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微力”格局,塑造智慧政务“新常态”
2015-03-24谷文杰
文/谷文杰
经过互联网的洗礼,各级政府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双微”的重要性和巨大影响,并纷纷将“双微”账号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举为智慧政务的建设做出了富有价值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和工作水平关乎社会的繁荣稳定,一直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同的社会阶段有着相互迥异的时代特征,政府的工作方式也应与民更始、革故鼎新。当前,我国已经迈过网络社会的门槛,正式迎来大数据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表达多元化等特征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直以来,各级政府也积极把握时代脉搏,锐意进取,相继打造了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微博问政等新式工作形态并取得了卓越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官民沟通,缓解了社会矛盾。这几年,智慧政务更是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作理念迅速兴起,开始成为政府工作开拓的重点。
智慧政务应该是人的智慧与先进技术的深度结合
对智慧概念的热捧,并不代表政府机构都深谙智慧政务建设之道,很多单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头雾水。对智慧政务的理论探讨,社会各界可谓见仁见智,有着不同的说法和感悟。笔者认为,智慧政务的核心本质应该是人与技术的深度结合,这种结合应该包括两个必要元素。
第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这一点与智慧城市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智慧政务建设的必备技术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代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和工作效率,也是人类社会战胜落后和愚昧并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据有关资料记载,在1930年之前,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还没有意识到无线电通信对战争的重要性,往往将缴获的电台埋掉。但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从1930年底的第一次反“围剿”开始,红军中就有了把缴到的无线电台和俘获的无线电人员一律保留下来送总部处理这样的命令。直到今天,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依然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二,要最广泛地借鉴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建议。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理思考。从智慧的本质而言,确保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性,发挥更多人的思考优势,是智慧政务与其他同类概念的重要区别,而这一点则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政府工作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如果忽视了社情民意,工作效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难以从群众那里得到认可。而中央倡导“反四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杜绝这种主观臆断、脱离实际、漠视群众诉求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由此可见,智慧政务的真谛就是要加强官民沟通和交流,增强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借鉴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建议,将其作为工作指导和决策参考。
互联网是智慧政务的主体技术基础
第一,互联网是实现政务工作智慧性的核心技术条件。互联网是人类新科技革命的核心产物,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开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显现出最新的智慧火花。截至目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基本改变了人们旧的工作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行业运作模式。不管是社会管理,还是人们的生活,都已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撑。如果缺少了互联网的应用,政务工作的传统模式将不会有本质的蜕变,所提倡的智慧性也无从谈起。
第二,互联网的互动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民众的智慧和建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网络已经成为近一半中国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传递信息,表达诉求。在利益表达日趋多元化的同时,网络也为政府机构打开了一扇可以更广泛洞察社情民意、把握民众思想意见的窗户。仅针对民意调查而言,政府通过互联网,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更大范围的意见采集,更广泛地吸纳群众的智慧和建议,以兹参考。
移动互联时代要求智慧政务建设应努力完善“双微”格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57亿,占网民总量的85.8%。这意味着,民众的使用习惯和关注兴趣已经由PC端转向移动终端。政府工作的媒介平台也应该随着民众的喜好和习惯,由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领域扩展到新媒体平台,加强政务“双微”官方账号的建设,完善政务影响力格局,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互联网的洗礼,各级政府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双微”的重要性和巨大影响,并纷纷将“双微”账号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举为智慧政务的建设做出了富有价值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第一,政务微博发展平稳,步入“新常态”。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撰写的《2014年度政务指数报告》显示,2014年,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30103个,较2013年年底新增近3万个,政务微博的稳步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新常态”。报告显示,政务微博发展呈现出以下两个重要态势。一是坚持常规发布已成为政务传播常态。经过近几年的学习和建设,政务微博基本完成“涤尘荡垢”的工作,开始进入务实阶段。“僵尸”微博、“休眠”微博和内容混乱等不合理现象得到极大改善,绝大部分账号已实现常规发布和日常维护,保证了政务传播的影响力。二是服务意识增强,努力完善公共服务职能。近年来,政务微博坚持以服务民众为宗旨,打造移动服务窗口,形成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政务公众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民众提供了透明务实、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
第二,微信迅速崛起,智慧政务迎来“双微”时代。近两年来,微信发展迅猛,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已与微博比肩抗衡,并驾齐驱,同时也受到党政机构的高度重视。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4年12月份发布的《政务指数排行榜》(“双微”排行),截至报告发布时,我国党政机构开设的新浪政务微博总量达到12万家,开设政务微信总量超过1万家。其中,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均已开通的党政机构达到6564家,开设“双微”的党政机构保持增长态势。值得重视的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4年9月10日发布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网信部门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积极运用即时通信工具开展政务信息服务工作,力争2014年年底,政务公众账号达到6万个。到2015年年底,争取形成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即时通信工具政务公众信息服务体系。而据2014年年底的数据分析,政务微信与微博相比,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智慧政务“双微”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在“双微”账号建设方面,很多党政机构对微博、微信的特性、影响和发展趋势存在疑惑,影响政务“双微”的建设。有的止步不前,一心固守现有成绩;有的犹豫不决,在二者间难以抉择;有的随波逐流,一味追逐新兴事物。何去何从,已经成为很多党政机构一直思考的问题。
以目前的形势分析,笔者认为微博和微信是两款差异性很大的新媒体工具。二者相比,微博的媒体属性强一点,微信的社交属性更明显;微博传播是典型的点到面式传播,而微信传播则是点到点模式;微博平台具备很强的开放性,微信平台则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综上所述,微博与微信之间目前还不存在生死相随的零和博弈关系,二者分别拥有独立的生存空间,对社会的影响相互不可取代。有鉴于此,大力加强“双微”账号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传播的新媒体格局,是智慧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政务“双微”建设,笔者总结了四点建议,仅供参考。一是重视人而忽视技术的是蛮干,重视技术而忽视人的是傻干,蛮干会很累,傻干会犯错,所以,工作上要高度重视人与技术工具的有机结合。二是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跳好很多,鼓励有实力、有条件、有决心的单位打造“双微”账号,完善“微力”格局。三是务必秉持认真、务实的精神,反对形式主义,不提倡在条件欠缺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开设“僵尸”账号。四是要秉承“内容为王”的理念,精心做好内容建设,确保推送信息的思想性、价值性和实用性,杜绝生产垃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