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铟(Ⅲ)的分离富集及资源化回用研究进展
2015-03-24陈文张亚雷周雪飞代朝猛
陈文,张亚雷,周雪飞 ,代朝猛
(1 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2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铟是一种稀散金属,自身不能独立成矿,常共生于铅、锌、铜、锡等矿物中[1]。全球铟的储量为11000t,是黄金的1/8、白银的1/50。目前,铟的原料大部分就从铅、锌、铜、锡等有色金属冶金流程产生的中间产物或副产物提取[2]。全球铟的生产包括原生铟和再生铟,再生铟又称回收铟,属于铟的二次回收。1991 年,全球铟年产量为140t,2005年、2006 年和2007 年产量分别为1050t、1140t 和1275t,其中再生铟分别为500t、562t 和730t,产量均超过了原生铟[3-4]。
铟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在电子计算机、医药卫生、航空航天、国防军事、核工业和现代信息产业等高科技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要,已经成为现代电子工业这一大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功能材料[5-7]。其主要用途包括:生产铟锡氧化物靶材(占铟消费总量的70%以上);制造低熔点合金和半导体化合物材料(InP、InAs、InSb、GaInAs、In1-xGaxPrAsy等);铟合金;电池防腐方面;现代军事技术等[8]。据专家介绍,目前尚不存在其他金属在上述领域可以替代铟的元素,因此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铟产品持续增长的需求使得其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2009 年台湾环保署增订铟限值为0.07mg/L[9],为国际上首先实行饮用水水质标准铟管制的地方,但是目前为止,净水程序去除铟的研究较少。本文对分离提取铟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1 传统分离富集法
自然界中铟普遍伴生于锌矿物中,目前对铟富集分离的主要原料是含铟矿物以及锌冶炼副产物进行酸浸处理而得到。
1.1 沉淀法
沉淀法(precipitation)分为中和沉淀和硫化物沉淀,其中中和沉淀法是通过投加碱性试剂使铟形成难溶的沉淀物,硫化物沉淀法是利用硫化剂使铟离子转化成不溶的硫化物沉淀。俞小花等[10]研究了从含铟锌精矿加压浸出液中采用焙砂预中和-硫化锌精矿还原-石灰石粉中和沉铟,结果表明:预中和最佳条件为温度75~80℃,反应时间45~50min,焙砂用量为理论值的1.3 倍,锌矿还原最佳条件为90℃,反应时间90min,锌精矿用量为理论值的2.2~2.3 倍,石灰石粉中和沉淀最佳条件为70℃,石灰石粉用量为理论值的2.0 倍,铟的沉淀率达99%。周存等[11]采用锌精矿还原酸浸-中和沉淀铟工艺,研究表明:终点pH 值为5,反应温度50℃,中和剂为碱式碳酸锌,铟沉淀率可达100%。Tulenin等[12]研究了硫化铟沉淀形成的边界条件和范围,用0.0001~0.100mol/L 浓度范围内氢氧化钠对氯化铟进行电位滴定,结果表明:pH 值在3.0~4.5 和9.0~14.0 范围内最适合硫化铟沉淀的形成。
中和沉淀法能够去除废水中大部分铟离子,具有中和剂价格低廉、工艺简单等优点,但出水硬度高,反应速度慢,沉渣量大,且堆放的沉渣易造成二次污染。而硫化物沉淀法产生的沉渣含水率低,减少了返溶造成的二次污染,但硫化剂价格高,处理成本较高,在酸性废水中产生H2S 污染周围环境。沉淀得到的含铟固体的原料,还需要再次溶解并提取其中的铟。因此,除了要对中和剂和硫化剂的成本、沉渣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外,其选择性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确保原料中的铟含量足够高。
1.2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ion exchange process)是固相中的离子和液相中的离子间进行的一种可逆性化学反应,液相中某些亲和性较强的离子被离子交换固体优先吸附,而为了维持水溶液的电中性,离子交换固体必须释放出等价离子到溶液中。李明愉等[13]利用自制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吸附水溶液中In3+,结果表明:朗格缪尔模型与吸附行为最为适合,吸附是一个吸热、熵增和自发的过程。Mihalyi等[14]利用还原固态离子交换法把铟(Ⅰ)与β-沸石合并,通过研究制定温度还原/再氧化、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和催化剂接触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氧化过程生成了InO+,经过吡啶吸附,在1446cm-1和1445cm-1处,通过红外可以区分In+和InO+。Fortes 等[15]利用不同的有机官能团树脂SR-5、SR-12、S950 和IR-120P,通过湿法冶锌得到的硫酸铟溶液,并用溶剂萃取去除杂质为原料,研究了树脂的吸附性能、选择性和初始pH 值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R-5 的选择能力大于SR-12,S950 和IR-120P 无选择性,当铟溶液为20mL,SR-5 投加量为1.0g,铟和铁的吸附量分别为40%和5%。
