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剧论视域下社交网络中个体的呈现与表演

2015-03-24文/郝

传媒 2015年22期
关键词:戈夫曼社交个体

文/郝 烨

拟剧论视域下社交网络中个体的呈现与表演

文/郝 烨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标志着高聚合性、高黏性的信息生产方式正在流行起来。越来越多拥有较强生命力的互联网产品的产生标志着Web2.0时代的来临。社交媒体既是网络舆论生成的主要载体,同时也肩负着网民在网络社会中进行自身角色重构的任务,个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重新塑造个人形象成为这一时期拟剧论研究的重点。

社交媒体 拟剧论 印象管理

国际互联网自1969年阿帕网建立至今,已经走过了46年的历程。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技术主导的媒介变革进程不断加快,网络社会孕育并产生了一系列更富革命意义的大发展和大变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预示着高聚合性、高黏性的信息生产方式正在流行起来。越来越多拥有较强生命力的互联网产品的产生标志着Web2.0时代的来临。它们是在以信息获取和内容发布为核心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构建和维护人际网络的具有社交功能的媒介,在此基础上,这类媒体还在不断开发各种功能来提升用户体验感,强化用户黏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这种作为人际交往手段的“新型产品”,将以往通过话语、眼神、手势、语气等方式进行交往的手段,转变成了数字虚拟空间中的交往和互动,社会互动的“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此平台上,虚拟空间中个体的自我呈现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一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表演”成分,但在数字时代下,这种基于数字媒体的自我呈现方式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表演的限定,前台与后台区域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凭借其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个体对自身角色的塑造与展示变得具有更强的可控性。

一、拟剧论的新媒体解读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尔文·戈夫曼引用了戏剧学术语,分析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为在他人心目中形成和维持个体或群体所期望的理想形象,所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继而运用相应的方法来继续维持此类形象,以此来防止表演的崩溃。网络社会到来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有了纵向和横向的双向拓展,微博、微信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和结构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对戈夫曼的理论有了新的定义和解读,因而针对拟剧理论视域下网络社会中个体的研究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因此,社交媒体作为网络舆论生成的主要载体,如何在网络社会中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构,避免遭遇难以融入话题的境地而被边缘化,成为新时代下拟剧理论研究的重点。通过上述诸点,结合符号互动论,厘清个体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行为之间的互动模式,弥补相关理论之不足,完善微观情景支配的理论,分析出个体网络社会交往的情境,以迎接大量化、多样化和快速化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二、呈现与表演的形式

在社会变革大视野下,伴随着媒介形态的迅速更迭,由用户主导并生产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新模式迅速占领网络高地,社交网络中的表演个体线上与线下的交往互动,也是“主我”与“客我”在新建的场域下进行理想化个体重新构筑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表演主体对表演角色塑造时的随意性。根据个体的表现,大致将个体呈现与表演的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1.网名设置。网名的设置仍是个体理想化呈现的重要方式,他们通过设置账户名达到适度的个体表演。账户的设置有多种形式,部分网友基于真实姓名基础上的设置账户名,还有部分用户在真实姓名的基础上添加个性文字,以标注自身特点并进行适度呈现,还有部分网友用户名的设置上表达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期望。基于自身兴趣爱好或性格特点的网名属于个人特点的再创作,往往展现自身具有正效应的特点,如乐观、进取等,以获取相应的关注和认可。以微博为例,就有学者认为“微博中工作圈与生活圈组合而成的是一个各种情境的融合,用户在此的自我呈现也是多面的呈现”。

2.内容的选择。“个体的活动若要对他人发生影响,就必须积极调动他的活动,使其在互动期间内表达出他所希望传达的东西。”如个体常转发评论政治性较强的内容,则会使人产生此人关心时政的印象,常分享交响乐,则会让人认为这是一位喜爱音乐的人。这种角色互动式的自我表现形式使得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展示自我。因此,发布的内容成为个体呈现的重要载体,用户通过发布、转发信息,以达到自我的理想化呈现,人们在发布某些信息的时候,都会存在“旁观者”的设定,这种公开的自我表达使得人们都会对自我感情的表达进行一定“克制”或“放纵”。戈夫曼认为:“有时,把构成个人前台的促进因素划分为外表(appearance)与举止(manner)是便利的,这是按照这些促进因素表达的信息所具有的功能来划分的。”发布的内容除了文字外还有图片视频等诸多形式,其中自拍成为一个典型代表,个体通过发布个人的照片,以获取观众的关注,发布的照片往往是经过后期加工,将自身最为满意的形象发布出去,以此获得自我实现感和社会认同感。

3.个人主页的设置。社交媒体用户通过更换个人主页的背景图和模板等方式来进行自我呈现,如新浪微博的个人主页设置可根据童趣、时尚和经典等几种风格进行选择,使个体的主页面分别达到以上某一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软件中个人主页的某些模板或背景图需要额外购买,以此来实现跟他人的区别。此外QQ空间和微信等社交化的媒体均设有“个性签名”这一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填写个性签名,对自我进行简单介绍,以达到个性化的塑造,用户通过不定期的修改个性签名,以契合现实。“个人的认同就是在这种保持特定的叙事进程之中被开拓出来的,这种自我记录式的呈现帮助我们维持完整的自我感。”因而个人主页的这种特性使其成为了个体呈现的又一个窗口。

4.会员。戈夫曼在他的研究中重点强调了情境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而网络社会为个体重构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新情境,在这一新情境中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弃”原有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社交媒体的会员机制则为用户建立新的“地位”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用户只需花费较少的钱就可获取会员资格,从而享受一定的特权,以实现自我展示。

