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生产力布局重构方向及对策——以湖州市为例

2015-03-24王时东徐梦月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生产力布局区域

■陈 晓 王时东 徐梦月/文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生产力布局重构方向及对策
——以湖州市为例

■陈 晓 王时东 徐梦月/文

生产力布局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生产各要素的地域分布和组合,在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在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的生产力格局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也面临的新的问题,如何适应新常态,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是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区域生产力布局重构的动因和趋势

(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加深改变生产力分工格局

随着长三角区域的交通网络更加密集、知识融合更加深入、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区域一体化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中,涉及到湖州的有宁湖杭沿线发展带、沿湖发展带以及沿运河发展带,对湖州定位为高技术产业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城市,是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近年来,湖州加快整合区域资源要素,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力求深化与长三角内其他省市的合作互动。为了积极承接上海、杭州等城市的重大产业项目,先后建立了临沪工业区、临杭工业区、省际边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同时,为衔接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知识溢出,不断强化人才集聚和创新平台打造,这对全市生产力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城市化水平高速发展推动生产力空间调整

当前,长三角区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目前包括湖州在内的各个城市的城市化建设浪潮均超越了以往各个时期,而湖州正处于打造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关键阶段,伴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专业园(集聚区)的相继崛起,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也推动了房地产、休闲娱乐、现代信息服务等产业繁荣,不仅仅是核心城市集聚,县级和乡镇经济的生产集聚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就必然会促使生产力空间布局因为人口集聚、地域扩张及功能区建设而重新调整。

图1.004-2012年市本级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变化图

图2 区域生产力格局重构的动因和趋势示意图

(三)要素制约严峻推动城市空间经济效益提升

伴随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更加严峻。在沪宁、沪杭城市发展轴沿线经济相对密集区域,劳动力成本、房价、原材料价格等普遍上涨,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供给日益趋紧,加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更加严格,迫使各城市加快产业升级、调整结构和方式转变,进而迫使部分产业向外转移。特别是中心城市为了腾出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将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外围地区转移,进而对长江三角洲的生产力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变革。湖州位于长三角边缘区域,既面临着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又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退出高耗型、污染性产业。在双重作用下,湖州市生产力格局也必将发生变化。

二、城市生产力布局优化的基本原则

点轴发展原则。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扭转中心城市极化不足的颓势,优先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然后沿一定轴线在空间上延伸,从点到线到面逐步积累,渐进开发,形成核心突出、支撑力强、辐射面广的区域发展格局。

集聚集群原则。改变目前分散布局的弊端,充分认识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引导有关联性质的项目向规划的区域聚集,促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形成产业专业化区域。同时依托集群产业基础,围绕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不同区域的区位比较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要素禀赋优势,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布局,实现不同区域错位竞争、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结构优化原则。以经济结构优化为导向,通过生产力的优化布局来提升主导优势产业的集聚度,延伸主导产业的产业链,进而提升特色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新兴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内部和产业间结构。

生态集约原则。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依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合理布局城市和产业发展。重视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集约利用,着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可持续发展。

图3.市生产力布局方案

三、湖州市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增长极核不够明显

一个区域能够协调发展,首先要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有力的增长极。在市域范围内,市区理应发挥它的核心带头作用,但市区生产力规模相对偏小,近年来在全市中的经济地位不升反降。2012年市本级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为44.99%,比2004年下降了1.57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功能尚不完善,服务业层次提升较慢,基础设施运转效率不高,城市综合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同时,德清和安吉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长兴发展自成体系,南浔又孤掌难鸣,向心力很难形成,在都市区经济主导趋势下,空间格局亟待优化调整。

(二)空间功能布局割裂分散

目前,湖州在产业空间上仍存在集聚主体不明确问题,园区、乡镇各自为战现象突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工业园区和小规模工业功能区。即便是特色专业园,也存在空间分割现象,设施、人才、平台等要素难以共享,规模效应难以发挥,集聚辐射力不强,显然难以容下大型龙头企业。

