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车服务 网络宠儿的红与黑

2015-03-23夕月

绿色中国·B 2015年1期
关键词:专车滴滴出租车

夕月

出租车服务的是普通乘客,“专车”普遍是中高档商务车,面向的群体也是有较高出行需求的人士,收费也比出租车贵。两者应当采取不同的定位,吸引不同的目标客户,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在各行各业都在细分市场的当下,“专车”和出租车完全能够实现错位竞争,共同发展。

2015年的第一周,沈阳、青岛、南京,三座城市分别发生不同程度的针对以“滴滴专车”为主要代表的出租车罢运事件。目前北京、上海、济南、青岛、淄博、沈阳、南京、重庆、天津、杭州等十个城市已经叫停了滴滴打车、易到用车、快的打车等公司的专车服务,并把专车定位成“黑车”。

为此,人民网、腾讯网、搜狐网、新京报四家影响力媒体在全网开展专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对专车的支持率分别为87.9%、66%、73%和75%,其中腾讯网的调查显示,有56%的网友是滴滴专车的忠实用户。一边是舆论对管理部门叫停的做法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一边又是出租车全城围剿“网络专车”的罢运,业界人士表示,打车难迟迟得不到解决,出租车司机挣不到钱,当务之急是破除出租车行业垄断,盘活存量资源,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打车服务。“互联网专车”能否健康发展并撬动整个出租汽车行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的改革,将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贴心网络专车横空出世

“滴滴专车”是“滴滴打车”2014年8月19日宣布推出的为高端商务出行人群提供优质服务的产品,也是针对传统出租车行业推出滴滴打车软件之后上线的第二款产品。“滴滴打车”软件面向出租打车用户群体,而“滴滴专车”则面向中高端商务专车群体,这意味着对用车行业的覆盖将更加全面,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出行。

在“滴滴专车”信息平台上,车辆和司机均来自合法有资质的汽车租赁公司和司机劳务公司,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审核培训。每辆专车都是价位在20万元以上的中高档汽车,司机师傅统一着装,全程标准化商务礼仪服务,上下车主动开关车门、提行李,车内还备有免费充电器、饮品、干湿纸巾、雨伞、儿童老人专属靠垫等出行必备用品。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滴滴专车”正成为解决城市运力的最有效出行选择。“滴滴专车”自2014年8月上线以来,已经覆盖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大型城市,城市数量还在进一步扩张中,用户可以预约专车,可以呼叫专车,享受更优质的出行服务。

面对在一线城市经常遇到的种种用车打车困难,滴滴公司副总裁朱平豆指出,“滴滴已经成为移动本地生活服务入口,滴滴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创新交通出行服务模式,整合市场资源,搭建起商务专车的信息服务平台,满足和提升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服务,关心‘赶跑族群体生活现状同样也是滴滴的责任所在”。

“实时”和“预约”的个性化无疑是“滴滴专车”的最大亮点,专车有经济、舒适、商务、豪华等车型可选,在选择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另外,贴心温暖的服务也笼络了大批城市中高端的用户群。“你把手机落在专车上,肯定能给你送回来,你用滴滴打出租车,也可能给你送回来。但是你直接打出租车,能给你送回来吗?”“专车肯定不会出现拒载绕路以及捡东西不还的司机。”“专车挺好的,一直打,服务好,车好,没有异味。”很多网友在“滴滴专车”的官方微博上这样留言。专车优质的服务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倾情力挺。

“滴滴专车希望能为缓解都市人的出行难题出一份力,让乘客享受到更优质的出行体验,用一种创新、多元、移动、智能的商务专车方式,让大家每一天都能够坐好一点。”滴滴专车负责人表示。

交通运输部也对专车的服务给予积极评价:“‘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公开表示,当前各类“专车”软件将租赁汽车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并根据乘客意愿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驾驶员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

自此,服务暖心、预约时间灵活以及车型选择众多的网络专车横空出世,以一种几乎垄断的姿态迅速占领了出租车市场,并获好评无数。

出租车和网络专车的战争

在刚过去的2014年里,全国各地已经发生多起出租车联合停运罢运事件。这一连锁性事件直到新年伊始也没有停止。

2015年1月4日,沈阳数十台出租车在浑南新区奥体中心附近停靠聚集。同一天上午,浙江东阳市上百辆出租车聚集在市政府广场门口,整齐停放“休眠”。2015年1月8日下午,高铁南京南站地区发生部分出租车罢运现象,一度造成乘客滞留。多位南京出租车驾驶员向媒体抱怨,每月高达7000元乃至9000元的份子钱让他们不堪重负,“每天一睁眼就欠公司200多块”,这迫使他们通过罢运来表达希望“减租子”的群体诉求。

而出租车集体罢运所反映的问题,大多与燃油费调整、调价方案和黑车、“专车”有关。出租车司机们表示,生存压力太大,“专车”、“黑车”又不断增多,影响正规出租车司机群体收入。

而与传统出租汽车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专车”这一崛起的网络宠儿市场的热火朝天。易观国际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打车软件累计用户规模已达1.54亿户,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分别占到54.4%与44.9%的市场占有率。两款应用服务软件,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这些从事高端服务的车辆由于车况较好,服务也十分有针对性和贴心,虽然价格贵,但仍有较大市场。网络专车的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正规出租车的部分市场空间。

