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区别研究
2015-03-26沈贺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875 ( 2015) 03-0115-06
DOI:10. 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 03. 021
收稿日期: 2015-04-26
网络出版地址: http: / /www. cnki. net/kcms/doi/10. 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 03. 021. 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5-06-20 15:3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区别研究”的成果( 2015-QN-249)。
作者简介:沈贺( 1979—),女,河南泌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1]。可见,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利于统一价值共识,奠定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汇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理论界的很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了解读,解读的版本有很多,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关系问题。
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特征是“社会主义”属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有本质的区别。比如有学者指出,“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把例如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法治等等作为表述核心价值观的用语,但它们的具体内容与我们是有原则区别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斌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中,深入阐释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指出“我们提倡的富强、民主、自由、诚信等并不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向资本主义精神的妥协和简单借用,而是具有更高的文明层次” [4]。骆郁廷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实质是“集体主义”,“我国社会倡导和实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西方国家在全球强势倡导和推行的普世价值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实质上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本质区别” [5]。
另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比如,有网络媒体以“中共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普世价值”为题发表文章,将西方“普世价值”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重要理念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共向现代社会的靠拢,这表示中共在意识形态以及治国理念上试图“与时俱进”。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公正等二十四个字几乎都出现在所有西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文献之中,这毫无疑问地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在这些人看来,党的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一贯所说的“普世价值”中的概念。
然而,“普世价值”本身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概念,对于其是否存在都争论不休,对于其含义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资产阶级将“普世价值”定义为“从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出发,只要出于良知与理性,为所有或几乎所有人认同的价值” [6]。我国学者对“普世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侯惠勤认为:“‘普世价值’不是抽象的价值共识,而是思想统治的形式,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支配人们头脑、规范人们行为、支撑相应国家制度的统治思想。” [7]文中的“普世价值”特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可的、并向其它国家不断推销的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博爱、法治等内容。
二、两种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价值观一般都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与社会、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自然条件以及发展历程的不同,核心价值观也必然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也就是说价值观具有民族性、阶段性、时代性等特点,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追求的目标以及文化特征等都有关系。
首先,提出的依据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在改革开放进行到深水区,在社会利益不断分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等新现象,国内出现思想与价值观的多元、多变等特点的背景下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为适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为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挑战,为凝聚全国的思想共识与价值共识、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集聚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提出的。而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博爱等价值观念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王权、反专制、反教会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维护政权而提出的理念与口号。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民主、自由、平等等概念并没有固定统一的解释,也没有被赋予任何“普世”的意义。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壮大,西方资产阶级逐渐把“民主”“自由”等价值追求和价值理念冠以“普世”的头衔,“普世价值”才逐渐成为“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的代名词,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以及维护其自身利益。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更是加快了对“普世价值”的宣传、传播和推销,以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霸主地位,维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维护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其次,理论来源不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首先,马克思主义最大的价值理想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劳动的异化、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物质财富极其丰富、实行按需分配,人从其受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与和谐。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个价值目标都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中华民族谋求独立自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抗压迫、反抗侵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为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与基本价值追求。而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来源则主要是西方宗教文化、欧洲文明。德国学者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明了加尔文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即资本主义价值观之间的亲和关系,指出宗教的教义和神学实践中包含了促进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因素,并客观推动了资本主义以及西方文明的发展。同时,西方主要的宗教基督教的“普世主义”特性以及与神俱来的扩张性也与西方“普世价值”形成存在内在的关联。而欧洲如斯宾诺莎、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的民主、自由思想和学说也是西方“普世价值”的主要理论来源。
