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佛教律宗的传承特质

2015-03-26鲁海军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正藏净心净土

鲁海军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孤山智圆《钱塘白莲社主碑》曰:“夫率其道必依乎地,尊其神必假乎像,行其化必凭乎言。以为西湖者天下之胜游,乃乐幽闲而示嘉遯焉……预白莲之侣者,凡一百二十三人,其化成也如是,有以见西湖之社嗣于庐山者,无惭德矣。”[1](p183c)观此碑文,可知智圆之时,西湖结社之兴。诚然,有宋一代,诸宗归净之势愈演愈烈,然细加考究,杭州之地实非净土法门的单一流行,而是禅、台、贤、律、净互阐互融的佛教整体复兴。南山律宗正是在此种复兴潮流的推波下,以杭州为中心而传衍发展。

如所周知,杭州向有“东南佛国”之称。此一称号是否允当,虽有待进一步考辨,但杭州之佛教肇始于东晋,展开于五代,兴盛于南宋,佛教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元素。宋代杭州名刹高僧以云门、临济并重,并联系净土信仰而提倡念佛修行,这有助于净土宗的广泛传播。北宋中期,佛教华严宗由于净源的专弘在杭得以中兴。而戒律学作为佛教三学之一,律宗作为中土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其重要性不难想见,故当宋之时,律宗勃兴于杭,亦在逻辑之中。

宋初,允堪住持西湖菩提寺,专弘律学。继之而起的元照在灵芝寺广事讲说,亦以律学为宗。允堪曾著《行事钞会正记》,元照曾著《行事钞资持记》,杭州南山律宗遂分“会正”、“资持”两家。杭州作为南宋行都,佛教流派的兴衰与当时的环境影响颇大。当时重要的律寺有昭庆、六通、法相、菩提、灵芝等。律宗祖师的创作与活动,律宗寺院的成立与沿革,成为律学弘传、律宗传承的现实依托。爰是而知,宋代律宗之传承具有立足杭州、兼传净业的特质,并成为杭州佛教历史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环节。

元照律师楷定九祖,颇为时人认同。其《南山祖承图录》后经志磐、怀显等人演绎,至清代文海福聚重振律学,律宗祖承始成二十一祖之式:始祖昙无德,二祖昙摩迦罗,三祖法聪,四祖道覆,五祖慧光,六祖道云,七祖道洪,八祖智首,九祖澄照,十祖文纲,十一祖满意,十二祖大亮,十三祖昙一,十四祖辩秀,十五祖道澄,十六祖澄楚,十七祖允堪,十八祖元照,十九祖光教闻,二十祖万寿孚,二十一祖慧云馨。[2](p10)由此图式可见,宋代杭州律师昭庆允堪及灵芝元照便在南山二十一祖之列。两位祖师所传之律宗立足于杭州,师徒授受,精研律学,但又兼弘净土。据《佛祖统纪》、《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等文献所记,十七祖允堪为钱塘人,[3](p870c)主要活动于杭州大昭庆寺及钱塘西湖菩提寺。十八祖元照为余杭唐氏子,[4](p681a)初依祥符寺鉴律师,后在杭州雷峰寺慧才法师处受菩萨戒,住持灵芝寺三十年。[5](p415b)可知元照跟允堪一样,主要活动于杭州地区。元照法嗣如慧亨、行诜、用钦、戒度等往往不详其所出。[6](p255)但可知慧亨主要居武林延寿寺,用钦居钱塘七宝院,行诜住明庆寺二十年,戒度晚住余姚极乐寺,常居四明龙山足庵。宗利为会稽高氏,道言为会稽人,常活动于鄞江。由此可见,宋代律宗法嗣之传衍、修学之努力、弘化之实践,乃至南山别传僧统赞宁皆属杭州佛教之范畴,宋代律宗的确是围绕杭州地区而展开的。就此现象而言,可以说宋代佛教律宗之发展实是宋代杭州佛教律宗之发展。

