体,并以长辛店为基地,开办劳动补习学校,提高工人文化水平,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斗争理论。1921年长辛店成立工会的消息传出后,其他工人纷纷效仿,建立工人俱乐部。《新青年》杂志大篇幅地刊登文章介绍全国各地工人状况。1920年的劳动节纪念号上刊登了《省港罢工纪略》、《北京劳动状况》、《南京劳动状况》、《上海劳动状况》等共计16篇文章,反映全国各地工人运动情况和下层民众困苦生活的现状。在《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党小组机关刊物后,陈独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党的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工人受剥削压迫的悲惨生活作为实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有效结合起来,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呼吁工人奋起革命。在革命成功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更应深入工农群众,了解底层人民的诉求,解决群众困难,关注民生,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干部领导下基层,向人民群众讲解党的惠民政策,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群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历史的经验让我们明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定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体察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更应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有效措施,直面回应人民群众的疑惑。用平实的言语和真诚的热心来解答困惑,增加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和支持。

(四)提高媒介传播的质量和实效

媒介一方面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对思想变革具有先导作用。《新青年》从最初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到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后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媒介对思想传播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大肆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布尔什维主义,在舆论的传播推动下,形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新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做好了舆论准备,创造了现实条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启发民智、思想交锋的一个平台。陈独秀等《新青年》主编精益求精地用心办刊,传播理论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文章,并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对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今,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甚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等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中趋利避害?《新青年》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一定要为其建立高质量的传播平台,并且要主题鲜明地开辟传播专栏,指引社会思潮的前进方向。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众陷入迷惘时,是李大钊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新青年》这一主要的传播载体,带领知识青年驱散迷雾,找寻曙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传播中,我们更应重视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同时加强对媒介舆论的监督和管理。要运用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媒介手段,坚定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思想上的主导地位,坚决抵制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注释:

(1)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84 页。

(2)彭明著:《五四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3)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60 页。

(4)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新青年》季刊第一期。

(5)陈独秀:《敬告青年》,《新青年》一卷一号。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 页。

猜你喜欢

新青年陈独秀革命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