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术观视域下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策略
2015-03-26赖锦松
赖锦松
(广东培正学院 体育部,广州 510830)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早在1912年就进入新式学堂开始推广和普及,1915年武术教育进入高等学府,开启了武术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可以说在长达百年的历程中成效显著。然而,今天的高校看似仍广泛开展着各种有关武术的教育活动,却已不是大学生热衷的运动,正快速边缘化[1]。不少研究认为,大量武侠小说、武术影视和竞技武术误导了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长期单调乏味的武术课程扼杀了大学生的求知欲,高校武术定位不清导致其发展方向模糊;师资队伍的专业、职业素养不高,无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习武动机等[2-3]。大学时代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紧密衔接,高校理应成为普及、推广与发展武术文化的主要阶段[4]。当前西方体育运动在高校始终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原因主要是简单易学、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高、传播途径广和鼓励“创新”发展等[5],也迎合了大学生渴望获得健身、交往、愉悦、放松和发展等心理需求,而武术始终保守高、难、单调和模糊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大学生需求,致使武术发展在高校表现出疲弱的发展状态。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大武术观视域下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路径,结合大武术观的战略新思想,探讨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定位,旨在为深入开展高校武术探寻新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大武术观视域下普通高校的武术大众化问题。这里的普通高校泛指除体育专业院校以外的普通全日制高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有关高校武术发展和“大武术观”的论文和论著等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实地访谈,与地方武术协会、武术民间组织、武术专家和武术教师等交流本研究的相关问题,了解他们对武术大众化和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的见解。
1.2.3 逻辑分析法
结合查阅文献和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寻存在的问题,进而在理论层面提出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的框架。
2 结果与讨论
2.1 大武术观视域下武术大众化发展战略
“武术观”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武术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大武术观”则是站在全局的层面,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其意义在于将天下武术大一统,在和谐与协调的原则基础上,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整理、利用,加强统一指导与规划,实现共同发展[6]。它是新时期武术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指南,也是新时期武术发展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大众武术”具有大众性、多样性、娱乐消遣性等特征,是武术精细化发展的结果,是在大众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攻防技术为素材,以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以大众为活动主体,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等为目的,注重参与,不要求按严格的组织与比赛形式,在适合于运动的任何地方灵活多样地开展武术活动。大众武术是武术大众化的产物,武术大众化是武术随社会发展推广普及的一种趋势,是大众武术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大众需要的结果[7]。
大武术观视域下,武术以其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文化内涵和独具风格的技术体系,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始终极具发展潜力,长期以来被数以亿计的武术大众推崇和喜爱,其具备的“民源性”“民俗性”“传统性”等特征构成了武术大众化发展的大环境,多样化的武术功能筑起了武术大众化发展的大空间,通过营造大环境、利用大空间、扩大武术人口、加强统一协调和促进大众交流,最终实现武术大众化发展的战略[8]。武术大众化发展战略是在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基于全局性、长远性、宏观性而对武术发展做出的谋划。它是建立在武术大众化、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方法不断发掘、整理、研究、创新和推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让武术从民众中来又回归民众的发展战略。
2.2 高校武术发展现状及大众化发展的可行性
2.2.1 我国高校武术发展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武术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武术教学、课外武术、竞训武术。从内容上看,武术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统编的规定武术套路和散打基本技能,课外武术的内容主要是传统武术的各种技能方法,竞训武术的内容主要是国家规定的武术竞赛套路;从组织形式看,武术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主的固定模式组织教学,课外武术以学生自主自发练习为主,竞训武术以教练员为主参加竞赛组织训练;从参与热情看,武术教学的学生因内容单调、形式呆板而参与热情普遍偏低,课外武术的学生因入门易、自主习练而参与热情普遍较高,竞训武术的学生因追求高难、只为竞赛而参与热情较低[9]。随着高校体育的发展,武术正在从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中快速淡出,仅从高校武术的发展现状中就不难发现问题:武术教学、课外武术、竞训武术三者之间虽然同样习练武术,但内容完全不同,相互基本无借鉴、不渗透;武术教程缺乏大武术观视野,大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认识全面真实的武术;脱离健身实际的武术教学和高难的竞训武术将大量有心习武的大学生拒之门外;缺乏规范指导的课外武术往往使热情高涨的大学生半途而废;大众化的西方体育远比东方武术更易学练,更有乐趣,更具吸引力。