离子交换法具有选择性好、可重复使用等优点,但操作周期较长,再生过程产生过量的再生液,带来再生废水的处理问题,增加工艺的复杂性,如能克服这些问题,离子交换法将在贵金属、稀土金属和放射性金属的提取和分离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1.3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是指水相与一部分或者完全不相溶的有机相充分接触后,水相中的溶质转移到有机相,在两相中重新分配。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溶剂萃取法,比其他几种方法快速、简便和分离效果好。有机萃取剂可分成中性萃取剂(TBP[16]、N503[17]等)、胺类萃取剂(N235[18]等)和酸性萃取剂(P507[19]、D2EHPA[20]等)。孙进贺等[21]分别对P204磺化煤油、加入适量Cyanex923 的P204磺化煤油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适量Cyanex923的P204磺化煤油不仅能够降低有机相对铁的萃取,还不影响铟的萃取率,反萃取阶段,当HCl 和ZnCl2溶液的浓度分别为3mol/L、1mol/L 时,该混合溶液对P204-Cyanex923 磺化煤油的反萃取具有良好的性能。刘厚凡等[19]用P507萃取浸出液中的铟并考察了影响铟萃取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室温下,平衡水相酸度为25mol/L,30%P507+70%磺化煤油,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为1∶1,萃取时间10min,铟的一级萃取率高达90%以上,锌锰的萃取率不到1.2%,从而使铟与锌锰分离,水洗负载有机相,铟洗涤率为0,锌锰为99%,后用2.0mol/L 盐酸反萃,铟反萃率98%以上,共同实现富集铟和分离锌锰。Virolainen 等[22]利用1mol/L 的H2SO4或者HCl 溶解铟锡氧化物,6h 后得样液,研究TBP、D2EHPA 和二者的混合物3 种溶剂对富集分离铟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当用 1mol/L TBP 或者 0.2mol/L 的D2EHPA+0.8mol/L 的TBP,锡能够从1.5mol/L 的HCl 合金溶液中萃取出来,而D2EHPA 可以从含1mol/L 的H2SO4合金溶液中同时萃取铟和锡,并且可以用1.5mol/L 的HCl 把负载铟锡的D2EHPA 选择性萃取出12.2g/L 铟。
溶剂萃取法相对于其他传统分离富集铟(Ⅲ)的工艺而言,虽然较多地应用于工业,但仍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如P204萃取剂易老化、易乳化、反萃取难,无法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用P5708[23]等萃取剂分离富集铟(Ⅲ)时,虽然从一定程度范围内可以弥补P204的缺点,但是出于对工业成本的考虑,在工业上还不能广泛应用。因此,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是如何使几种萃取剂协同萃取。
近年来,很多研究学者对传统法仍然进行了诸多改进,如Jiang 等[24]采用三聚磷酸钠作为沉淀剂,研究pH 值、反应时间、Na5P3O10/In 摩尔比及温度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pH 值为2.6、反应时间为1.5h、Na5P3O10/In 摩尔比为0.91 时,In 的去除率可高达95%。蘇憶安[9]研究化学混凝法去除水中铟,讨论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pH 值、金属离子初始浓度重要参数,结果表明:硫酸铝、多元氯化铝、氯化铁单位加药量对铟的去除率大致相同,3 种混凝剂去除铟的最适pH 值分别为7~9、6~8 及8~9,在最适pH 值条件下铟去除率均在90%以上,且铟初始浓度越高,单位混凝剂去除铟的量越多。郑子恩等[25]采用锌板或铝板置换InCl3富铟溶液,论述了置换效果和置换后溶液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铝板的效果较锌板好,反应快,1h 内就能置换出溶液中总铟的95%,对锌板置换的溶液采用一段锌粉置换,二段除杂工艺流程得到ZnCl2,对铝板置换的溶液采用分布沉淀的工艺分别回收铝和锌。Chou等[26]利用电化学法去除水溶液中铟离子,研究电流密度、pH 值、电解质、初始浓度及温度等不同的操作参数,结果表明:最佳电流密度为6.4mA/cm2,温度为298 K,电解质浓度为0.003mol/L 的NaCl,当pH 值小于6.1 时,铟离子去除率比在NaOH 体系中高5 倍,随着铟初始浓度从20mg/L 增加到80mg/L,去除率有所下降。
