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收录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统计与分析
2015-03-24刘小燕
■刘小燕 姚 远
1)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太白北路229号 710069
2)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商洛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北新街10号 726000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科技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潮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高校科技期刊作为展示我国科研水平、传播学术成果的一支主力军,亦承担着国际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对于尚处在摸索阶段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而言,要融入国际期刊队列,必须遵循国际期刊的游戏规则,首要路径是创办英文期刊,打破语言的界限。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才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30余年的探索与尝试,逐步实现作者队伍、编辑队伍、审稿专家与读者的国际化,编辑出版与发行的国际化,这是高校英文科技期刊通往国际化道路的一种理念与实践的转型。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颜帅[1-2]、接雅俐[3]、尚晶[4]、孙宪民[5]等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举措。为了全面调查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笔者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高校期刊最新统计数据,以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提供的SCI收录名单进行筛选统计分析,对其发展现状给予一个客观量化的定位,并对高校科技期刊进一步的发展战略作以思考,以期提供一定的借鉴。
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将近5000种,英文科技期刊有212种,只占总数的4%[6]。截至2013年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现有数量共计73种,占到英文科技期刊的34.4%,而只占到高校科技期刊(1276)的5.7%。我国最早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始创于1978年,即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是,比国内第一份英文科技期刊《中华医学杂志》晚90余年。高校英文期刊创办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80年代创刊数量达到18种,90年代创刊21种,2000-2013年创办32种,从发展走势可以看出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表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主要地域分布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遍布18个省市,且表现出以中心城市为辐射的主导效应。从表1可见,北京创刊数量最多,达到18种,上海9种,湖北、江苏、浙江均为7种,而素有“中国五大高等教育基地”之一且高校科技期刊总量排名前五位的陕西,英文期刊只有3种,说明西部地区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与东部地区有一定的差距,“走出去”的办刊意识亟待提高。在这73种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中,48种为985高校所创办,20种为211高校创办,只有5种期刊为普通高校所创办的。从这个分布结构可以看出,重点高校的科研水平及与国外的交流合作程度较高,多数普通高校仍需要打破传统办刊理念,积极拓展新的办刊思路。
图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刊期分布图
从出版周期来看,季刊36种,占总数的一半,双月刊24种,月刊9种,半年刊2种。说明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出版周期较长,与时今现代化信息化的科技发展水平相比,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国际科技期刊相比,时效性也有一定的差距。
学科类型较多的期刊为:工程期刊17种,医学14种,自然综合类11种。其中,11种以各高校学报命名的期刊进行了刊名更换,转为专业期刊,表明专业化是目前高校英文期刊走向国际学术市场的主流趋势。总体而言,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数量不断增加,但整体上仍处于严重的缺失状态,学科类型、地域分布显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因而在提高其国际影响力与国际化水平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2.1 期刊收录情况
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已被科学界公认为评价科技期刊与科技论文最权威的工具,成为衡量期刊水平的重要依据。2001-2005年,SCI收录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从57种增加到75种[7],2005-2007年,数量只增加了1种[8]。由表2可见,2007-2013年,SCI收录我国的科技期刊数量(不包括港、澳、台)由75增加到150,整整翻了一倍。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种数也由7种增加到26种,将近原来的4倍。涨幅最明显的是2008年,全国期刊增长了53.3%,高校增长了129%。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2009-2013年,收录的期刊涨幅逐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平稳增长,2013年收录的全国科技期刊与高校英文期刊均维持原状呈零增长。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占全国科技期刊的比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由2007年的9.3%增加到2013年的17.3%,被收录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占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总数的35.6%,说明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质量和数量都在同步增长,但对于高校这个庞大的学术群体来说,英文期刊数量仍然较少,影响力仍比较低。
表2 2007-2013年SCI收录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情况
2.2 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由表3可见,在收录的26种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中,被引频次超过4000的有2种,1000-2000之间的7种,500-1000之间的5种,500以下的有12种,所有期刊被引频次均超过100种。被引频次小于500的比例较大,占到46.2%,而超过2000次的比例最小,只有7.7%,反映出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被引频次普遍偏低,被使用和受国际重视的水平还不够高。对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位期刊进行统计(见图2),各刊被引频次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是北京大学创办的《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文版)》(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Numerical Simulation)与清华大学创办的《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被引频次分别达到 5800、4140,在全国被收录科技期刊中也居于前列。高被引频次说明这两种期刊在本学科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力较大,受国内外同行重视程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也代表期刊较高的学术水平。总体而言,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被引频次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高被引频次的期刊比重较低,整体发展显得尤为薄弱。
图2 2010-2013年SCI收录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被引频次前10位统计图
表3 SCI收录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被引频次统计表
