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15-03-25付桂芳李歆瑶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敏感度总分维度

付桂芳,李歆瑶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应用心理学系,广州510006;2.中山大学 心理学系,广州510275)

1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迅速改变,2000 年之后,网络迅速普及的同时,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也迅速普及。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 年2 月发布《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 亿,其中,手机网民为5.57 亿,占网民总数的85.8%,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率100%。

智能手机深受大学生欢迎,手机不离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手机应用涉及广泛,网络交友、收发微信、看电子书、看视频、听音乐、购物、玩游戏等,愈渐多样化的功能,让人们与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渐渐发现自己对手机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依赖感。作为重度使用手机的大学生群体在手机成瘾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调查表明75%的韩国大学生认为手机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心情不佳、思维迟钝,呈现出“手机中毒症候群”,甚至影响学习时的注意力。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手机成瘾。屠斌斌、章俊龙等人(2010)把它定义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1]。王小运(2012)认为,由于对手机的过度使用而产生的依赖,伴随着这种依赖个体会出现强烈的心理体验(感觉时刻不能离开手机等)和某些行为的不适(幻听手机铃声、过量发送信息等)[2]。

总之,手机成瘾就像韩登亮(2015)提出的具有三个标准: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3]。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研究现状可以归纳为:手机成瘾研究尚不多见,仅有的一些研究大多涉及量表编制、现状调查、测评、成因和干预对策等;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情绪问题、心理健康、人格的相互影响研究较少见[4]。

基于已有研究基础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拟调研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心理健康的情况及其关系,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控制手机成瘾的心理咨询方法,以便为高校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量化依据,使学生工作有的放矢,能及时有效的避免不良影响的恶化。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540 名广州市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87 份,回收率为90.19%。其中,男生185 人(37.99%),女生302 人(62.01%);大一247 人(50.72%),大二105 人(21.56%),大三71 人(14.57%),大四64 人(13.14%)。手机成瘾组161 人,非成瘾组326 人。

2.2 研究工具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由熊婕、周宗奎等人修订[4],共有16 个项目,包括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 个维度。戒断症状维度是指在没有手机使用行为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行为维度指手机的使用占据了个体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维度是指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心境改变维度则是指手机的使用所造成的情绪变化。

手机成瘾倾向总分由四个维度的分数相加而成,总分越高表明手机成瘾倾向的程度越严重。总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3,4 个因素的α 系数分别在0.55-0.80 之间。每个项目按照实际情况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进行5 级评分。

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由王征宇修订[5],共90 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实际情况从“没有”到“严重”进行5 级评分,量表共分为9 个分量表,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总体情况

调查发现手机成瘾者占总人数的33.06%。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得分分别为:总分2.70±0.60、戒断症状3.01±0.65、突显行为2.47±0.79、社会抚慰2.61±0.84、心境改变2.47±0.81。

手机成瘾的性别、年级差异如表1 所示,女生在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除大二学生手机成瘾量表的总体得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均为最小之外;大一、大三到大四的学生手机成瘾总体得分、各变量得分逐渐上升,大四达最大值,差异显著。

表1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性别、年级差异(M±SD)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得分分别为:总分1.92±0.52、躯体化1.61±0.58、强迫症状2.22±0.69、人际关系敏感度2.16±0.70、抑郁1.81±0.59、焦虑1.78±0.60、敌对1.68±0.60、恐怖1.79±0.63、偏执1.63±0.61、精神病性1.72±0.55。

3.3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3.3.1 大学生手机成瘾组与非成瘾组SCL-90 的得分比较

如表2 所示,非手机成瘾组大学生的SCL-90 总分和各因子(除强迫症因子外)得分均显著低于手机成瘾组,而在强迫症因子中,两组的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表2 非手机成瘾组与手机成瘾组大学生SCL-90 得分比较(M±SD)

3.3.2 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与SCL-90 的积差相关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总得分与SCL-90 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5,手机成瘾总分与SCL-90的各因子得分的相关系数在0.26 至0.47 之间,均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3 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与SCL-90 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深入探讨手机成瘾与SCL-90 之间的关系,以手机成瘾总分为因变量,以SCL-90 的9 个因子的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3 手机成瘾得分与SCL-90 的逐步回归分析(n=487)

从表3 可见,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焦虑等3 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对手机成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共可解释总变异的24.5%。

3.3.5 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与人际关系敏感度的相关分析

人际关系敏感度与手机成瘾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表4 表明人际关系敏感得分与手机成瘾量表总分及四个分量表的得分都相关显著。

表4 手机成瘾量表与人际关系敏感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严峻

本研究结果显示,33.06%的大学生存在手机成瘾问题,与已有研究结果相近[6],但又高于已有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均分为2.70±0.60,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随着功能多样的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日渐普遍且日趋严重,这应当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已有研究结果相近[6],女生的手机成瘾较男生严重,这可能是女生比较偏爱手机的自拍、社交等功能而导致的;或者是因为女生比较感性,把手机看得更重要,经常使用手机来建立和维系社交关系。各年级手机成瘾虽然相近但仍有区别,大二学生手机成瘾最低,大四最严重,这可能与大二学生已适应校园生活,更倾向日常丰富的活动与业余爱好以及该校大二时期较紧凑较多的课程有关,而大四手机成瘾最严重,可能与其生活习惯及找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手机有关。

4.2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焦虑关系密切

手机成瘾组大学生的SCL-90 总分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均比非手机成瘾组高。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也与SCL-90 总分及其9 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这说明手机依赖严重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手机成瘾组的人际关系敏感度得分相关度最高,这一结果非常有价值,启示高校在干预手机成瘾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人际关系,或者从改善其人际关系入手。

人际关系敏感度、焦虑、抑郁对手机成瘾有一定的预测性,共可解释总变异的24.5%,这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度的解释率最高,表示它可能是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变量。以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不善交际、人际关系不融洽的人群往往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强。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或交往习惯等在现实中可能不好意思与人交往,而手机发达的网络功能与各种成熟的社交软件,可以让其进入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中,避免面对面的交流,满足其人际交往需求,故经常活跃在手机网络上,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抑郁和焦虑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较大。大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如果在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发生不良生活事件或产生较大压力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所以他们需要释放这些负面情绪和压力,而手机的方便性与功能性恰好能够为其提供一个虚拟的环境释放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快感与压力。而黄海等人(2014)认为抑郁个体倾向逃避现实世界,而手机网络则能提供一个虚拟空间来满足其心理需求[7]。抑郁者通过长时间的手机网络使用来调节情绪状态,在网络中获得积极感觉以补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

5 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严重,不容忽视,亟待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人际关系较差、焦虑、抑郁等的个体更容易形成手机成瘾,而且手机成瘾大学生可能伴随一定的抑郁与焦虑心理。因此高校可尝试采用正念认知疗法、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朋辈心理辅导方法间接改善或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

[1]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29(4):48-50.

[2] 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24(1):40-43.

[3]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4] 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5]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6] 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7] 黄海,侯建湘,余莉,等.大学生网络和手机依赖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4-1659.

猜你喜欢

敏感度总分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不同镜片参数对人眼对比敏感度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