2 新型分离富集法
传统法具有在工艺上比较成熟、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但从经济、环保方面仍有很大的障碍。为改进传统法富集回收铟的一些缺陷,人们充分利用萃取技术的优势,把材料科学的最新成果与溶剂萃取相结合,发展出新型分离技术,主要包括液膜法、萃淋树脂法、螯合树脂法、溶剂微胶囊法、浮选法和纳米技术。
2.1 液膜技术
液膜技术(liquid membrane technology)以模拟生物的选择性为基础,金属离子从低浓度位置迁移到高浓度位置,并且萃取和洗脱能够同时进行,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传质速率快、低能耗、低投资等优点,对低浓度物质的富集回收更有效。
2.1.1 支撑液膜
支撑液膜(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综合了溶剂萃取法和固体膜分离法的特点,利用界面张力和毛细作用将膜相吸附在多孔物质的空隙内。料液和接受相分别位于膜两侧,在载体作用下,被迁移的物质从液膜穿到接受相而分离。支撑液膜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通量,能够承担有机分子固态膜不能达到的要求,成功应用于萃取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等方面[27]。
冯海波等[28]模拟酸性铟渣浸出液,以磺化煤油、磷酸二异辛酯(P204)为液膜萃取相,体积比3∶7,HCl 为反萃相,利用中空纤维支撑液膜法萃取In(Ⅲ),研究了单组件支撑液膜萃取系统、双膜组件萃取-反萃取系统、双膜组件萃取-超滤系统对酸性浸出液中In 的富集效率。结果表明,双膜组件萃取-超滤系统对浸出液中In(Ⅲ)的萃取和萃取液中In(Ⅲ)的萃取都有很高的富集效率,萃取率可达90%以上,反萃取率可达70%。贾悦等[29]以磺化煤油、磷酸二异辛酯(P204)为液膜萃取相,体积比3∶7,利用支撑液膜-超滤工艺从含量比为1∶9 的铟铁料液中提取In(Ⅲ),超滤膜完成反萃取。结果表明:支撑液膜组件最佳装填密度为35%,膜通量为2.7g/(m2·h),In(Ⅲ)的萃取率达89%,质量分数可 达98%。
虽然支撑液膜具有高渗透量和高选择性,但它仍然没有大规模应用于工业上,主要是因为其不稳定、寿命短。为克服其缺点,不少学者对改进支撑液膜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复合支撑液膜(composite supported liquid me mbrane)[30]、液膜改性研究[如聚合物包含膜(polymer inclusion membranes)、离子液体支撑液膜][31-32]等。
2.1.2 乳状液膜
乳状液膜(emulsion liquid membrane)利用表面活性剂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而制成,再将形成的乳液分散于第三相,其乳珠粒径小,传质面积很大。料液和接受相分别位于乳珠的内外侧,料液中目标物质在流动载体的作用下由液膜进入接受相完成迁移,经破乳得到浓缩液,膜相可多次利用。
Kazuo 等[33]利用Span80 为乳化剂的液膜分离In(Ⅲ),研究了乳化剂浓度、反应温度、搅拌速度等对分离In(Ⅲ)过程中膜稳定性的影响,又研究以DISPA 为载体的乳状液膜分离In(Ⅲ)的机理,结果表明:在303K、Span80 质量分数为3%、300r/min搅拌速度为最佳条件;当pH >2.7 时,在20min 内In 的富集量超过99%;分离富集In 的过程主要由界面处In(OH)2+和DISPA 的界面反应和In 的外部扩散决定。毛磊等[34]利用乳状液膜对瓦斯灰酸浸液中的铟进行分离富集,讨论了主要的工艺条件和油水比、乳水比和体系pH 值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Span80-P507-煤油-石蜡乳状液膜体系(体积比为5∶5∶85∶5),乳水比为1∶3,对pH=2.96 的瓦斯灰酸浸液萃取6min,铟萃取率高达99%。
乳状液膜具有比表面积大、渗透性强、分离效率高等特点,但液膜的溶胀及破损影响其稳定性,与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添加剂等因素有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表面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交叉学科。对乳状液膜稳定性的改进研究包括:微乳状液膜(micro-emulsion liquid membrane)[35]、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36-37]、乳状液膜流动性能改性研究[38]。