2.2.2 我国武术大众化的发展基础
新中国刚成立,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得到了政府重视并发展起来,武术大众化发展也步入正轨。为了实现武术运动的普及,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组织专家收集了大量民间武术方法,在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编创了面向不同人群习练的各类武术,满足了不同层次大众体育锻炼的需求,成为社会大众健身的主要内容并受到普遍欢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出,大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修身养心、健身娱乐的休闲时代使武术有了多种表现形式,成为大众体育的亮点。武术大众化主要表现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武术就列为学校体育的教育内容,促进了青少年武术的普及;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武术书籍光碟陆续出版发行,促进了武术大众化的推广;各地武术协会开办培训班(辅导站)以及民间开办武馆等也促进了武术大众化的普及,一些机构或企业组织武术竞赛或表演促进了武术产业的发展,公园(社区、广场)等早晚可见的众多习武爱好者构成了武术大众化发展的美丽画卷等。但同时,武术大众化的发展也伴随不足,最显著的就是以互动交流为主的西方体育已经远远超越了以自练内修为主的东方武术的发展,且影响人群主要涉及青少年。
2.2.3 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的可行性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时,其主要特性是技击,之后作为体育运动又增加了一个主要特性即健身。正是武术始终保持技击和健身的主要功能,才吸引了无数大学生爱好者长期习练武术,这也正是武术大众化发展的基础,武术大众化发展本身就涵盖高校武术。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主阵地,通过大众化发展,以大众文化形式呈现的武术能够使大学生认识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并加深对武术的正确理解[10]。竞技武术只是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相互碰撞的产物,仅仅是对传统武术的一种宣传,但绝不是武术发展的终极目标,何况武术从传统意义上讲本身就不具备竞赛的内涵[11],而更多地表现在技艺的切磋上,只有走武术大众化发展道路才是高校武术发展的归属。长期以来,几乎所有高校始终都将武术作为民族体育项目列入体育教育内容,也始终有一部分长期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很多高校都具备用于武术活动的场地设施,这一切都为高校实现武术大众化发展搭建起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2.3 大武术观视域下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路径
2.3.1 改革高校武术教学,促进大学生全面正确认识武术
当前多数高校武术教学仍然受到统编规定套路和技能的捆绑,完全与课外武术脱节,导致学生片面认识武术,厌倦武术课,因此武术教学亟需改革。改革应该站在大武术观视角,从理论上构建更完善的武术知识体系,尤其是近代武术发展、传统武术的内容和方法等;在技能上构建更短小精炼、简单易学、强调实用的动作技能或套路组合[12],努力实现套路与技击功能的融合;在教学上强调学生对武术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真正做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为大学生课后或今后自学自练武术奠定基础;教学目标上,注重大学生对武术基本知识的正确了解和基本武术习练方法的掌握;武术教材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统一性、技能方法的自主性,实现地方武术和统编武术的和谐传承[13]。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中小学体育还不能实现武术基本功的全面普及,高校武术教学不能搞武术技能的高标准化,只能是在掌握武术知识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出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课外武术和传统武术,实现大学生对武术大众化发展的理解和认同,懂得如何长期习练提高技击能力并获得健身的功效,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正确认识武术。
2.3.2 加强高校武术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高校武术师资的标准不能以竞技武术的优胜者为唯一标准,也不能以理论深厚的高学历者为标准,而应以较全面掌握传统武术理论与方法的习练者为标准,他们必须具备大武术观视野,才能满足不同武术爱好者的求知需要,也才能更好地向大学生推广武术运动[14]。这就需要体育专业院校在武术师资人才培养上注重大众武术、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对传统武术、大众武术文化与方法的掌握培养[15]。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在职武术师资队伍,应注重:以大武术观为视野,成立学校武术师资培训机构或相关师资发展学会,加强高校武术师资培训与交流,促进整体水平和素养不断提高;建立专家团队或民间拳师走进高校的帮扶机制,帮助高校武术师资拓展和提高业务水平;建立高校武术师资与兄弟院校、地方民间武术团体或组织定期交流机制,促进高校武术师资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学校、地方武术发展状况,不断吸取和研究大众武术方法,从而将其融入高校武术教学和课外武术指导的大众化发展中。
2.3.3 推广名家讲坛与武术表演,加强传播大众武术文化
除了教学外,高校武术传播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名家讲坛和武术表演。这里的“名家”泛指在武术学术或技能方面有突出成就或贡献的著名人物,名家讲坛是借助名家诠释真实的武术,是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武术的重要途径。通过名家宣讲,有助于大学生对武术内涵的准确界定和武术文化等内容的理解。武术表演同样是诠释武术的重要手段,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传统武术内涵,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可以看到真实的武术技能。武术表演不同于影视武术,影视武术是注重一些特技手段,一味追求视觉效果,是对武术的神秘化,往往遮盖了武术的真实性[16]。如果能将名家讲坛与武术表演有机结合,将大大推动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武术欣赏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习练武术。但不论是名家讲坛还是武术表演,都要注重武术的大众化发展方向,减少对竞技武术的宣传展示,增加大众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宣讲内容。
