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与上海(下)
2015-03-25张友信美国
张友信(美国)
(续上期)
四 青龙港应当被加入九座城市的捆绑申遗方案之中
青龙港背靠苏南浙北,是唐宋时期江南地区重要的对外港口之一,在唐宋三百多年的迎来送往中,繁荣时期的青龙港曾经接待过日本、高丽等国的许多海船。青龙港直接参与了海上丝绸之路东线的商贸与人文往来,这一历史事实应该得到肯定与尊重,也正是如此,古代青龙镇应当被加入九座城市的捆绑申遗方案之中。
青龙港消失已六百余年,青龙镇也早已衰落,它何以申遗,上海地区又是否存在相关申遗点?
经考证,以下四个点可供申遗。
图1 青龙塔与青龙禅寺旧照 (本图取自百度百科)
(一)青龙塔、青龙寺
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塔名隆福寺塔,又名青龙雁塔,俗称青龙塔,因建于青龙寺内,也称青龙寺塔。青龙塔在唐宋时期曾是青龙镇港口的标志性建筑,被视作青龙港航船出入的标识。青龙塔原是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重建。元、明、清多次重修,现塔仅存砖身,为宋时原物。1962年9月7日青龙塔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因镇而得名,又名“报德寺”。长庆元年重修,改寺名为“隆福寺”,并建塔。唐宋时是青龙镇的名寺,是港口人员常往之处。千余年来青龙寺屡毁屡建。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御赐寺名为“吉云禅寺”。唐宋时期青龙镇繁华,有“七塔十三寺”,现仅剩一塔一寺,已然是青龙港宝贵的历史见证。
图2 青龙塔与青龙禅寺现状 (本图取自百度百科)
(二)青龙镇遗址博物馆(待建)
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的发掘,使一个消失了几百年、曾参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从废墟中回到人们的视线。考古成果证实唐宋时期的青龙镇是一个繁荣的对外贸易港口,出土了许多有意义的文物和遗迹。相关部门应当加快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并在发掘遗址的基础上成立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公园。已发掘区仅是原唐宋青龙镇中的沧海一粟,可见未来的考古发掘将带来更大的成果和不断的惊喜。同时,应当将抓紧时间发掘与筹建遗址博物馆并举,争取立即列入申遗项目。如若时间紧迫,可参考扬州大明寺、扬州城遗址申遗方案,将其申报为后续列入项目。
(三)丹凤楼遗址
南宋咸淳七年,上海县设立前二十六年,福建海运商人出资在上海黄浦畔建造了道教顺济庙,庙院内始建一座高楼,十多年后楼建成,取名为丹凤楼,楼上设天妃宫,供奉妈祖等神像。元末楼毁于战火,明代于原址被重建于上海城墙上,楼三层高,清朝晚期古楼大部分毁于战火,后来部分修复。1913年,上海老城墙拆除,丹凤楼全部消失。丹凤楼是古“沪城八景之一”,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文人墨客曾为之倾倒。宋代陈衍为丹凤楼写过匾额,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为其写过记事碑,元代著名文人杨维桢则写过咏楼诗,统称“丹凤楼三宝”。明清许多文人也留下了诗句或文章。目前世界上有千座以上大小妈祖庙,古代上海丹凤楼是南宋始建的极少数早期妈祖庙之一。元代,因海上丝绸之路出入上海港的海员曾在此祭拜海神,以获得奔波于海上的信心与安全感。海上丝绸之路的外国海船也曾造访上海。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上海地方志》,第二十卷大事记略中记载,“1277年(至元十四年)仅南海一带同庆元(今宁波)和上海通商的有20余国,另有欧洲与非洲的一些国家,并破例允许日商以黄金兑换日本急需的铜钱”。古代上海丹凤楼已消失百年,其遗址在2002年建成的古城公园东端,目前有一建筑物,较为简单,可在此改建或重建丹凤楼遗址陈列馆,内容可包括妈祖塑像、元时的外贸瓷等相关文物、丹凤楼历史介绍、元明清诗词绘画、元时上海港壁画等,具体可参照唐时措的《建县治记》,即元代的上海市面“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宫、仙馆、甿廙、贾肆、鳞次栉比”。而重要的丹凤楼文物,有宋代陈衍书写的《丹凤楼》匾额,为古代原物,现收藏于上海文博单位;明代秦嘉揖撰文《改建丹凤楼记碑》于石碑,记载了古代丹凤楼的珍贵资料,1980年出版的《上海碑刻资料选辑》注明:“碑原在南市区。”上海文博单位有关妈祖、丹凤楼及元代上海港的文物均可在此展出。
图3 清朝丹凤楼画
(四)黄道婆墓