液膜分离技术大多还限制在实验阶段,实现工业化应用需克服液膜溶胀、液膜稳定性、破乳工艺3 个关键问题。但随着制约工程技术的难题不断解决,该技术将在废水治理、湿法冶金、医药等领域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2 萃淋树脂法
传统的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较差,目前很少用于分离富集铟。针对这一不足之处,对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了大量改性研究,得到萃淋树脂(levextrel resin)和螯合树脂(chelating resin)。萃淋树脂是指通过萃取剂吸附到大孔聚合物上,把离子交换和溶剂萃取相结合得到的产物,操作方式类似于离子交换法,也是柱式操作。和溶剂萃取相比,用萃淋树脂分离富集铟(Ⅲ)相当于多次萃取,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是一种新型的简便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分离技术。
萃淋树脂可分为浸渍树脂[39-41]和Levextrel 树脂[42],近年该技术开始用在稀有金属、贵金属的分离和分析中。浸渍树脂比Levextrel 树脂用得多主要是因为前者的制备比较简单。袁延旭等[43]利用P507浸渍树脂在盐酸介质中吸附In(Ⅲ),研究表明最佳pH=1,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 模型,吸附饱和容量为30.6mg/g。高学珍等[44]研究包覆型P507浸渍树脂在硫酸介质中通过饱和法、等摩尔系列法和红外光谱讨论吸附In(Ⅲ)的机理:吸附过程是阳离子和配位反应共同作用。Liu 等[45]利用P507萃淋树脂采用两个固定床串联成功分离硫酸盐溶液中In(Ⅲ)、Ga(Ⅲ) 和Zn(Ⅱ),研究表明,pH=2 时,优先吸附In(Ⅲ),吸附饱和容量为47.2mg/g。 龚福忠等[46]用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AB-8 大孔树脂表面改性,浸渍到含萃取剂的石油醚溶液中,得到P507浸渍树脂,研究其对In3+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507负载量提高了32.2%,In3+的吸附量提高了21.2%。
萃淋树脂具有选择性高、污染小、树脂易于合成、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高效分离富集等特点,但仍有不足处。目前难以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树脂中的萃取剂仅靠物理吸附在基体上,萃取剂较易流失,稳定性较差,较少循环利用的次数,增强萃淋树脂的稳定性来提高其循环利用率是该技术的一项关键。
2.3 螯合树脂法
螯合树脂(chelating resin)是一类能和金属离子形成多配位络合物的交联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吸附过程中,树脂上的功能原子与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反应,形成类似小分子螯合物的稳定结构。与离子交换树脂相比,螯合树脂与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更强,选择性也更高。用在分离回收铟的螯合树脂主要分为两类:磷酸类(如氨基甲基磷酸螯合树脂等)和羧酸类(如亚胺二乙酸基树脂等)[47]。
关于螯合树脂分离铟的研究大都为对不同种类螯合树脂吸附铟(Ⅲ)的性能和机理研究,Saberyan等[48]用五齿萘酚衍生物与XAD-4 树脂负载分离富集生物水样中的Ga3+和In3+,结果表明:吸附Ga3+和In3+的最佳pH 值分别为4.6~6.0 和4.5~8.0,吸附容量分别为1.27mg/g 和1.45mg/g,洗脱可以用0.5mol/L 硝酸完成。Miyazaki 等[49]利用螯合树脂Chelex-100 富集日本周边海域和太平洋中的In,然后加热HCl 洗脱液,使铵根离子挥发,减少海水中镁和钙离子的干扰,得到较高的背景浓度,而用HNO3作为洗脱液,背景浓度大大降低,结果表明:日本周边海域和太平洋两地In 的浓度在0.08~0.72 ng/L,相对结果标准偏差在8.3%~37.5%。Liu 等[50]研究螯合树脂Chelex-100、Amberlite IRC-500、Duolite GT-73 和Celite 545-AW 对生物样中铟的富集行为,考察了pH 值、树脂用量、洗脱液体积、洗脱速率等因素,结果表明:处理100~200mL 水样时,Chelex-100 的吸附效果最好,最佳条件为pH=7,最小树脂用量为1.2g,5mL 浓度为0.1mol/L的稀硝酸作为洗脱液,速率为1.0mL/min,此时吸附容量为3.78mg/g。
