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2015-03-24
期待更多的人
对就业歧视说“不”
某女大学毕业生申请职位因性别被拒,遂将用人单位告上法庭,杭州某法庭判决该用人单位侵犯了她的平等雇佣权利,须向她支付赔偿,这被称为中国第一例就业性别歧视案。
“首例”就业性别歧视案胜诉来之不易,可是带给社会的正面效应显然太过局限。实际上,就业性别歧视案的胜诉不能停留在“首例”。
这需要司法对现实层面更为广泛的介入。通过完善立法,进一步加大就业歧视的违法成本,同步降低民众的维权成本。而日常执行力度,更是直接考验着反歧视法律法规能否成为企业不可逾越的红线。
司法机关还应建立更为便捷的诉讼渠道,鼓励民众在面临类似遭遇时主动起诉,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站出来,大声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就业歧视说“不”,反歧视才能具有更明显的社会底色。
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国度,不能允许与时代发展相悖的就业歧视继续大行其道。就业性别歧视案胜诉不能停留在“首例”,而应逐渐覆盖到切实保障平等就业权利的方方面面,这需要司法界、政府职能部门、公民各方的努力。(毕 舸)
治理教育乱收费须说到做到
治理教育乱收费,说了很多年,出台了诸多措施,也处理过相关责任人,但树倒根存,痼疾犹在。岳阳市某学校因乱收费事件被曝光,当地教育局称,已启动了问责程序。在此,我们需要关注,既然是问责,就要拿出“一案双查”的决心,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也要对监管失职者进行问责。否则,所谓的明令禁止就可能丧失威慑力,沦为空话。说到而做不到,无疑是教育乱收费屡治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围绕教育乱收费,家长、学校和主管部门的态度是复杂的。家长一方面对乱收费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因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敢怒不敢言;学校迫于资金压力,会对收费项目改头换面、巧立名目;有些主管部门出于利益考虑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少花或不花财政的钱,把教育搞上去。利益驱动、资源稀缺、问责乏力让教育乱收费痼疾重重,难以治本。治理教育乱收费,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但最关键的是要说到做到,不能让“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承诺落空,更不能让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条文律法沦为空文。
(陈广江)
别把板子都打在家长身上
按照教育规律,幼儿园应当主要抓养成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对此,相关方面认识一致。虽然各界对幼儿园“小学化”持反对态度,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并未收敛多少,反而愈演愈烈。对此,尽管认识有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认为问题出在家长身上,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拔苗助长。
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未必全面。我国中高考升学制度,让有关高考科目的学习,进入“走火入魔”状态。幼儿学拼音、汉字、英语和算术,就是对应中高考主干科目语数外的。再说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是由民间资金保障,作为民办教育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必然想着法子迎合家长,满足市场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小学化”问题表面在于家长,根子却是学前教育的整体生存环境使然。既有学前教育资源不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有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因此,必须从丰富学前教育资源、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改革中高考制度等多方面着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营造良好的环境。
(冯 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