(三)空间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目前湖州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物质要素投入来带动增长,创新驱动尤为乏力,单位土地资本产出率相对不高。工业投资效益逐年降低,2007年每万元工业投资产生0.35万元的工业增加值,2011年下降到0.22万元。产业集聚水平有待提升,入区企业以传统制造加工为主,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较少,产业链难以形成。目前尚无销售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和在本市完成制造业销售超百亿的企业。

(四)区域内部分工仍待明晰

首先,资源使用在空间上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特别是在省管县体制下,县级城市发展欲望尤为强烈,使得全市层面的统筹力度受到极大削弱,重复建设和产业雷同仍然存在。其次,受体制机制限制,空间载体功能未形成有效合力,凝聚力不够。最后,一些乡镇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产业链方向,更没有融入全市产业分工格局中去考虑,对项目唯大是从,使得空间载体中产业布局略显凌乱。

四、湖州市生产力布局优化的举措建议

(一)打通全局脉络,推进生产力布局一体化

在新形势下,优化生产力布局,不能一味推翻重建,而是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建议构建“一核两带四轴线”的生产力空间发展战略。其中,明确了增长核心,即城市主城区。同时,也紧密结合了低于特征,提炼出了两带:南太湖经济带(即临湖特征,全市发展主经济带)和临杭经济带(是促进全市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区,也是区域发展副经济带);同时还紧密结合点轴理论,依托主要交通干线,明确了四条轴线:西部发展轴、西南发展轴、中部发展轴、东部发展轴。

(二)主抓核心主体,增强中心城区极化效果

一是紧抓机遇,集聚高端要素。紧抓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大融入上海的对外开放步伐,承接上海的溢出,吸引高端要素,加大政策、资源、要素向市本级倾斜的力度,发挥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充分塑造湖州中心城区在全市的中心地位。二是把握核心载体,推进工业发展。以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特色产业园为经济发展主体,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核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力。三是塑造城市品牌,提升现代服务产业。以彰显城市品位、营造城市特色为重点,推进一批平台性、功能性、载体性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市本级商务、金融、物流、科技研发、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展现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魅力,提升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

(三)突出区域特色,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从工业发展看,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空间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工业园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以省市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为重点,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加快“两化”融合、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公共平台等举措,加快推动长兴蓄电池、德清生物医药、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吴兴金属材料、南浔节能电梯、安吉竹业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从服务业发展看,重点加强休闲旅游集聚区、现代物流集聚区、文化创意集聚区、科研设计集聚区、新型专业市场、中央商贸集聚区等六个类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度。推进服务业集聚区的生态化建设与改造,不断增强服务业集聚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生态文化理念创新,生态产品设计,推广基础设施生态化改造,培育一批低碳、环保、生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四)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区际差异协作发展

首先要树立大湖州思想。把湖州放在整个长三角经济圈乃至全国的范围内来考虑,立足于发挥各地的优势,扬长避短,找准和选好产业发展重点,切忌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就内部而言,不同区域板块按要素禀赋特征和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特别是西部山区、东部水网区、北部城市带应明确工业和农业分工,避免地区间结构趋同。对不同重点平台明确产业准入类型,避免重复招商、重复建设。特别是在沿太湖产业带,既要充分发挥太湖的生态、自然优势,发展以太湖为主题的一体化旅游,又要避免旅游产品的雷同。对于南部临杭经济带,各乡镇和开发区在加强与杭州产业合作中,应注重于本地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力、要素禀赋等特征,避免无谓竞争。

(五)突出生态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保护生态空间格局。因地制宜地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以及功能区。在环太湖区重点保护太湖生态环境和环湖湿地系统,建设环湖生态防护林带,限制加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布局。西部丘陵山区,做好区内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作,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地,限制污染企业进入。东部水网平原,重点保护区内水系资源,防止水体污染,遏制生态环境破坏。二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切实推进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循环生产、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组织实施“92123”工程,推进建材、纺织、电力、化工、食品、造纸、皮革、机电、竹木加工等重点行业循环生产。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水旱轮作等高效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三是注重生态修复。加大矿山开采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逐年削减矿山开采规模和总量,实施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推进山体保护复绿。推进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推进坡耕地退耕还林。

(六)创新政策机制,提升区域综合发展活力

(作者单位:湖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猜你喜欢

生产力布局区域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VR布局
分区域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Face++:布局刷脸生态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