再次,价值属性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等价值追求。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中国在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西方“普世价值”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到处是资本对人的剥削和压迫,到处是金钱对人的奴化和异化,到处是“冷冰冰的利已主义的算计”。在这种制度下,只有资本家才会享有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和权利,而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只是口号和形式。而支撑资本主义文化“普世性”虚假幻象的现实基础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目前经济科技等相对的不发达。社会主义的这些不足,会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改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的这些不足,则只有在资本主义覆灭之后才有改进的可能。
最后,价值定位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它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经济保障,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定位,其价值立场始终是为无产阶级服务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诉求。“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基本主张和价值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本身就已明确地界定了集体主义的内涵,就是既要承认尊重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也要倡导和弘扬公而无私的集体主义,反对‘去集体主义’观” [9]。列宁曾经说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民主是一种“真正实现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制度,是大多数人即劳动者实际参加国家的管理” [10]。而西方“普世价值”则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前提下,以极端个人主义为价值定位,为资产阶级服务,反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等利益诉求的价值观。个人主义是西方核心价值的基本定位,他们只相信个人的力量、只重视个人的权利、只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和自我发展,以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欲望为归宿。如美国学者罗伯特等人在《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中就认为:“美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个人主义,……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放弃我们最深刻的本质” [11]。在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定位的社会里,自由、民主、平等等只能是有钱又有权的“资本家”阶层的专利,所以,这些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总是以其固有的悖论方式存在着。
三、相同的价值词汇有着完全不同的涵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观念或理念总要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并由这个社会的经济关系的性质所决定。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下,相同的价值词汇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内涵。
我们以两种价值观重合的词汇,也是争议最大、最易混淆概念之一“民主”为例,分析其在两种不同核心价值观中的涵义。民主本身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从古典到当代,民主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实现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西方不同国家民主的具体形式也不尽相同,其一般特征是选举、议会制、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分立原则。有人说“西方的民主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具有“普世价值”意义。事实究竟如何,需要用事实说话。
首先,普选制是西方民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民主真正实现“普选”却经历了非常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美国独立之后人民主权虽然体现在宪法中,但几乎所有的各州宪法都把控制政府的权力置于“有产者”手中,本杰明·富兰克林就称“置于哪些没有地产的人,允许他们选举立法者是不适当的。” [12]选举有财产资格的限制,担任公职的财产要求更高。如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宪法规定:州的参议员需要拥有2 000英镑以上的财产,州长、副州长则需要10 000英镑的财产。英国、法国等国的普选民主毫不例外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无产者、黑人、妇女等才逐渐拥有选举权。然而,在现实中民主仍然是“富人的游戏”和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竞选活动拼的不是民意,而是金钱。如据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称,“2012年美国总统和国会选举的总花费达到70亿美元,远超所有预期,创选举史之最” [13]。连西方媒体说美国的联邦选举制度已经沦为“集团贿选制度”,通向白宫的道路是用美元铺就的。所以,马克思认为,民主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民意做主其表、资本操纵其里,却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当家作主的满足。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的后期代表道格拉斯·柯尔提出了“职能民主论”,他认为一旦公民投票结束就让代表们来统治,而自己却丧失了参政的机会,因此这种普选的代议制民主根本就不是民主制。
而看似民主的两党或多党参与竞选、轮流执政又是怎么回事呢?美国记者斯诺1939年访问毛泽东时就曾经说过“我对这样简单划分两党的办法表示疑问,因为两党中都有各种各样的资本家,‘大的金融资本家’一向都插手两党的事物” [14]。意思是虽然是两党轮流执政,但是他们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都要受大资本家的影响,都主要代表大资本家的利益,其政策自然不会有太大差异,否则就面临下野的危险。所以,有人把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合称为“民主共和党”,表面是“两党”轮流执政,实质都无非是资产阶级的统治。英国的情况亦是如此,如《英国的政党制度》一书指出,“在所有的竞选宣言的许诺中,大约有一半以上是超党派的,在所有的政策、议案中,有重大分歧或不一致的仅占20%” [15]。甚至获胜的政党所提的议案大多数是竞选失败的政党提出或未完成的。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也强调真正的民主制是“代表全体”的民主制,而西方的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代表全体”的,如果非要如此赞美的话,顶多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全体”。