黄道婆,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人,少年时期家境贫苦,被迫乘海船南下,流落至海南岛崖州,在那里生活几十年,学会了黎族的纺织方法。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6年),黄道婆决心回乡。崖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沿海的首个补给港,黄道婆在此搭上来自南面丝绸之路的航船,北上返回故里。此时家乡植棉不多,纺织技术较落后。黄道婆“教他姓妇女不倦,利被一方”。她对棉纺织工具及技术全面改革,创造了“轧棉的搅车”、“弹棉大型拨弦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等,并改进了织布技艺,“错纱、配色、综线、掣花、各有其法”,制出工艺水平很高的乌泾被。在她的带领下,家乡纺织技艺不断发展,继而有力地促进了棉花种植业的兴旺,推动明末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清朝康熙时期,取消海禁,上海棉布销往海外,甚至远达欧美。而在中国历史上,直至宋末元初,所谓“布”,并不是棉布,指的是麻织品与葛织品,功能与产量无法和棉布相比。松江府棉纺织业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全国棉花种植区域的扩大与棉纺织业的发展,城乡普罗大众才有可能享用御寒的棉祅与棉被,民生得以改善。棉花原产于印度恒河流域,正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棉花的种植与运用才能传播至东南亚,进而传播到海南岛;也正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黄道婆才能够从海南岛回到故乡上海,传授及创新纺织技术,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祖师,从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级科学家。如果没有海上丝绸之路,原产于恒河流域的植棉到不了上海;如果没有海上丝绸之路,黄道婆应该也无法做成她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黄道婆。海上丝绸之路,既有南下,也有北上的文化传播,其伟大之处,正在于它不仅参与了物资交流,还参与了古代人类文化重要的交流融合,影响了古代生产与文化的发展,黄道婆就是其中一名杰出的代表。在黄道婆家乡华泾镇东湾村,有黄道婆墓,始建于元代,1984年重修,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道婆墓附近建有黄道婆纪念馆。
图4 黄道婆像
迄今为止,上海尚无任何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今后即便有所申报,恐怕也需排队等候数十年。这次海上丝绸之路捆绑申遗是一个极难得的机遇,应该尽快组织学者、专家研究,积极寻找更多史料,据理、据史实力争。历史上,上海地区港口确实参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应该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申遗工作。按国家文物局计划,2015年完成申遗准备,因此有关部门应当抓紧有限的时间积极调研,取得成果后尽早向国家文物局汇报,与九座城市联系协调,争取申遗成功,不留下历史遗憾。
附:九城市及五十申遗点
泉州:泉州天后宫、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美山码头、文兴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开元寺、伊斯兰教三贤四贤、清净寺、掩摩尼光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洛阳桥。
广州: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光孝寺、怀圣寺与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明清古码头遗址)。
宁波:永丰库遗址、渔浦门码头遗址、保国寺、天童寺、阿育王寺、庆安会馆、天一阁。
扬州:立即列入项目(仙鹤寺、普哈丁墓);后续列入项目(大明寺、扬州城遗址)。
北海:合浦汉墓群、大浪汉城址、草鞋村汉城址。
漳州:龙海月港遗址(豆巷古街、临江古街)、平和南胜窑遗址、华安东溪窑遗址。
福州:迥龙桥与邢港码头、东岐码头、圣寿宝塔、怀安窑址、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与天妃灵应之记碑。
南京:六朝都城遗址、道场寺遗址、明代都城遗址、静海寺、天妃宫、龙江宝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净觉寺、郑和墓地、郑和府邸旧址、洪保墓、大报恩寺遗址。
蓬莱:蓬莱水城、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