2.3.4 重视大学生武术社团建设,并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武术教学仅仅是传递武术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载体,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在课外武术中可以学以致用。大学生武术社团为大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武术健身实践提供了机会,也是高校实现武术大众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高校应高度重视和支持大学生武术社团的各类活动,这些支持包括:①场地设施支持。大众武术的习练场所不同于竞技武术,其对场地规格的要求总体不高,以平整的场地为主,至于设施可根据传统武术发展的程度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造更安全、更齐全的场地设施;②教师指导支持。大学生武术社团要在武术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离不开具备大武术观视野的武术专业师资的指导,大学生也尤其期待在社团习练中获得专业教师指教,加强教师指导也能促进武术课内外的结合,当然也为高校武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民间交往支持。加强民间交往是大学生武术社团提高认识、获取信息和丰富习练方法的重要途径,其形式包括校际社团交往、民间社团交往等,只有加强管理、增进交往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此外,大学生武术社团还应有包容的姿态,团结和会聚各类武术社团一起共同发展。
2.3.5 规范、推广武术段位制、会员制,促进大学生长期习练武术
武术段位制是1997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长期从事武术工作和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运动员等级以外的全面衡量其武德和专业技术的统一标准。武术会员制是2002年中国武术协会提出的会员管理办法,其宗旨是建立规范、科学的会员组织网络,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团结全国的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踊跃参与武术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和提高。不论武术段位制还是会员制都值得在高校推广,但不能让段位制、会员制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手段,这样只会使习武的大学生越来越少,阻断高校武术的大众化之路,最终带来武术的畸形发展。武术段位制和会员制的推广应该放在正确引导、规范推广、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各高校应结合实际为大学生武术爱好者提供考段、入会的便利。大武术观视角下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大学生全面正确认识武术,通过武术运动增强体质、获得一定的攻防技能,并自觉长期坚持习武达到强身健体的长效目的。
3 结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明将在高校产生更多更深的碰撞,大学生多元化的体育方式是必然趋势,但并不代表西方体育的强势发展必然会取代东方武术,更不能悲观地认为武术已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了。恰恰相反,目前的发展状况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改革高校武术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也为武术在高校的大众化发展带来契机。当前,不是大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而是长期以来武术呈现给大学生的方式过于呆板、单一,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从不同的视角或途径认识和接触到真实的武术,因此从当代大学生需求出发,不论管理部门还是高校武术工作者都应该以大武术观为指导,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发展当代武术的动力,努力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大众化武术,推动高校武术的大众发展。
[1]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8(1):84-88.
[2]苏华伟,王岗.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教育现象学”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2):85-90.
[3]李玫红.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及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85-87.
[4]曹红敏.传统武术文化生存思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1):91-93.
[5]王岗,吴松.“大武术观”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19-25.
[6]林祥芸.对当代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基于“大武术观”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21-24.
[7]王国志.社会学视野中的大众武术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8.
[8]高小军.重视前沿课题研究 引领武术学科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4):114-119.
[9]吉灿忠,韩东.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6(2):127-129.
[10]李小芳.武术文化的大众化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24-125.
[11]洪浩,田文波.大武术观视野下武术发展六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5):43-48.
[12]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13]王涛.教育人类学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5):111-114.
[14]王晓晨,吉灿忠.“大武术观”下门派之争的当代文化张力及其调适[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6):90-93.
[15]赖锦松,余卫平.大武术观指导下学校武术师资的培养路径探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10):91-94.
[16]李永明,梅杭强.大武术观视野下的学校武术和影视武术[J].中华武术:研究,2012(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