螯合树脂分离技术应用在分离铟方面具有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强等优点,但不足之处是树脂合成复杂困难、成本较高、树脂种类偏少以及洗脱困难等。克服这些不足应是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2.4 溶剂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solvent microcapsule technology)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在微小并密封的胶囊中,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以一定的速率释放出来。溶剂微胶囊技术则将微胶囊技术和萃取技术相结合,在20 世纪90 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萃取技术的关键之一[51-52]。该技术除了含有浸渍树脂的优点外,还提高了萃取剂包覆量,并且减少了萃取剂的流失。乳化和分相困难是萃取技术才有的问题,浸渍树脂不存在这些问题。
Kamio 等[53]研究了带有长链烷基磷酸单脂的微胶囊对镓、铟的吸附行为,讨论了pH 值和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吸附速率受pH 值和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而且速率的大小与活化能有关,由此证明总体吸附速率由复杂的生成反应和粒子内部扩散共同控制。李海梅等[54]选用聚醚砜(PES)为膜材、P507为芯材,用溶剂挥发法合成聚砜微胶囊,初步探讨不同合成条件下的微胶囊在硫酸介质中吸附铟的性能,结果表明:膜芯比为2 时的吸附效果最差,膜芯比为1.3∶1 是吸附效果最好,粒径均匀,膜厚度也适中。
2.5 浮选法
浮选法(flotation method)在化工、建材、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一些专门处理极细粒的浮选技术,可回收的粒度下限更低,超细浮选和离子浮选技术能回收从胶体颗粒到分子、离子状态的各类物质。该技术利用非有机溶剂对液-固浮选体系,先把可溶态的金属离子转化为固态不溶物,从而实现金属离子的分离,分离效率高、适应性强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Luong 等[55]研究从溶液中浮选In(Ⅲ),pH 值是影响浮选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pH 值从4.0 增到6.8,相应的去除率从65.0%增长到95.8%,当pH 值为9.9,去除率降至56.7%。
浮选法能够成功地从稀溶液中回收金属离子,具有选择性好、富集分离效率高、时间短及操作简单等优点,但由于浮选过程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不能够完全进入浮选产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成本较高,同时,浮选法回收金属的总量不多,解决这些难题成为将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2.6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
在众多水处理和环境工程应用材料中,纳米材料作为新型材料的代表,因其具有耐化学腐蚀与恶劣环境能力的功能特性以及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及表面效应是常规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性,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其中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使得颗粒粒径的减小,纳米粒子的表面积、表面能等都迅速增加,因而表现出很大的化学和催化活性。
Zhang 等[56]利用纳米TiO2分离富集In(Ⅲ),研究pH 值、吸附方式、吸附类型等,结果表明:In(Ⅲ)浓度为10 µg/mL,TiO2投加量为0.1g,pH 值在1~4,吸附量随pH 值的升高而增大,pH 值在3.5~4.0时,In(Ⅲ)的吸附率在96%以上,pH <1.5 时,In(Ⅲ)的吸附率高达99%以上;振荡、超声1.5min 和静置60min 的吸附平衡百分比分别为92.3%、96%和87.7%;吸附平衡模型与朗格缪尔吸附等温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并得出25℃下的单层吸附量为4566µg/g。Kwak 等[57]利用乙烯基膦酸和丙烯酸作为单体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离子交换纳米颗粒,研究了吸附铟的行为及其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使用朗格缪尔吸附等温模型的最大吸附容量为锢与乙烯基膦酸摩尔比0.5,从与温度有关的吸附等温线计算出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是自发进行的。
