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

2015-03-24侯利民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杭州市全市杭州

■侯利民/文

推进“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

■侯利民/文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新兴的朝阳产业,互联网更是世界上人类最伟大的基础性科技发明之一。文化创意产业遇到互联网,定会产生激烈碰撞、对接、融合和发展,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千载良机。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点

(一)政府主导性强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一是产业地位明确。2005年,杭州市提出大力发展“大文化产业”的决策部署;2007年明确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2008年,提出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1”即为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确定为杭州重要的城市功能定位之一。由此可见,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一直处于战略发展前沿阵地。

二是产业发展机制完善。自2008年开始,杭州专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与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达4.11亿元。2008年市级及各区、县(市)设立正局级全额事业单位“文化创意办”,发挥规划制定、政策完善、人才培养、产业协调等方面作用。并先后出台《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关于统筹财税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推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文化产业活力旺盛

近年来,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惊人,已成为杭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一是产业实力节节攀升。自2010年至2014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6.5个百分点(见图1)。2014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607.27亿元,增长15.9%,高于全市GDP增速7.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17.47%。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7.32亿元,增长34.5%。

今年4月,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共同发布的《2015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杭州文化创意实力居大陆城市第三(见表1)。

图1.州市2010-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二是民营文化企业功不可没。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321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42.07亿元,据初步估计,90%以上皆为民营文化企业。此外,宋城旅游、华策影视、思美传媒、顺网科技、天鸽互动等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先后上市,另有瑞德设计、先临三维等一批民营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充分彰显民营文化企业的实力。在第七届“文化企业30强”中,宋城演艺、华策影视两家民营文化企业再次入选,思美传媒也入选提名名单。

(三)优势行业明显

经过多年的培育,杭州涌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门类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行业。一是信息服务、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现代传媒等重点行业态势喜人。统计数据显示,信息服务、设计服务、教育培训产业增加值比重位列前三,合计比重占整个产业增加值的67.3%。信息服务、现代传媒、文化会展发展形势喜人,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5.8%、11.1%、11.2%,均超过全市GDP增速。(见表2)。

表1.陆城市“文化创意实力”前5强表

表2.014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分行业统计表

二是动漫游戏、影视、艺术品、文化旅游演绎等特色产业亮点纷呈。2013年,全市共有7部原创动画片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部推荐,推荐数量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中国国际动漫节也被誉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人气最旺、影响最广的动漫盛会。有数据显示,杭产电视剧总产量在全国位列三甲;2012年和2014年,共有《东方》、《焦裕禄》、《国家命运》等8部文艺精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连续两届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一。西泠印社为主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泠拍卖也已成为国内艺术品拍卖行业的领军品牌。“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西湖之夜”等一批知名文化旅游演绎节目成为了杭州城市的金名片。

二、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互联网+”的侵入,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亟待解决。

(一)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虽然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不断优化,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仍不容乐观。从经营数据来看,2014年杭州文化创意企业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单位数占全市文化创意企业单位总数25.8%,但资产总量只占全市文化创意企业的0.4%,收入总量只占全市文化创意企业的1.9%,总人数只占全市文化创意企业的5.2%,且比重较2013年还有所下降。

(二)县市潜力有待挖掘

随着杭州“文化创意西进”战略的不断实施,县市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从主要经营指标上看,2013年,五县(市)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43.77亿元、146.59亿元和8.09亿元,分别增长16.7%、0.9%和 25.3%,分别低于全市总体增速8.1、21.2和31.9个百分点。西部县(市)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产业人才缺乏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人脑+电脑”特征,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就目前来看,杭州市实施了各项相关人才政策,培养了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截止2014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从业人员为33.68万人。但与伦敦、北京、上海等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城市相比,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例较低,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及高端创意人才及复合型经营人才缺乏等问题。

(四)大项目储备不够

大项目、大平台是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与兄弟城市相比,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部分,杭州具有“大手笔、大投入、带动力强”的文化大项目不多。比如,像上海投资达数百亿元的迪士尼、东方梦工厂等重大项目,杭州相对缺乏。

