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荸荠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5-03-24喻春桂王国栋罗九玲刘建英吕生华查水良陈清鹏官望民
喻春桂,王国栋,罗九玲,刘建英,吕生华,查水良,陈清鹏,官望民
(1.湖北黄冈市蔬菜办公室,438000;2.黄冈市现代农业展示与信息中心;3.黄冈市团风县农业局)
荸荠俗称马蹄,又名地栗,以其地下球茎作为食用器官[1]。湖北黄冈荸荠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光绪八年(1883 年)的《黄冈县志》,光绪九年(1884 年)的《黄州府志》中均有文字记载。黄冈荸荠主要分布在团风、黄州、浠水、蕲春、武穴等沿江一带也有种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团风荸荠”,其以个大脐平、皮薄色艳、肉白质脆、味甜可口等多种优势而远销河南、四川、福建等地。
黄冈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全市水域总面积18 万hm2,为荸荠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2014 年黄冈荸荠种植面积1 260 hm2,总产量3.6 万t,总产值7 500 多万元。荸荠种植逐渐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亮点。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核心品种初显优势
20 世纪90 年代,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最先立足国家层面开展荸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在荸荠品种引进、选育、组培快繁、大田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2000 年以来,黄冈市团风县与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合作选育出鄂荠1 号、鄂荠2 号2 个新品种,其中鄂荠1 号是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第一个荸荠品种。
鄂荠1 号具有早熟、分株能力强、丰产、稳产性强,抗秆枯病强等优势,球茎个大,脐部平且开裂少,皮薄色艳、肉白脆甜,商品性好,非常适于加工和鲜食。该品种一经上市便受到种植户的普遍欢迎,如今黄冈种植面积已达800 hm2以上,是最主要的荸荠种植品种。鄂荠2 号是2014 年被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第2 个荸荠品种,其个体、产量、抗病性均优于鄂荠1 号,且具有与鄂荠1 号同样的品质特性,目前已在团风县方高坪镇示范种植,下一步将逐渐扩大种植面积。
1.2 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不断引导和荸荠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黄冈荸荠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核心产区团风、黄州的种植面积从传统的600 hm2上升到900 hm2,占全市荸荠种植面积的2/3,基本形成了以团风县的方高坪、团风、淋山河、回龙、马庙和黄州区的堵城、陶店、陈策楼等乡镇为中心,以318 国道沿线为扩张的产业布局。
1.3 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在黄冈荸荠主要种植区相继成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团风县先后成立银连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等荸荠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9 个,发展社员1 000 多户,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荸荠生产基地166 hm2,实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农资品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购销“四统一”的管理模式,荸荠667 m2产量达到2 100 kg,667 m2产值4 900 多元,社员人均增收3 000 元以上;黄州区注册成立荸荠生产新型经营主体4 个,建设无公害荸荠生产基地5 个,基本实现了“四统一”的管理模式。各类经营主体的涌现进一步带动黄冈荸荠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产区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1.4 栽培技术日益成熟
近年来,在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蔬菜科学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下,黄冈城区、团风等地农业部门开展了荸荠优良品种选育、组培技术、标准化生产示范等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荸荠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了荸荠种植的单位产量和效益,保障了农民的收入。组织专家编写《团风县无公害荸荠栽培技术规程》、《地理标志产品 团风荸荠》等地方标准,并印发到各种植大户。每年定期开展荸荠种植技术培训,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蔬菜科学研究所相关专家现场指导,并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培植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大大提升了农户种植荸荠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黄冈市团风县还建立了荸荠研究所,建成湖北省第一个荸荠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区,成为湖北最大的荸荠产区。
1.5 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政府及生产企业树立品牌、打造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黄冈荸荠品牌在全省走在了前列。“团风荸荠”2009 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办公室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 年被收录《中国水生蔬菜基地成果集锦》,2012 年获得湖北省名优蔬菜银奖,2014 年“团荠”商标成功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受理注册。团风县农业部门还与湖北电影制片厂、武汉市蔬菜研究所合作摄制了我国首部“荸荠高产栽培技术”科普电影。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成本高,规模化程度低
