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及其成功因素探析

2015-03-26李海莉,徐朋辉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洪堡柏林研究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875 ( 2015) 03-0130-04

DOI:10. 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 03. 024

收稿日期: 2014-04-08

网络出版地址: http: / /www. cnki. net/kcms/doi/10. 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 03. 024. 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5-06-20 15:30

基金项目: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1402052056) ;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人文社科类项目( WKS201414)。

作者简介:李海莉( 1986—),女,山东曲阜人,硕士,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在中世纪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曾设立过硕士和博士学位,但在当时只是一种教师从业的资格和开业的执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德国柏林大学素有“现代大学之母”的美誉,现代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产生也与柏林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柏林大学秉承着洪堡等人所提倡的“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等先进的大学理念,为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而催生了德国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取得了令人炫目的学术成绩,成为当时世界各国大学纷纷效仿的楷模。

一、德国研究生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大学的危机

17世纪—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大学为其培养合适的人才。但当时的大学却逐渐远离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启蒙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大学成为了僵化保守的机构,其存在的合理性受到严重挑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式大学或者改变传统大学成为大学革命的目的,而这种大学革命,同时得到了来自社会和政府支持。

1694年哈勒大学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1737年建立的哥廷根大学则在更广泛意义上对课程进行了改革 [1]。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都推崇学术自由,为大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们的办学原则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19世纪柏林大学的改革和创新。

(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

自文艺复兴以来,德国政治经济远远落后于邻国,1807年,普鲁士不堪一击被法国战败,签署了屈辱的蒂尔斯特合约。内忧外患下,德意志民族的民族精神被深深激发出来,这种精神体现在教育改革上就是当政者威廉三世尤其重视大学教育,在洪堡筹备柏林大学时,他的一段话具有经典性的深刻意义,他说:“我们国家必须用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正是因为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没有听说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导致贫穷亡国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正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 [2]

文化上,19世纪的自然主义运动、新人文主义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等一系列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德国文化的发展,它们提倡的培养人性的教育、创造性的教育与后来研究生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科研精神不谋而合。同时,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注重科研的办学精神已为柏林大学的创立树立了榜样,此外再加上以洪堡为代表的具有卓越教育理念的领导人付诸实践的行动,德国研究生教育应运而生了。

二、德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一)师徒授受制

在德国研究生教育中,学生与教授之间的关系是师徒关系即师徒授受制。师徒授受通常是指在传统的手工作坊里学徒跟随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一门技艺,作为师傅,他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高超的技艺或造诣,学徒在长期的实践中认真观察、模仿师傅的技艺,遵从师傅的教导,在学得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往往学得了师傅的不为人知的隐性知识。德国的研究生教育,则是手工作坊中的师徒授受在大学中的缩影,师生双方朝夕相处,共同致力于科学研究,学生是导师的助手,导师指导学生从事相对独立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在研究、学习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同时要求学生以取得有独创性的学术成果为目标。这种学徒式教育注重培养师徒间个人关系,一个学术造诣深厚的导师,其身上散发出的治学精神和学术道德力量能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之中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

师徒授受制也容易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培育学生潜心治学的素养,使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和导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往往在毕业多年之后能够与导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与其他国家研究生教育模式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师徒关系不仅是一种学术指导关系,更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关系、人格关系。

(二)教学的自由和学习的自由

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的原则在19世纪的德国大学已经深入人心,并付诸实践。教师享有广泛的教学自由,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不必担心受到政治或者其他因素的约束,同时他也可以自己决定所要研究的对象,科学的首要和神圣的权利便是研究的独立和自由。谁也不能为其设定目标,为其崎岖的道路事先规定好方向……科学如果没有无情检验一切和敢于进行尝试的权利,它如何发现真理? [3]学生同时也享有很大的学习自由,其中包括选择学习大学中任何课程的自由以及申请转换大学的自由;学生不必服从某种规定的课程计划,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业。

(三)设讲座制和研究所,凸显教授地位

德国研究生教育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是它与美国研究生教育在组织管理上的最大区别,系一级虽设有博士学位委员会,但与其他国家大学的研究生院不同,首先它不是校一级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不具有研究生院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其次它在行使职权时,必须充分尊重导师与学生业已形成的学术指导关系,不能对博士生教育具体内容和方式加以干涉。这就更加突出了教授的权威地位。

秉承洪堡学术自由的办学宗旨,为了给教授更充分的教学和研究自由,柏林大学内部组织实行讲座制( Chair System),讲座制由一名专业造诣高的教授负责,下设若干副教授和助教。他们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场所称之为研究所,研究所以促进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拥有教学科研全部的设备及人员,是一个高度独立自治的机构,它的设立为讲座制教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环境,同时也为其他的老师和学生在讲座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方便,而且由于研究所的规模较小,经费充裕而又高度自治,讲座教授的研究与教学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三、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因素

19世纪德国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科学发展和学术繁荣,成为当时世界学术研究的风向标。在那时的美国或英国,如果一位科学家如果没有去德国大学留学过,他接受的教育就会被认为是不全面的。德国研究生教育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卓越的办学理念:重科学、尚学术

