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

2015-03-26李宝怀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大众化价值观

侯 东,李宝怀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716000)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根基,是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认同的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灵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所包含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肥沃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精神源泉,有助于将人民群众已经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助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中坚持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认同和接受到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最终并内化于思想,外化于行为,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价值追求的过程。”[1]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被人民群众清楚理解其内涵,能否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思想层面的问题,能否真正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使其成为人民群众一切行为的价值指导准则,就取决于其是否根源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是否能够体现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人民群众才有践行的思想基础;只有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目标,人民群众才有践行的契合点;只有体现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人民群众才有践行的积极动力。

(二)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时代要求

在国际竞争极为复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西方的价值观念不断传入中国,对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双转”关键期,部分人产生了精神困惑和精神家园的失落,产生了精神上的流浪意识、思想上的无根危机。文化自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包含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中,通过坚持文化自信,长期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在润物细无声的、长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人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样才能“把党的理论转化为社会共识,把党的理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能力”[2],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中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

(一)文化自信承担着用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责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进文化始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样性、独立性增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随之增强。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元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关系,这就需要用文化自信来推进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构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高地,推进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既继承和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又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和相吻合,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而文化自信既包含了对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坚持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自信,也包含了对外来文化实行客观评价,对社会主义文化内部进行改造和创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文化自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相一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相承接,有助于人民群众辨析文化的主流和支流,区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确立主流的价值观念,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二)文化自信承担着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要目的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价值追求,实现价值整合。”[3]在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冲击下,中国民众正在西方和东方、传统和现代、理性和非理性的夹缝中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摇摆”,价值共识没有完全形成,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知不够准确,所以在全社会必须要有坚定的思想根基,为达成价值共识奠定基础。文化自信包含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自信,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优良品格的根基,为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外来价值观的大量涌入,给我们的民族价值观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处理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继续发展和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断常态化、规范化、长期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和培育方式,使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民群众都能自觉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三)文化自信承担着通过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责任

人的基本追求有两种:一种是物质追求;另一种是精神追求。物质追求让人民能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解决人的生存问题,精神追求则能让人时刻保持追求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是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题中之义。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认识到精神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在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的基础上,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追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文化自信承担着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责任。从大国崛起的经验来看,一个大国的崛起首先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崛起。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体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的强大,而且也体现为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在文化导向力、民族凝聚力、精神感召力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的强大。其中,文化软实力又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因素,是精神文化对本国人民的凝聚力、动员力和对其他国家的人民、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总称。在当前的历史环境下,坚持文化自信,旨在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认清国家文化发展的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也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正确政治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不断被人民群众认可并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导,所以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人民群众对本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本国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4]文化自信不仅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历史见证。然而,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主导作用,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步伐。因此,坚持文化自信,用文化自信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显得尤为紧迫和非常必要。“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5]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坚持文化自信,用中华文化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导向作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予以支持。坚持文化自信,可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水平,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有效地优化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顺利推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化进程加快带来了多元价值取向、网络化快速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增多、西方消极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突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诸多挑战,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让人民群众主动追求主流价值观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制,把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利用文化自信所蕴含的优秀文化,达到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华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想基础

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接受和普遍认同是其大众化的思想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将核心价值观普遍认同、积极追求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目的才能实现。当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在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潮的不良影响下,理想信念开始动摇,产生了社会主义合法性的信仰危机;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动摇和腐败问题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让一些人产生了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危机;利益结构调整和利益藩篱的破除,使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利益受损的失落心理,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了信任危机,等等,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难度。利用文化自信的先进理念可以提升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尤其是包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化自信,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可以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形象,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形象和人格魅力的认同,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利益认同,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想基础。

总之,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同时,文化自信要勇于担当责任,发挥其正确政治方向的引领作用、良好社会环境的优化作用、思想基础的夯实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1]沈建波.社会心态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3(05):48.

[2]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09:89.

[3]舒毅彪.以红色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6):83.

[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

[5]李建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3-18(9).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大众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