目前纳米材料在富集铟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使其成为高效水处理剂,具有治污效果好等优点,大大缩短工艺流程,但纳米颗粒尺寸小,用量也小,难以回收循环利用,且回收成本高,未经处理的纳米材料进入环境后,会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转化,对环境和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包括新型的纳米材料从体系中分离和纳米材料与污染物的分离方法[58]。
3 结 语
综上所述,传统与新型方法分离富集铟都有各自的不足。对于传统分离富集法,溶剂萃取法占主要地位,但易老化、易乳化或生产成本高等,新型萃取剂的研发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几种萃取剂协同萃取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新型分离富集法,液膜技术在传质数学模型、分离机理和膜的稳定性方面缺少理论依据,萃淋树脂和螯合树脂萃取剂不稳定、树脂强度不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加强液膜和萃取剂稳定性做不断的研究,而对浮选法和纳米技术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该对新材料和新工艺加强研究,从经济性、实用性方面对分离铟做出更大的进展,为水处理应用技术提供经济可行的工艺。
[1] 王顺昌,齐守智. 铟的资源、应用和市场[J]. 世界有色金属,2000(12):22-24.
[2] 俞小花,谢刚. 有色冶金过程中铟的回收[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6(1):37-39.
[3] 冉俊铭,伍永田,易健宏. 铟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 世界有色金属,2008(1):26-28.
[4] Brown R D,Blossom J W,Smith G R.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Gallium,Germanium,Indium,Rhenium,Selenium,Tellurium and Thallium)[G]//US Geo Logical Survey,2008:64-117.
[5] 邹家炎. 铟的提取、应用和新产品开发[J]. 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2(12):16-20.
[6] 巴·依·费多洛夫,拉·哈·阿克楚林(俄)编. 铟化学手册[M]. 张启运,许克敏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
[7] 洪托,秦德先,刘方成,等. 铟市场形势及中国铟资源特点[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3):27-28.
[8] 伍赠玲. 铟的资源、应用与分离回收技术研究进展[J]. 铜业工程,2011(1):25-26.
[9] 蘇憶安. 化学混凝法去除水中钼、铟之研究[D]. 台湾:淡江大学,2012.
[10] 俞小花,谢刚,王吉坤,等. 从含铟加压浸出液中和沉淀铟[J]. 有色金属,2008,60(1):71-73.
[11] 周存,何静,唐谟堂,等. 锌焙砂还原浸出液中和沉铟及净化工艺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2):5-8.
[12] Tulenin S S,Bakhteev S A,Yusupov R A,et al. Diagrams of the formation of In2S3and In2Se3films on vitroceramic upon precipitation,according to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J]. Russia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2013,87:1771-1777.
[13] 李明愉,曾庆轩,李建博,等.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吸附铟的热力学[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22(10):2846-2847.
[14] Mihalyi R M,Beyer H K,Mavrodinova V,et al. Study of the reductive solid-state ion exchange of indium into an NH4-beta zeolite[J].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1998,24:143-151.
