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制度博弈与范式重建——基于武汉大学的个案研究
2015-03-26胡剑波汪珞琪
陈 慧,胡剑波,孔 军,汪珞琪
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7月,教育部体卫艺司举办新闻发布会,就《标准》的贯彻与落实问题给予官方解读。与以往的《标准》相比,面对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现状,教育部此番欲为高校体育开辟新天地。新《标准》中亮点频出,本文对高校体育制度博弈后的范式重建展开讨论,以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1 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学业负担和各种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网络时代为足不出户的宅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让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显。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显示:近20年来,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水平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耐力素质水平持续下降。此外,大中城市的儿童肥胖率和视力不良检出率的结果亦不乐观。不论是追究大学生身体锻炼的意识与能力,还是质疑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大学生体质的逐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1.2 体质测试数据库的信度与效度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结果受评价制度的影响,有些问题很难避免。一方面,大学生个体的评优评先与体质测试结果的关联度会影响学生参与测试的态度和方式。文化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必要情况下找人替考等不得已为之的弄虚作假行为很少被问责。当替考行为无风险有收益时,需要凭借优秀体测成绩达成奖励条件的学生很容易选择放弃真实。
另一方面,测试结果作为评估大学办学状况的重要指标,必须完成规定的合格率。不论评估标准设定为85%还是95%,当实际测试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学校没有理由提供真实的数据自找麻烦。用虚假数据获取优秀率或合格率的投机行为,既能降低成本回避问题,又能满足评价制度的需要,完成考核。因此,不理想的测试结果和理想的测试要求,甚至诱发了“不经测试直接填报数据”[1]的现象,使现有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库的信度与效度有待考量。
1.3 体质测试后续服务的缺失
我国于2002年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包含有评价指标、评分表、实施办法等。2014年,教育部再次强调并下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从实施情况看,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实施工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质测试与数据整理上,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现状分析与评价建议上,没有将《标准》的实施和“体质健康测试的后续服务管理”[2]有效结合,缺乏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信息反馈和有效干预。将体质测试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终点,显然不利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推进与实施。唯有将体质测试视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起点,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合理选择运动健身方式,掌握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完善体质健康测试的后续服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 教育部2014新《标准》拟解决的问题
2.1 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监管力度
新《标准》对关于大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的管理制度作了详细规定,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各个方面囊括其中。“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3]”等规定,进一步强调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应有地位,提升了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
2.2 加强大学体育工作的制度建设
新《标准》在提升大学对学生体质健康管理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各方面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3]”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3]”亦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2.3 保障大学体育的文化建设
新《标准》不仅将体质测试的结果纳入考核评价,更将大学体育的文化建设提上日程。其中 “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h体育活动时间。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传播健康理念[3]”等规定,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大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试图用更加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机制,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范式重建
体质测试的结果评价是国家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权宜之计,并非长远之计。大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制度设计,应该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自我预期相吻合。制度干预下的管理模式,需要得到大学生和大学体育教师的群体共识,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折衷。制度建设的理想与行动者合法性认同越吻合,制度运行的实施过程越有效和有力。本文基于现实场景的武汉大学个案研究,对于制度与个体之间相互调整与适应的记录,试图为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上的试验与示范。
武汉大学近年来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管理工作逐渐完善。自2007年始,每年对全校本科生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测试及学校体育问卷调查,测试过程,问卷结果,以及数据对比,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思路。
体质测试与问卷调查的结果,不仅呈现出武汉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参与运动锻炼的态度习惯,更成为武大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一方面,数据结果能有效监控学生身心健康的实时状况;另一方面,数据结果成为武汉大学学生主动关注的重要信息资源。如何将管理者的制度,成功演绎为被管理者的行动指导,是本文重点阐述的问题。
3.1 武汉大学体质健康管理的理念:谁参与谁受益
从质疑或批判的角度来看,新《标准》从制度化层面规范了学校体育的文化生产方式,用模式化体质测试评价的结果至上,加深了社会对体育流行的误解。但从实施管理的角度来看,世间原本没有纯粹的体育,体育总是受到社会发展需求和政治经济体制的规约,最终与时俱进地臣服于社会文化场域的主流意识形态。
我国大学体育意欲在当下教育环境中,一味追求遗世独立的自由理想,显然有些不合时宜。《标准》推行的理念和实践,试图将可有可无的学校体育定位为必不可少的学校体育。基于体育很难跻身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这一事实,《标准》意欲用制度为体育在学校谋取一份原来就该有的权益。体测评价成为当下境况的权宜之计,至少让学校主流或多或少关注到那些原本就应该被重视的体育规范。
教育部《标准》提出:“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借此东风,武汉大学体育部在推行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工作中,力争让每一个参与测试的学生成为受益者。在现有制度环境中,有效运用体质测试这把利剑,让大学体育成为体测的主人而非奴隶。发挥体质测试功能的同时,整合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秩序,维持与保障体育本身的整体性价值、功能和存在,至关重要。
3.2 武汉大学体质健康管理的举措:服务的多元化
武汉大学体育部在确定“谁参与谁受益”这一体质健康管理的核心理念之后,所有体育工作以此展开。无论以何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何种服务,大学体育都不会偏离其本质属性,最终为大学生提供的终身运动习惯和运动能力。
武汉大学的体质测试结果不仅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可靠的监控手段,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和个性化健康指导。
武汉大学致力于个性化体质健康管理系统的技术研发与完善,结合操作界面的科学性与人性化设计,使其简便易行。在体质健康评价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健康干预和信息反馈的个性化服务。一方面,数据库将提供相同年龄段的标准值作为有效依据,当学生掌握世界、中国、乃至武汉等不同区域范围内的相关数据时,会从主观意愿上想要获取自身的真实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比对,完成自我评价。从而有效解决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参与测试”的困惑。另一方面,武汉大学试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为私人量身定制的健康指导,重点完善体质测试后续服务的健康干预。让学生在如实掌握自己的体质健康测评结果基础上,获取有针对性的信息反馈,拥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运动建议,是推动学生主动配合体质测试的重要动力。
概言之,武汉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不局限于数据的测量与评估上,更着力于干预和指导的后续服务。大力发展学生体质健康专业化、动态化、多元化、科学化的全面服务,是武汉大学实施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3.3 武汉大学体质健康管理的发展:与时俱进
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基础上,武汉大学在体质健康管理方面的长期规划将围绕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各种软件硬件的更新,必不可少。
参与体质测试的大学生,能在管理系统中找到自己的测评结果和信息反馈,仅仅是有效实施体质健康监控的第一步。如何利用校本资源,结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和软件开发等科研优势,多角度、跨学科、多层面、全方位开发体质健康管理的科学路径,真正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体育管理,是未来值得期待和努力的可能性出路。医学部的能量监测仪器,能为学生提供动态、有效的连续监测,信息管理的软件系统,将根据时代发展和师生需求不断完善和改进。没有一劳永逸的体育,唯有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才能使得学校体育的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4 小结
基于信念决定行为方式的假定,不同立场对于高校体育的理解必定存在冲突。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人生,更没有完美的学校体育。无论《标准》的推行有多艰难,大学体育行动者依然执着的坚持,是源于高校体育价值的“公共期待”,及其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新《标准》正在为建立和维护有价值的高校体育制度而努力。2014新《标准》的制度落实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校体育行动者的持续努力、探索和尝试。
[1] 王凤仙.《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体育学刊,2013(3).
[2] 杜小安,朱 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8).
[3]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EB/ OL].http://www.moe.gov.cn/.
[4] 罗 奇.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 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