2.3 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指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前两年发表文章总数的比值。通常情况下,影响因子越高,表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大。从表4中可见,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集中在0.1-1的区间内,基本占到60%以上,IF>3的期刊只有极少数,说明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总体上仍较低。从纵向上比较,2010-2013年,IF>0.5的期刊数量都在不断增加,IF在0.5-1之间的涨幅最快,从2010年的4种增到2013年的9种,IF>2的期刊数量各增加了1种。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增长速度相对较缓慢。而IF在0.1-0.5之间的期刊数量由2010年的10种下降到2013年的6种,表明低影响因子的期刊数量在逐步递减,反映出被收录的高校英文期刊影响因子在不断提升。从2013年的分布情况看,影响因子的区间数量不断趋于平衡,IF在0.1-0.5的期刊数量仍在减少,1-2之间的数量在增加,高影响因子的数量保持不变,表明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在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呈逐步上升趋势。
从表5中可以看出,SCI收录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平均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有9种,影响因子均在1以上。以2013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影
表4 2010-2013年中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情况统计
响因子数据对比,IF>2的期刊有19种,高校创办的期刊有5种,占到26.3%,分别为《纳米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Cellular&Molecular Immunology)、《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文版)、《纳米通讯》(Nano MicroL letters)、《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排名依次为 3、6、10、16、19,《纳米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文版)3份期刊连续4年都排在前10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格局。其中以清华大学创办的《纳米研究》最为突出,该刊影响因子基数与增长速度都是较为显著的,从 2010年的 5.071到 2013年的6.963,2012年一度达到7.392,在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二,仅次于《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2011-2013年,该刊影响因子持平稳变化,一直处于较高的优势地位。这说明2010年以后,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影响力与以往相比有较大的提高。
2.4 地域分布与国际化合作情况
由表6可见,SCI收录的高校英文期刊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地区,西南地区有1种,西北地区暂时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集中在北京、浙江、上海、湖北等经济、文化、教育较发达的省市。整个西部地区只有1种期刊被收录,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弱势,说明西部地区的期刊国际影响力仍较低,与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与这几个城市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有关,一方面与高校国际化的办刊理念有重要的关系。
表5 2010-2013年影响因子(IF)较高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表6 SCI收录高校期刊地域分布统计表
在国际合作方面,多数英文期刊积极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以“借船出海”来提高自身的显示度与国际影响力。通过浏览查阅这些被收录的期刊网站,获知26种期刊中,有17种与德国Springer出版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有5种与Elsevier集团合作,2种与Nature出版集团合作,1种与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合作,1种暂时还未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出版机构多采用开放式存取模式(Open Access),并且可以优先出版电子版,大大提高了出版的效率。通过对这些期刊进行调查,发现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的英文期刊多数都被SCI收录,甚至有的期刊创刊当年即被收录。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期刊在国际市场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与国外出版商合作来提高知名度已然成为一种最优选择,也是最为便捷有效的一种渠道。这应该说是高校英文期刊在成长初期共同摸索出来的一条便利途径。
2.5 专业化形式分析
对收录的期刊进行统计分类,发现几乎全部为专业性期刊,以医学、工程技术、交叉学科所占比例较高。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在向专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传统学报逐步的蜕变轨迹,表现出不同的专业化形式(见表7):一是以专业特色院校命名的学报,如《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这类院校的刊名本身就显现出自身的专业化特色;二是以某一优势学科作为其附加版本,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这种命名方
表7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专业化表现形式
式以学校学报为依托,又突显出其专业优势,是专业化办刊的一种过渡形式;三是以专辑形式出版的学报,较典型的是浙江大学出版的A、B、C三辑,分别以《浙江大学学报 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An International Applied Physics&Engineering Journal)、《浙江大学学报B辑: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An International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Journal))、《浙江大学学报C辑:计算机与电子》(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C: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编辑出版,形成多种优势学科期刊集群的办刊模式;四是专业期刊更换刊名,如《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于2009年将刊名更为《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更名为《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直接以本校的优势学科命名是专业化办刊最为显著的一种转型方式。由此可见,专业化也是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期刊工作者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结合自身期刊工作与实践,一步步探索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从这几种表现形式可以看出,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在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出版体制下进行了一次综合性期刊→准专业期刊→专业期刊的渐进式发展模式探索。
3 结论与思考
3.1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有高校英文科技期刊73种,被SCI收录的有26种,办刊数量、质量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近年来国际化的浪潮兴起,更是推进了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后,被SCI收录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较之以前有了大跨步的进展。通过对其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发现SCI收录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呈现出以下特征。
其一,SCI收录期刊数量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但在总体上比例仍较低,仅占17.3%,与高校庞大的作者群体不相匹配。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被引频次以及影响因子逐年有所增长,但整体上表现出被引频次<500,影响因子位于0.1-1之间的偏低格局。因此,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在数量与质量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其二,地域分布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整个西部地区高校英文期刊有6种,四川、陕西各3种,被SCI收录的仅有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创办的《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1种,素有“中国五大高等教育基地之一”之称的陕西省,科技期刊总量较多,位于全国前5位,而英文期刊只有3种且未实现SCI收录零的突破。可见英文期刊在区域分布上的贫富差距较为显著,亟需改善。