另外,民主是成为西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独立之后,民主就曾长期受到开国之父的冷遇。如第四任总统麦迪逊就认为:政府若采用民主形式,与生俱来的就是麻烦和不方便。他在《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大谈“共和政体可以避免派系斗争”“共和政体优于民主政体” [16]。《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也是充满了对民主的声讨,民主一度是和“愚蠢、过分、危险、罪恶和暴政”连在一起的。民主最终成为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和外交工具的主要原因,一是反抗封建王权的客观需要;二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需要。通过民主的实践,统治阶级发现,在财富和媒体仍然牢牢被控制的情况之下,“普选民主”“宪政民主”“代议民主”等民主手段与民主形式不仅没有损害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反而使其政权合法性得到了增加。于是,统治阶级发现“民主是个好东西”,既稳固了政权,又顺应了民愿,何乐而不为呢?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认为,世界上没有抽象的,而只有具体的平等、自由、民主、人权。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 [14]。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列宁指出:“如果不是嘲弄理智和历史,那就很明显: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 [10]。列宁通过对考茨基的“纯粹民主”,即抽象的、普世的民主的批判,阐述了民主的具体性、阶级性,这一论断显然也是对现在鼓吹民主是“普世价值”的那些人说的。毛泽东也曾说过:“实际上,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有了剥削阶级的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就没有劳动人民不受剥削的自由。有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 [17]。可见,当代西方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它只是众多的民主形式之一;在这种民主体制之中,普通民众毫无民主可言,它并不是民主的理想状态,更谈不上“普世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出了“民主”的价值理念,这里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首先,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民主从本质上来讲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一次历史性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选举和代议制来实现民主,但选举往往被称为“隐性政府”和“无形帝国”的大型利益集团所绑架,结果民主只是少数有钱人的特权,无法实现民众参与,更无法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其决策更不会体现公平与平等。而民主就其本意和人民的价值诉求而言,应该是能够保障民众“自主管理、自主治理”,也就是“人民自主”“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设计。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制度,在人民民主制度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可见,我国人大代表的产生从来不以财产的多寡为依据,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民族中由人民选举产生,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是选举的民主和多党政治协商的民主的结合,真正实现了“人民主权”。人大代表采取非专职形式,平时回到工作岗位,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调查民情,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
其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也是很好地体现“人民自主”“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设计。以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为例,它的优势与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直接民主的形式,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或村庄内,通过选举、决策、监督等方式,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其次,它是一种更接地气、切合实际的实质民主。在自治的内容上涉及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众多事务,这样就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能力。最后,它是一种成本低、效益高,方便操作的民主,人民不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就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自己参与政策决定的制度,能够保护自己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的现代意识,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是: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由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许多环节,都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的,既锻炼了人民群众的议事能力,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总之,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与发挥国家主导作用有机结合的民主自治之路,是培育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与维护人民的实际利益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程序性民主与实质性民主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真正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的自治之路。
另外,在政党制度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民主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最终目标是促进国家权力的自行消亡。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因为民主向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以推翻剥削制度,建立没有剥削压迫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为己任,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争取实现人民民主而努力,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的新中国,为人民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政治前提。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也告诉我们,放弃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就会改变,就必然倒退到资本主义阶段——私有制、剥削、不平等就会接踵而至,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会丧失。另外,中国共产党本身实行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全国民主。而且,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各方面的要求比对群众的要求高得多,这是西方政党所没有的,本身也是保证民主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原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心系百姓,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不是说说而已,不是政治口号,而是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和实质民主。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通过政协会议各阶层能够共商国是、协商议事,而不是一个阶层专权独揽,这样可以更好的听取各方意见,更好地让不同利益代表者建言献策。所以,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 [18]。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民主存在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实质民主,而“普世价值”中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工具民主和形式民主。其最大的不同是权力主体,我们是人民民主,而西方国家则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模式和民主发展道路。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在《卫报》上撰文指出“西方的民主模式就像其他所有事物一样,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它不是普遍适用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19]。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存在着根本区别。西方国家大力宣扬“普世价值”的根本用意是用西方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质是推行所谓“普世价值”掩盖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