由于荸荠种植在育苗移插、田间管理、采收去皮等环节均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且主要依赖人力[3],使得荸荠种植的667 m2平均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再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员,临时雇用大量劳动力无疑成为一大难题[4],严重阻碍了荸荠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黄冈荸荠产业有较快发展,但种植主要还是以农户为主,种植时间安排随意性强,主导产品优势不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比较低,没有形成集中优势。
2.2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虽然近年来黄冈市出台了《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指出建设荸荠等十大优势蔬菜生产基地;团风县还确定了“农业抓产业、产业抓荸荠”的方针,并制定荸荠生产、经营、加工方面的优惠政策[5]。但由于荸荠是特色农产品,不属于主要粮食作物,受客观条件影响,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力度还不足,在全市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发展壮大荸荠产业的政策氛围和社会共识。
2.3 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
黄冈荸荠产业还处于人工种植+鲜销的产业链低端,生产种植机械化程度不高,产品90%以上用于蔬菜市场鲜销。在产业结构方面转型升级动力不足,还没有形成外延性较强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全市从事荸荠加工的企业寥寥无几,虽然近年来市场上人工现场加工新鲜荸荠产品的越来越多,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欢迎,但荸荠经过切片、加工、分装、小包装速冻在超市销售的还难得一见,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力依然不强。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新品种选育及新技术推广
加强与农业大专院校、 水生蔬菜科研单位合作,整合资金、人力组建荸荠生产应用专家团队,通过引进、生物育种等手段筛选出性状稳定、品质优良、推广适用性强的主导品种。通过建立荸荠高产试验区、示范园、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深入开展荸荠组培苗、病虫绿色防控、高产优质栽培等先进种植管理技术推广研究,引导和帮助农民不断提高荸荠科学化种植管理水平。
3.2 加快经营主体培育,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整合有利资源培植一批荸荠生产种植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解决生产主体劳动力缺乏问题。在荸荠生产重点乡镇、专业村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农资品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购销“四统一”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3.3 加大政策扶持,做好跟踪服务
制定出台扶持荸荠产业核心区发展的优惠政策,重点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地区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给予扶持。建立扶持专项资金及管理制度,在基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利用网络、电视、手机、报纸、宣传栏等信息宣传形式,及时提供产业咨询、生产服务、产销对接等方面信息,引导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安排生产经营。
3.4 加大创新力度,延伸产业链条
积极探索菜用大豆—荸荠[6]、西瓜—荸荠[7]等荸荠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 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益。转变荸荠产业发展方式,建立以荸荠种植为基础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加大荸荠加工企业引进培育,生产加工技术相对成熟的速冻荸荠片[8]、荸荠罐头[9]、荸荠粉[10]等高附加值产品。建立互联网+荸荠营销模式,借助淘宝黄冈馆、1 号店黄冈馆等网络平台,实现荸荠及其加工制品网络直销。
[1]李峰,柯卫东,刘义满.荸荠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6(8):39-43.
[2]陈亦辉.我国荸荠生产、采收和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13(18):41-47.
[3]曾小玲,莫志欢.荸荠延长供应期试验初报[J].南方园艺,2010,21(5):45-46.
[4]欧昆鹏,陈丽娟,郭畅,等.广西荸荠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2):356-359.
[5]钟志清,何自强.团风县荸荠产业发展经验[J].中国蔬菜,2007(增刊):116.
[6]官望民,何自强,吴金元.菜用大豆—荸荠栽培模式[C]//第二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2007.
[7]陈云波.云和县西瓜—荸荠轮作高产高校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53-158.
[8]NY/T 1069-2006,速冻马蹄片[S].
[9]王刘刘.3005 g 马蹄片罐头高温短时杀菌规程探讨[J].食品发酵与工业,1995(5):56-59.
[10]李正涛,张文武.荸荠淀粉的生产及其利用[J].农牧产品开发,1994(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