2014年7月17日,交通部发布《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打车软件将何去何从,通知明确,“平台运转不得影响手机召车软件的正当功能及良性竞争”。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安装了打车软件的互联网专车频频陷入“黑车风波”,频遭打压。

紧接着,北京在互联网专车的管理上出了更为严厉的一刀。目前,北京执法人员查到的所有使用滴滴打车、易到用车以及快的打车软件来提供专车服务,全部属于“黑车”运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明确,私家车加盟租赁的经营模式被明确叫停。《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用于租赁的车辆应为汽车租赁经营者所有。因此,将私家车辆或其他非租赁企业车辆用于汽车租赁经营的,比如从事专车服务的私车被定性为违规行为。endprint

以北京为例,本市有出租车6.6万辆,日叫车人次却突破了200万。即使所有车上路运营,以每辆车每单拉1人、运营30分钟计算,要满足这些需求,需要每辆出租车每天连续运转15个小时。而且实际上,大部分用车需求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因此,不少业内人士称,网络专车的出现其实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互联网租车公司有望破冰

网络专车的诞生,折射出了租车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现状。“专车”服务给不少终端用户带来了崭新的体验。同时,曾经垄断了整个租车市场的出租车“的哥”们要怎样减负已成为当务之急。

专家指出,移动互联网开启的城市交通变革新时代已经来临。“专车”一来,更是凸显了出租车运营体制的固有弊端。既有的出租车特许经营制度已经落后于新的社会变化和市场竞争需求,应当积极稳妥加以改革。

新年伊始,关于“专车”与出租车的争议一直是众人讨论的热点。国内多个大城市的交通部门将“专车”服务定义为“黑车”。交通运输部近日则明确表示,“专车”服务是创新,应该鼓励,但禁止私家车参与。尽管交通运输部有如此表态,但由“专车”引起的这场风波,远未到平息的时候。许多出租车司机认为,“专车”抢走了自己的生意。

对于汽车租赁,国内一些大城市普遍规定,用于租赁的车辆应当为汽车租赁经营者所有,车辆行驶证件注明的车主名称应当是持证的汽车租赁经营者。也就是说,租赁公司将自有车辆投入“专车”运营,并不违规。同时根据《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司机必须取得从事客运服务的资格证。如果“专车”登记在汽车租赁公司名下,司机也是持证运营,那么,“专车”并没有突破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

至于各类约租“专车”的软件,其实起到的是信息整合作用,把有需求的用车者和汽车租赁公司联系起来。只要“专车”软件招来的是符合资质的运营车辆及司机,软件本身亦无错。

近年来,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蓬勃兴起,深度整合与改变了出租车的市场格局。消费者都是挑剔的,同样是出行,我们当然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出行方式。单凭微信朋友圈抢红包的盛况,就能判断出专车服务目前的受欢迎程度。

随着关于网络专车的讨论不断升级,交通运输部日前明确表态,支持合法合规的租赁车辆作为专车服务,禁止私家车接入专车平台,这意味着专车必须是“租赁车辆”。近日,易到用车对外宣称将“斥资80亿元”成立租车公司,应对专车的身份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专车”进入市场顺应了社会需求,出租车司机要及时适应这一市场新格局。出租车服务的是普通乘客,“专车”普遍是中高档商务车,面向的群体也是有较高出行需求的人士,收费也比出租车贵。两者应当采取不同的定位,吸引不同的目标客户,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在各行各业都在细分市场的当下,“专车”和出租车完全能够实现错位竞争,共同发展。

2015年1月7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对待专车服务等新兴运输服务业态,有关部门一定要认清市场规律,决策要慎之又慎,不能让手中权力沦为庇护垄断的“保护伞”。这种符合共享经济发展趋势的专车模式,却成了有些部门的“眼中钉”“肉中刺”。究其根源,是因为专车服务撼动了出租车的封闭垄断地位,动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这种利益模式早已板结,针扎不进,水泼不入,成为百姓出行改革路上的“坚冰”。出租车行业与百姓出行息息相关,改革之声已经高喊了十多年,权力部门只听得见利益“叮当作响”,听不到群众“呼声焦急”。如今,公车改革都在快马加鞭,出租车改革仍然纹丝不动。

从长远来看,出租车特许经营机制的全面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目前国内的出租车行业采取特许经营制,出租车公司出资获得运营权,司机再向出租车公司缴纳“份子钱”。当前国内诸多城市都存在“打车难”现象,政府部门往往处于两难境地:不增加出租车数量,民众不满意;多投放出租车,司机的利润少了,但“份子钱”不变,生存压力更大。

“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口号喊了许久。如何对待网络专车和传统出租平衡发展的现象,或许就是交通服务领域改革的转折点。

在创新与合法的平衡之间,诸多互联网租车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愿拭目以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车滴滴出租车
“滴滴”上的叮咛
乘坐出租车
滴滴断臂求生?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凭什么
在温哥华坐“老年人专车”
开往春天的深夜出租车
李书福炮轰出租车
杨传堂:专车模式值得借鉴
在给专车服务正名之前最好找到Uber和出租车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