如所周知,佛性不分南北,但有宋一代南北分张,因此,律宗之传衍与发展也有南北之别。北宋之律宗,二十一祖中席占两位,即十七祖昭庆允堪,十八祖灵芝元照。允堪学无不通,专精律部。庆历(1041—1049)皇佑(1049—1054)以来,依律建戒坛于杭州大昭庆寺、苏州开元寺、秀州精严寺。[3](p870c)元照探究群宗,以律为本,住持灵芝寺三十余年,徒众达三百余人,甚至有海外僧人远来求法。[5](p297b)绍圣五年(1098)二月,元照于四明开元寺建戒坛,准律如法,为东南受戒之胜。[5](p418c)北宋律宗一时极盛,可窥一斑;南宋之律宗,虽法脉不绝,但大师罕出。由元照传智交,智交传准一,准一传法政,法政传如庵了宏,了宏传石鼓法久。了宏门下出“两翁”,铁翁守一与上翁妙莲。元照再传南宋诸弟子,除“两翁”有著述见于藏经,余者皆鲜有闻名。律宗兴于北宋,至南宋而式微,似与宋朝国运息息相关。北宋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律宗一时勃兴,其来有自,顺理成章;南宋以杭为都,设临安之府,虽政治羸弱,经济文化远超西方。此时之杭州律宗,虽整体式微,但处京师之地,熏王化之风,宗门法嗣尚能一脉相承。

的确,律宗的发展以佛教的整体发展为背景,并进而影响与推动佛教的整体繁荣。据经典记载,释迦在鹿野苑时为诸大众说戒、定、慧,认为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7](p17b)戒是佛教修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8](p640a)因此,以戒律之学为理论依托的律宗,往往并不出于以律解律的单一立场,而是同时关注佛教戒律的受持,以及佛教思想的整体圆融。[9]以此观之,宋代律宗法嗣在杭州的传衍,确为杭州佛教发展的应有之义,自然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逻辑部分。

宋代律师一方面致力律学弘传,另一方面兼修净业。其兼传净土之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娑婆入道与净土往生之抉择。元照认为娑婆五浊,惑业有重有轻,根性也有差别,根机既有杂染,教化自然各有方便。但是极乐净土乃纯一大乘,众生生于此者,虽分九品,莫不皆发无上道心,皆得不退菩提妙果。[10](p280a)因此娑婆入道不如净土往生方便而圆满。得果必有因,修因在证果,此是宋代律师兼习净业的最直接动力。其二,宋代净土法门的流行及禅、教、律、密、净的互阐互融。五代至两宋,净土一门盛行于世,致使教、禅、律、密诸宗归净之势剧增。如五代末杭州永明延寿著《宗镜录》、《万善同归集》,融合诸宗,推弘净土思想。又如宋初杭州省常大师专弘净土,致使宋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净业会、净土会等佛教组织。

由于多种因素的交集与催化,导致宋代律师净戒并重的修学风尚。如允堪《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释杂法住持篇》明确表达了他的这种志愿。其文曰:“始宋皇佑三年(1051)辛卯终癸巳正月十三日于净住清思堂解毕,时年四十九。十记已成,惟愿将此善缘,庄严净国,寿终此土,莲华化生,见佛证真,广度群品。后之览者知我志焉。”[11](p900b)此处,允堪的净土志愿表露无遗。他的净土思想具体体现在其对道宣《净心诫观》的发挥,即是作于庆历五年(1045)的《净心诫观法发真钞》。道宣《净心诫观法》云:“汝可饮服般若甘露,洗荡盖缠,渐显净心。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12](p819c)允堪释曰:“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今始见净,名为变土,理实变心。以此证知,皆由心净,故佛土净。”[13](p521b)以般若智慧洗荡盖覆,清净之心自然显露。心若清净,众生生活之世界就清净。众生生活之世界如果清净,那么佛国净土便自然呈现。概而言之,“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变众生生活之世界为佛国净土。道宣从戒、定、慧三学一体的角度来阐释净律之关涉,允堪继承道宣而有所发挥,但基本不离“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思想旨趣。而其目的亦不出“生于净土,见佛闻法,永离三涂,受解脱乐。”[12](p827c)