三、动机因素探究

用户渴望通过自我展示而获取他人的认可,在如今用户依靠网络来维护和发展社交关系的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一个新渠道,网络时代的自媒体凭借其匿名化、公开化的特性,使其可以不用考虑网络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是否偏离,而随心所欲的进行理想化自我塑造,是基于以下原因。

1.媒体特性。社交网站属于Web2.0时代下的技术产物,这以“互动”为主要技能的媒介自产生之日起就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自我展示平台,它的传播机制塑造了一个易于个体表达的传播模式,自媒体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传播格局更是为人们的表达与呈现提供了新渠道。戈夫曼认为:“个体表演中有一部分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的发生作用,为那些观察表演者限定情景,把表演的这一组成部分称为前台(front)将是便利的。”而网络世界的虚拟化特点使前台和后台的界限日益变得模糊。同时社交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好友,熟人社交转向陌生人社交,这更为个人的表演提供了便利,用户在自我呈现或表演时可以不必在乎是否被熟人发现而导致表演的失败。除此之外,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当个人的表演失败时,可以选择注销账号的方式退出这一表演前台,再重新注册账号进入新建场域,为个体的表演提供了方便。

2.个人诉求。首先,结交友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模式将社交需求置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上,说明人类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很大。“为了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为了顺利地与人交往,印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用户通过管理自我表现和自我行动来达到理想化的自我塑造,试图使他人相信“我”是具备某些品质的,从而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促进社会交往,结交更多的陌生人,以建立黏性较强的关系链,成为用户在网络社会进行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

其次,社会认同。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强调,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得对自我的认知,社交网络中,个体通过各类自我展示取得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交往,以此来加强其与所属群体的联系,获取自我价值的认识,并能取得作为群体成员自我的社会认同。

最后,自我实现。“个体会希望在向他人呈现自己的时候受到赞许。人们这种对自我印象非常在意的意识还体现在自我服务偏见、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等心理过程中。这些过程都是在有意地管理自己给他人营造的印象。”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许,是个体呈现时受到的最显著的成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斯洛需求理论将“自我实现”置于顶端,而这类效果会使个体得到心理的满足,自我认可和他人认可同时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推动了表演的进行,因此基于心理因素的个体呈现于表演是一种循环机制。

四、呈现与表演的限制因素

1.自我定位。网络社会中个体的呈现与表演往往是基于一定的预期效果下的,在此基础上,个体通过围绕预想的目的设定自我定位,使日后自我行为围绕该定位进行。如媒体官方微博,后台可能由各类性格特点的人员运营。但是,如果对于该媒体的官方微博定位应是严肃的、严谨的,那么运营人员对于该微博内容的发布等行为都是在隐藏自身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基于它的定位而严格把关,从而呈现出严肃性的特点。

2.社会准则。表演的一大要求就是被现实社会所接受,戈夫曼就说过:“表演突出了它所发生于其中的社会的公认准则。”在此可以将这一准则延伸为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个体在网络社会的行为和活动都应符合上述两点,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达到预期目的,正如每个人生来就应遵守的社会契约,在网络世界,每个人应当遵守网络社会的各项契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个体的“表演欲”起到一定压制作用。目前不能排除网络上仍充斥着的大量炒作行为,这则是另一类较为极端的“表演”,是社会准则不提倡的。

3.观众。社交账号上的好友,包含着现实的好友以及虚拟社会的好友。基于这一原因,用户的“表演”就并非盲目夸张的进行,而是在一定限制下进行的,新媒体匿名公开的特性是其成为表演前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当前自媒体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从社交化的媒体转向媒体化的社交,这意味着熟人社交的程度大大加深,作为观众的虚拟好友与现实的好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重叠,这就对个体的表演起到了限制作用。个体在个人理想化塑造时必须要考虑真实自我和理想化自我的冲突性是否会引起好友的发现,他们甚至会担心好友的“拆穿”,为了避免这类行为,会采取一定措施对自我呈现进行修正或限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行为产生限制作用。

五、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动效应

网络世界中的话语脉络日益完善,加剧了线上与线下两种不同场域的自我呈现。个体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会受到线下如个人性格和社会准则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各个因素会对虚拟社会中的个体起到抑制或推动的作用。

但是,当个体沉溺于线上的世界,并混淆自我再造的形象与真实自我的界限时,其行为也会对线下的现实世界产生影响,首先,个人为了避免线上线下行为的过大偏差,会对自身行为进行修正,其除了在网络社会中对自身的表演进行改变和限制外,还会通过改变现实世界的行为,以迎合网络媒体的形象,达到两者的统一化,而这类通过改变现实社会自身行为的做法,则会产生正、负两种效果,这类现象是有意识的行为,但当个人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的自我形象时,其线下行为也会不自觉的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无意识的迎合行为,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这类迎合行为较多。因此,分析线上与线下个人形象的相互作用很有意义。

[1]周源,姚怡倩.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J].金田,2013(5).

[2]肖亚运.“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J].现代妇女(下旬),2014(5).

[3]李启凤,吴广丽.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戏剧论思想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4]陈海燕,谢立朵.符号互动论简述[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

[5]林睿鋆.微博用户名的自我呈现[J].新闻世界,2013(5).

[6][美]尔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李芳.经由网络自我呈现建立的纯粹关系与自我认同——基于个人博客及QQ签名档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8]王传晓.博客日志传播与人的后台行为前台化[J].今传媒,2006(5).

[9]吴献举.在私人性与公共性之间:博客传播的伦理冲突及秩序建构[J].学术论坛,2009(6).

[10]王君玲.试析个人博客中的自我呈现[J].新闻界,2009(2).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

猜你喜欢

戈夫曼社交个体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权力、阶序与道德:戈夫曼被忽略的遗产
运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浅析网络综艺——以《火星情报局》为例
戏剧理论视域下的审判场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