德国研究生教育取得的重大学术成就与以洪堡为代表的一批伟大教育家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洪堡认为,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大学里教学和科研应该并重,大学要提倡学术自由。他倡导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真理,首要任务是科学研究而不是培养实用人才。在洪堡的大力推行下,学术自由成为柏林大学的精神主旨,他提出的“为科学而生活”成为柏林大学的新校风。洪堡将研究和发展引入大学教育过程中,进一步诠释了大学职能。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地方,他的这一理念在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认为大学仅仅是传授已有知识场所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德国大学逐渐形成了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并举的现代大学思想,使得德国大学能够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的“主知主义”教育理念反对传统课程及僵化的、呆板的教学形式,认为学校的责任不在于传授传统知识,而应采取教授单独指导的独特方式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德国研究生教育中,科学研究占据中心主导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没有课程学分之类的要求,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读一些大学课程。

在鲍尔生看来柏林大学从最初就把柏林大学致力于专门科学研究作为主要的要求,把授课仅作为次要的问题来考虑;更恰当地说,该校认为在科研方面有卓著成就的优秀学者,也总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师 [4]。正是有了洪堡、赫尔巴特、鲍尔生所推崇和主张的大学的相对独立和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性的理念,才为研究生教育在柏林大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使得崇尚学术,重视科研的精神在柏林大学蔚然成风,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教育史学家赞道:“柏林大学的创办,像一个燃烧点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光线都从这里发出。” [5]

(二)师资及学生:高水平、高质量

在研究生教育中,一流的师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导师学术水平的高低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德国大学选聘大学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科学研究的成绩和能力,在19世纪德国大学普遍的信念就是只有真正的研究者才能做好的老师,没有参加过知识创造和发现过程的人,是不能胜任大学教师这个职务的 [6]。1809年洪堡担任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开始筹建柏林大学。在聘请教师时,他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在当时的柏林大学教师的名单上,可以看到这些闪烁着光辉的名字:哲学家费希特、神学家施莱尔马赫、法学家萨维格尼、化学家克拉普罗特等等……这些学者在当时各自专业上都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这是其他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无法相比的 [7]。

德国普通教育学制13年,小学四年后,综合素养较好的学生进入九年的完全中学,完全中学的学习内容深厚广博,一些国家大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的内容甚至被囊括其中,中学还要求学生掌握两门外语,因而德国大学生的质量高于其他国家。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考试严格、筛选率高,大学生往往要经过艰苦学习才能毕业,读六、七年大学才毕业的人并非罕见。因而,德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文凭学位往往在国际上等同于其他国家的硕士研究生学位。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习明纳、讲座制

德国大学以重视科研崇尚学术的精神主要是通过设立习明纳和研究所来体现的。

习明纳( Seminar)是一种教学方法,最早产生于哲学院,具体的做法是老师让高年级的学生组成研讨小组,老师提前将下次课所讨论的主题拟定好,每个学生选定自己的题目,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为下次课个人发言、集体讨论准备好素材,在上课的时候,研讨小组的学生们各抒己见,不拘形式。学生轮流在每次习明纳开始时作简短发言 [8]。在习明纳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进行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循循善诱的长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师生双方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许多独到的见解往往就是在这种大脑风暴式的教学中产生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受传统权威的束缚,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使学生能够对已有的观点进行大胆地批判和质疑,进行创新性思考和探究。因此,习明纳体现了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自由的理念。这有助于大学内浓厚的科研精神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德意志民族性格:最严谨、不浮夸

德国研究生教育没有课程学分的要求,没有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然而就在如此宽松的体制下,在一百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却培养出了高水平的研究生,并且取得辉煌的研究成果。德国怎么会取得如此令人目眩的成就,何以产生如此多的巨人呢?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的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的精神。

德意志民族严谨认真的作风以及严肃沉稳不尚浮夸民族性格和精神,当然也渗透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来。这种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作风是从事科研所必备的素质,而德国人天生就具有这种优越性,再结合其他有利因素,德国研究生教育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对推动本国科学、文化、经济发展、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影响之深之广也就不足为奇了。

19世纪德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成为当时世界各国大学纷纷效仿的楷模。重视科学崇尚学术的大学观念,在大学里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使得德国大学的学术科研取得了灿若星河的重大成就而享誉世界。反观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大学却变得日趋浮躁和现实起来,教育出现了过分功利化的现象,表现在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部分教师、学生的心态具有功利性和现实投机主义等等……如果大学完全成为现实的奴隶而失去了自身的理性和理想的话,无异于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德国研究生教育散发出的熠熠光辉,对于我国大学今后的健康发展而言,无不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猜你喜欢

洪堡柏林研究生
柏林Wilmina酒店
删除一个“科学巨人”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一个人就是一座科学馆
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齐柏林:飘荡的云或飞翔的鸟
洪堡的旅行和自然观
柏林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