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民生棋局
2015-03-26杨光毅
文│本刊记者 杨光毅
今年1月8日,邮箱里收到了市扶贫办发来的电邮,核心内容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电邮文档中有如是表述:“2014年,我市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作为市委、市政府22件民生实事之首和扶贫系统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和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条件。”寥寥数语,足见市委、市政府的民生情怀。
去年,全市共下达市级以上专项资金15.3亿元,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16.5万人。
今年,还要完成15万人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今年1月8日,邮箱里收到了市扶贫办发来的电邮,核心内容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电邮文档中有如是表述:“2014年,我市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作为市委、市政府22件民生实事之首和扶贫系统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和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条件。”
寥寥数语,足见市委、市政府的民生情怀。
去年,全市共下达市级以上专项资金15.3亿元,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16.5万人。
今年,还要完成15万人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这是一盘庞大的民生棋局。
搬不搬——自愿原则,充分尊重民意
自始至终,重庆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都贯穿着群众观念。搬与不搬,充分尊重民意。
新华社关于重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一篇报道中说,市委书记孙政才多次深入扶贫搬迁现场调研,强调要将群众自愿、得实惠作为根本前提,将统筹兼顾合力推进作为基本要求,将“稳得住、能致富”作为工作目标,把这项“民生所指、民心所向”的工作做实做好。
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政府主要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基础配套等,引导和组织搬迁。
搬不搬要看群众意愿,不能搞强制措施。所以,在2013年重庆启动新一轮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前,曾做过扎实的摸底调查工作。
结果是“民心所向”。第一次对区县的摸底调查,愿搬迁的贫困群众就达到141万人。
这是主流。但并非全部。
彭水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户汪贵海,在工作人员上门做动员工作后,曾经也一度犹豫。
他的担忧,也是农户普遍的顾虑:建不建得起或者买不买得起房?挣钱的门路在哪里?
类似汪贵海的情况,在重庆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中,还比较普遍。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更不愿轻易离开住了一辈子地方,即便是穷乡僻壤。他们的担忧,跟汪贵海毫无二致。
尊重民意,并不意味着当甩手掌柜。工作人员再次上门,逐户做工作,讲政策,打消农户的顾虑。
汪贵海点了头,搬。
工作人员把账给他算得很清楚:集中安置点统建的三居室,总价不到9万元。按照政策,政府补助2.4万元,老汪的老宅基地复垦,通过“地票”交易能得七八万。房款有了。
在酉阳采访时,有当地干部说得很实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整个过程,都是很具体的群众路线实践过程。”
怎么搬——科学统筹,循序渐进搬迁
重庆已连续多年获得国家扶贫综合考核一等奖和全国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一等奖。
去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来渝,调研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等。
他评价,近年来重庆扶贫成绩较为显著,特别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扶贫品牌工作投入力度大、创新举措多、减贫效果好。并说,重庆在扶贫方式、资金整合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
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扎实的工作外,科学统筹至关重要。
特色种植成致富好方式
漂亮的安置点 摄影/杨敏
从2013年起,重庆将原有的易地扶贫搬迁、财政专项扶贫、生态移民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进行了统筹与整合,形成了全新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机制。
这是一种“一盘棋”的思路。
搬到哪里?钱从哪来?政策如何配套?一定的时间内搬迁多少人?……这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必须面对的一系列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非常具体。
重庆仍然选择了科学统筹。搬迁人数的年度计划,即可作为科学统筹、量力而为的佐证——2013年至2015年,三年的搬迁人数分别是20万、17.6万和15万。
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曾解释,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统筹考虑迁入地环境、土地、资源保障等各方面的承载量,也要考虑到搬迁户自身的经济能力。
同时,老百姓对这种新机制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就连房子建大一点还是小一点,老百姓都有一个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这更需要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整合资源,是重庆科学统筹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另一佐证。去年,市政府6次召开全市性会议,3次召开所涉及的市级部门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工作。
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搬迁户唐幼梅深有体会:“户口、老屋地基、补助款,好多事情,牵扯到好多部门,但是政策上都不互相打架,办起来顺当得很。”她的“顺当”背后,也是科学统筹与协作。
搬后怎么办——要稳得住,要逐步能致富
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中,搬迁本身只是第一步。这盘民生棋局,还远远没有下完。
“搬下来了,还要让搬迁户有发家致富的门路。”在区县或乡镇,聊起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话题,基层干部操心得最多的,还是搬迁户的生计。
而且,是可持续的生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在关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系列采访中,经常都会听到“甩手掌柜”这四个字。
不当“甩手掌柜”,成了一致的说法与做法。搬迁后,政府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想方设法让搬迁户走上发家致富、持续发展道路。
在黔江区金溪镇望岭村桂花园安置点,500米开外就是一个桂花基地。搬迁户通过土地流转,每年能从流转出去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土地中,获得分红。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也可以外出打工,或者就在家门口打工。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成为“搬迁之后”考虑得最多得问题。
在石柱龙沙镇大沙村,有意识打造了肉兔、辣椒和蔬菜3个产业,部分搬迁户已经加入了这几个产业链条,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特色种养殖、乡村生态旅游、“公司+农户”式的农产品深加工……这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产业模式,已开花结果。如城口岚天乡,就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等特色产业,让不少搬迁户走在了致富的路上。
行走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总能看到不少“城里”的细节。这也是“搬迁后”的一着棋——政府加强培训,不仅仅是技术技能和市场知识与理念,更细致到了搬迁户的良好生活习惯、卫生常识。
这是一个场景:秀山县石堤镇楠红村龙潮土搬迁安置点,10多名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他们商讨的结果,是在安置点建个垃圾池,两天清理一次。
产业之外,致富之外,对人本身的关注,也成为“搬迁之后”的重点工作之一。
中元村集中安置点 摄影/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