续法允堪的灵芝元照,其思想亦有明显的净律融会倾向。他专弘律学,兼修净业。《佛祖统纪》称其“住灵芝弘律学,尤属意净业。一日会弟子讽《观经》及《普贤行愿品》,加趺而化,西湖渔人皆闻空中乐声。”[5](p278c)由于元照的净土倾向,志磐将其归入《净土立教志·往生高僧传》。[5](p271c)

元照早年即属意净土,专玩《观无量寿佛经》,“翻嗟亿劫之无归,深庆余生之有赖。”[10](p279a)由是参详名理,讎校古今而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其又撰《阿弥陀经义疏》,认为“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14](p356b)又作《劝修净业颂》,表明净土之愿:“闻说西方最易求,万缘从此一时休。轮珠迭足圆蒲上,只与弥陀作底头。”[1](p220b)铠庵吴克己评价元照,认为其英才伟器,弘传《四分》已功勋卓著,然又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抗分事理,专接钝机,废弃格言,唯任臆说。因此草庵撰《辅正解》,不得已而逐条评破《观经义疏》。后又有律家撰《扶新论》,适足以扶不义以抗义。[16](p297c)而姚江云庵(法义)题戒度《观无量寿经扶新论》卷终云:“余顷年游学四明,闻有《辅正解》者,为破新《疏》而作也。宗中诸老尝谓:古人有言,何以息诤。无辩。姑置之而不理也。虽然后学之曹,不能无疑。今幸足庵度公,评而论之。其理甚明,使新《疏》重光。后昆有托,岂曰小补。”[15](p378a)姚江云庵的态度显然与吴克己相反。吴克己认为元照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乃“唯任臆说”,草庵撰《辅正解》逐条评破《观经义疏》乃不得已。其后,戒度撰《观无量寿经扶新论》却是“适足以扶不义以抗义”,即扶元照之不义以抗草庵之义。云庵认为,要平息争论,最好的办法是“无辩”。又认为足庵戒度之《观无量寿经扶新论》,其理甚明,使元照《观经义疏》重现光辉。亦使后学有所依托,并非小补。

元照弟子辈皆承袭其风,兼修净业,屡现瑞象。有讽诵经典者,有称名念佛者,有见佛异相者,有神游净土者。如道言专修净业,临终前大集道俗念佛三昼夜;思敏亦专心净业,请众讽《观经》半月三日,见化佛满室;行诜设像命徒系念数日,自唱《弥陀经》,厉声念佛;慧亨专修净业殆六十年,弥陀口口称,白豪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赡养;用钦标心净土,一志不退,日课佛至三万,尝神游净土,见佛大士种种异相。元照及慧亨、思敏、用钦等弟子皆被云栖祩宏载入其所辑《往生集》,[16](p136b)以彰诸师净业修行之用功。

[1]宗晓.乐邦文类·卷三[M].《大正藏》第47 册.

[2]福聚.南山宗统[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3]觉岸,宝洲.释氏稽古略·卷四[M].《大正藏》第49 册.

[4]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M].《大正藏》第49 册.

[5]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七~卷四十六[M].《大正藏》第49 册.

[6]彭际清.净土圣贤录·卷四[M].《卍续藏》第78册.

[7]佛说长阿含经·卷三[M].《大正藏》第01 册.

[8]智旭.佛遗教经解[M].《卍续藏》第37 册.

[9]陈永革.论晚明佛教的禅戒一致[J].《闽南佛学院学报》,2001(1).

[10]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上[M].《大正藏》第37 册.

[11]允堪.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八[M].《卍续藏》第40 册.

[12]道宣.净心诫观[M].《大正藏》第45 册.

[13]允堪.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上[M].《卍续藏》第59 册.

[14]元照.阿弥陀经义疏[M].《大正藏》第37 册.

[15]戒度.观无量寿经扶新论[M].《卍续藏》第22册.

[16]祩宏.往生集·卷一[M].《大正藏》第51 册.

猜你喜欢

大正藏净心净土
以北齐响堂山石刻佛经看《大正藏》文本变化
北齐响堂山石窟刻经与《大正藏》用字比较研究
ON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净心繪歲月 儒雅君子風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禅(蝉)音净心
安然立夏 净心睡眠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与《大正藏》异文比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