其三,国际化合作方面,被收录的高校英文期刊几乎都与国际学术出版集团合作,而且也成为编辑出版的一种主趋势,这表明在没有步入中国科技期刊强国以前,与国外学术专家、出版机构进行合作,“借船出海”是提升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的一条便捷路径。
最后,专业化方面,从SCI收录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结果来看,几乎所有被收录的期刊均为专业期刊,这表明专业化是中国高校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的一种必然趋势。一些高校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将期刊由综合性学报改为专业性期刊,一些是以分专辑形式出版的准专业性期刊,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所做的这些改变均是为适应国际期刊专业化的要求而努力的。
3.2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发展路径思考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必须寻找路径,改变“少、弱、散”的现状,才能在国际学术领域实现中国的话语权。而这种改变必须是各个部门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得以实现。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以思考。
(1)鼓励创办高校英文期刊
对于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少的现状,国家必须要大力支持鼓励高校创办英文科技期刊,一是要在刊号上给予宽松政策,简化办刊审批程序[1],提供便捷通道。二是要鼓励高校创办精品英文科技期刊。目前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缺乏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积极性。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尤其是被SCI收录的期刊少之又少,这与高校作为一个庞大的学术群体与教育机构不相匹配。这很大程度上是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现有体制下多数期刊工作者认为按照现有的办刊规律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算完成任务了,主观上缺乏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意识,因此国家或高校领导层就必须建立相应制度以激励高校期刊工作者依据本校学科优势创办英文期刊,并给予政策或物质上的奖励以刺激办刊的积极性,从主观客观两方面给予保障,根本上解决英文科技期刊量的不足问题。
(2)提升稿件质量
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六部门合力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跨越发展的平台和机遇。评审结果中高校科技期刊数量最多,达26种,占总数的34%,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形成三分天下之势。这一计划是对中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计划,同时以期刊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高校科技期刊作为主力之一,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偏低的现状,而解决此问题最关键的是要确保优秀的稿源,一方面要吸纳国内优秀稿件,另一方面要吸引国外高水平文章。针对国内优秀成果外流的情况要通过评价机制的调整予以改变,合理借鉴SCI评价指标,但不能盲目崇拜、完全以SCI来衡量学术水平,而应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尤其要以职称评定、学位条件等制度作为保障,集结高校专家学者、博硕士研究生等构成的学术群体的力量,鼓励引导刺激他们将优秀的稿件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对其学术水准予以认可,这是获取优质稿源以及提升期刊质量的根本措施,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从而才能吸引国外高质量的文章,形成互为推进的良性循环发展。
(3)缩小区域差距
对于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存在的区域差异,必须给予西部地区以政策倾斜。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丝绸之路的良好机遇中,西部地区高校应该拓宽眼界,汲取优秀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经验,结合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英文期刊。此外,可以从政策上实施东部与西部相对应的帮扶政策,大力扶持西部地区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创办,尤其是作为教育大省的陕西,高校云集,更应该积极走出去,主动担当起西部地区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创办的重任,扭转西部地区科技期刊贫弱的落后现状。
(4)建设国际化合作道路
目前,中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尚未有成熟的体系,仍处于借鉴与学习的取经阶段。因此,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集团合作成为期刊国际化的一种共同路径。多数被SCI收录的高校英文期刊实现了与施普林格(Springer)、爱思唯尔(Elsevier)、自然出版集团(NPG)等知名学术出版机构的合作,借助这些出版集团的国际影响力和覆盖面提高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知名度,通过出版集团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让更多的作者读者了解、接受中国高校科技期刊,扩大其阅读范围。在国内学术期刊出版产业链尚不完善的阶段,应凭借出版集团的资源优势。“借船出海”,实现二者的双赢。大科学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战略还体现在编委、审稿、编辑出版等各个具体环节。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目前最迫切的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己的学术出版集团。
(5)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前景
专业期刊是高校科技期刊走向国际的一个关键要素。被SCI收录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多数实现了向专业期刊的转型,而除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初具刊群雏形外,多数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仍是单枪匹马,仍旧难以形成较大的影响力。鉴于此,如果高校之间能够依托某一优势学科进行合作办刊,共同创办一种或数种专业刊物,逐步实现统一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势必将形成学术期刊的整体合力,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且有较强学术竞争力的期刊群,实现覆盖多学科、多种传播形式的刊群布局,逐渐争取在国内外的学术话语权,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建独特的品牌标识与国际显示度,提高国际化精品意识,从而在国际学术领域赢得应有的尊重。
[1]颜帅.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的“三步走”[J].科技与出版,2014(1):22-25.
[2]颜帅.谈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评价与管理,2013,11(2):5.
[3]接雅俐.关于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困境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9-22.
[4]尚晶.中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孝感学院学报,2012,32(2):119-123.
[5]孙宪民,吴卫红.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探析[J].中国出版,2011(21):53-55.
[6]张嵘,李晶,朱丽萍.高校创办英文版科技期刊的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94-296.
[7]刘烜贞,包祖军.从近五年JCR中国科技期刊的统计看我国期刊的国际化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3):146-149.
[8]毛莉,陈惠兰.SCI收录中国期刊的统计分析与研究[J].现代情报,2009,29(12):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