[15] Fortes M C B,Martins A H,Benedetto J S. Indium adsorption onto ion exchange polymeric resins[J]. Minerals Engineering,2003,16:659-663.
[16] Adya V C,Thulasidas S K,Kumar M,et al. Determination of In and Ga in plutonium oxide matrix by ICP-AES after chemical separation[J]. Radiochimica Acta ,2011,99(9):581-585.
[17] 高远,王继民,吴昊. N503萃取分离铁铟的研究[J]. 材料研究与应用,2011,5(1):62-66.
[18] 朱薇,肖连生,肖超,等. N235萃取镍钼矿硫酸浸出液中钼的研究[J].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0,38(1):1-4.
[19] 刘厚凡,史爱芹,周新木,等. 硫酸体系中P507对铟锌猛的萃取分离研究[J]. 无机盐工业,2010,42(3):20-22.
[20] 王瑞永,黄中省. D2EHPA 萃取分离锌和镍试验研究[J].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3,36(6):18-22.
[21] 孙进贺,贾永忠,景燕,等. P204-Cyanex923 磺化煤油用于铟的萃取和反萃取研究[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1(1):26-29.
[22] Virolainen Sami,Ibana Don,Paatero Erkki. Recovery of indium from indium tin oxide by solvent extraction[J]. Hydrometallurgy,2011,107 :56-61.
[23] 刘祥宣,王煊军. H2SO4介质中P5708 萃取铟、铁热力学平衡研究[J]. 有色金属,2001(3):36-39.
[24] Jiang Jibo,Liang Duoqiang,Zhong Qingdong. Precipitation of indium using sodium tripolyphosphate[J]. Hydrometallurgy,2011,106:165-169.
[25] 郑子恩,赵婷. InCl3富铟溶液的置换及置换后液的处理工艺[J]. 矿冶工程,2012,32(4):87-89.
[26] Chou Weilung,Huang Yen-Hsiang. Electrochemical removal of indium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iron electrode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172:46-3.
[27] 孙创,冯权莉,王学谦,等. 液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展望[J]. 化工新型材料,2014,42(6):210-212.
[28] 冯海波,贾悦,吕晓龙,等. 中空纤维支撑液膜萃取法提铟工艺比较研究[J]. 水处理技术,2012,38(8):96-100.
[29] 贾悦,吕晓龙,周文佳,等. 支撑液膜超滤耦合工艺提取稀散金属铟[C]//第四届全国膜分离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4.
[30] 吴小宁,姚秉华,冯晋阳. N503-煤油-KSCN 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Pd(Ⅱ)的传输研究[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41(1):78-81.
[31] Kim Sangil,Fornasiero Francesco,Park Hyung Gyu,et al. Fabrication of flexible,aligned carbon nanotube/polymer composite membranes by in-situ polymerization[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4,460:91-98.
[32] 沈江南,阮慧敏,吴东柱,等. 离子液体支撑液膜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化工进展,2009,28(12):2092-2098.
[33] Kazuo Kondo,Michiaki Matsumoto. Sepa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indium ( Ⅲ) by an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containing diisostearylphosphoric acid as a mobile carrier[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1998,13 :109- 115.
[34] 毛磊,万静,许利军,等. 用乳状液膜萃取瓦斯灰酸浸液中的铟[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9(4):23-25.
[35] 何飞,胡耀强,陈亚文,等. W/O/W 型乳状液膜溶胀研究进展[J]. 应用化工,2010,39(12):1914-1917.
[36] 刘长洪,刘代俊,曹来宗. 乳状液膜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液膜体系中的稳定性研究[J]. 化学工业及工程技术,2008,29(1):1-3.
[37] 冯军香,屈撑囤,张宁生,等. 表面活性剂对乳状液膜稳定性的影响[J]. 油田化学,2012,29(1):106-110.
[38] 朱山东. 流动载体对乳状液膜分离效果的影响[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39] Kabay N,Cortina J L,Trochimczuk A,et al. Solvent-impregnated resins(sirs)-methods of prepar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J]. 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2010,70(8):484-496.