三、“互联网+”时代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互联网正全面而深入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互联网+”发展计划,给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一是“互联网+文化创意”融合将消除产业壁垒,打通文化创意领域产业链。“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将颠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进军文化产业为例,它们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展开了电影、音乐、动漫等多领域、跨平台的商业拓展,贯通资金、内容制作、演艺明星、宣传推广、发行销售、衍生产品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大幅度连接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有利于消除产业壁垒。依托互联网信息高度开放、透明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整合需要的资源和数据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二是“互联网+”的便利性将刺激民众文化消费需求。互联网平台颠覆了传统资讯生产的组织形式、传播途径、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资讯传播传递成本变得非常低廉,给电影、书籍、文化演出、文化活动等文化消费方式带来渠道上的便利和价格上的优势,将有效刺激民众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电影市场爆发式增长,达到近300亿元的票房,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三是“互联网+”有利于创新文化金融合作模式。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创新了文化金融合作模式,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或个人融资开拓新的资金渠道。今年年初,中国首部以众筹方式融资成功的动画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取得了不菲的票房。

(二)挑战

一是新的生态系统将挑战文化创意企业的适应性。“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将垂直打通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产生新的用户消费习惯,不断产生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在这个产业重组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企业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感知新的文化现象,不能研究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变化,那么就会被淘汰,文化创意企业需要在新的互联网改造的新兴产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出发。

二是“互联网+”的侵入将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常态下的新技术将会带来新的问题,“互联网+”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新生态,也给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版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规范的网络知识产权制度。

四、推进杭州市“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已经锐不可挡,杭州要抢占发展先机,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利好,大力推动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战略

为推进“互联网+文化创意”有序发展,杭州市应尽快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全市“互联网+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战略,出台推动指导“互联网+文化创意”有序发展的行动计划,避免由于“互联网+”热潮引起的混乱发展局面。该行动计划旨在促进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融合创新,具体落实在技术、标准、监管、政策等多个方面,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对接,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内容为王,培育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内容为王”一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特点,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它的核心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世界上成功的文化案例也证明,只有坚持内容为王,专注于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产品才能够成功。以电视剧为例,我们所熟悉的韩剧《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等,从拍摄的场景,投入的经费等方面看都算不上什么豪华包装的大制作。但是,它们成功抢占中国市场成为独占中国妇女电视娱乐的霸主,甚至飘洋过海影响欧美。原因就是因为有内容,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深厚基石,在“互联网+”时代,深挖资源底蕴,将中华文明融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内容为王,更要关注文化创意的提升,坚持内容的独创性。以动漫为例,2013年全国上映动画电影33部,共计票房6.28亿元人民币。而好莱坞制作的以电影《功夫熊猫》系列票房累计超过了12亿美元,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形成强烈对比。好的作品一定是经过精细打磨、千锤百炼的,就《功夫熊猫》而言,导演马克·奥斯博恩酝酿并拍摄这部电影花了5年的时间,而他研究中国文化超过了30年。坚持内容为王,就是要保持这种对于内容研究的专注,无论是电视、电影,还是文学、艺术,从源头抓起,将文化内容作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践行以人为本,构建多层次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队伍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人的创造力,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时代,对产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发展模式,杭州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多措并举构建多层次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引进高端专业人才是各国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今年1月份,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人才新政27条”),该政策重点衡量人才的能力水平、业绩贡献,并对产业发展急需、对社会贡献较大、现行人才目录难以界定的“偏才”、“专才”进行了明确要求。杭州要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利好,积极引进“互联网+文化创意”融合发展需要高端创意团队、创意偏才、复合经营人才等。此外,依托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杭州市文化创意协会等社会组织继续加大本土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力度。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共同开展细分行业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文化创意园区、基地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家沙龙、专题讲座等活动。联合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鼓励其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或者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培养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四)抓好版权保护,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规划研究处)

猜你喜欢

杭州市全市杭州
杭州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