[40] Yuan Yanxu,Liu Junshen,Zhou Baoxue,et al. Synthesis of coated solvent impregnated resin for the adsorption of indium (Ⅲ)[J]. Hydrometallurgy,2010,101:148-155.
[41] Birendra BA,Manju G,Hidetaka K,et al. Solid phase extraction,preconcentration and separation of indium with methylene crosslinked calix[4]- and calix[6]arene carboxylic acid resins[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12,78:144-154.
[42] 刘军深,袁延旭. P507萃淋树脂在盐酸介质中吸附铟(Ⅲ)的性能[J].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8(4):1-4.
[43] 袁延旭,刘军深,王海燕. 浸渍树脂自盐酸介质中吸附铟(Ⅲ)的性能[J]. 材料研究与应用,2009,3(2):93-96.
[44] 高学珍,刘军深,李海梅,等. 包覆型浸渍树脂在硫酸介质中吸附铟(Ⅲ)的机理[J].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2,40(4):4-6.
[45] Liu J S,Chen H,Chen X Y,et al.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In(Ⅲ),Ga(Ⅲ) and Zn(Ⅱ) from sulfate solution using extraction resin[J]. Hydrometallurgy,2006,82(3-4):137-143.
[46] 龚福忠,王旭刚,曹欣欣,等. 表面活性剂改性P507浸渍树脂吸附In(Ⅲ)的性能研究[J]. 离子交换与吸附,2012,28(6):506-515.
[47] 刘军深,李桂华. 螯合树脂法分离回收镓和铟的研究进展[J].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5,33(4):42-45.
[48] Saberyan K,Zolfonoun E,Shamsipur M,et al. Amberlite XAD-4 impregnated with a new pentadentate Schiff base:a chelating collector for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of trace amounts of gallium(Ⅲ) and indium(Ⅲ)[J]. Acta Chimica Slovenice,2010,57(1):222-229.
[49] Miyazaki,A, Kimura A, Tao H. Determination of indium in sea water around Japan and in the Pacific Ocean by ICP-MS after preconcentration using Chelex-100 chelating resin[J]. Bunseki Kagaku,2008,57(7):555-561.
[50] Liu Huiming,Chang Chingyao,Wu Chiachan,et al. Determination of trace indium in urine after preconcentration with a chelating-resin-packed minicolumn[J]. J. Sep. Sci.,2012,35:846-852.
[51] 杨伟伟,骆广生,龚行楚,等. 溶剂微胶囊——现代萃取技术发展的核心之一[J]. 化工进展,2004,23(1):24-27.
[52] 杨伟伟,骆广生,伍方昱,等. 溶剂挥发法制备萃取剂微胶囊[J]. 高分子学报,2005(2):207-212.
[53] Kamio Eiji,Matsumoto Michiaki,Valenzuela Fernando,et al. Sorption behavior of Ga(Ⅲ) and In(Ⅲ) into a microcapsule containing long-chain alkylphosphonic acid monoester[J].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05,44:2266-2272.
[54] 李海梅,刘军深,袁延旭,等. P507聚砜微胶囊的合成及吸附铟的性能[C]//中国化学会第15 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 烟台,2010.
[55] Luong H V Thanh,Liu Jhy-Chern.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oluble and colloidal indium from aqueous solution[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4,53(3):1242-1248.
[56] Zhang Lei,Wang Yingnan,Guo Xingjia,et al.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of trace indium(Ⅲ) from environmental samples with nanometer-size titanium dioxide[J]. Hydrometallurgy,2009,95:92-95.
[57] Kwak Noh-Seok,Park Hui-Man,Hwang Taek Sung. Preparation of ion-exchangeable nanobeads using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and their sorption properties for indium in aqueous solution[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2,191:579-587.
[58] Seol Kima Ah,Kamala-Kannan Seralathan,Lee Kui-Jae,et al. Removal of Pb(Ⅱ)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a zeolite-nanoscalezero- valent iron composite[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3,217: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