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寺堡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2015-03-23杨宗选

科技资讯 2014年33期
关键词:规划

杨宗选

摘 要: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气候、蓄水防洪、绿化防灾、美化环境、承载游憩等功能。以红寺堡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调查、分析红寺堡区城区现状园林绿地布局的基础上,提出红寺堡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目标、规划结构,提出建设节约型、生态型园林绿地,突出当地文化特色绿地系统规划思路,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来推动红寺堡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关键词:绿地系统 规划 红寺堡区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038-02

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气候、蓄水防洪、绿化防灾、美化环境、承载游憩等功能,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既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又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进步和文明的象征。对推动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 红寺堡区概括

1.1 基本情况

红寺堡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地理位置为东径105°43′45″~106°14′50″,北纬37°28′08″~37°37′23″。海拔1240 m~1450 m,平均海拔1345 m,东西宽约50 km,南北长约20 km,总面积约2767.3 km2。红寺堡区地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降雨集中,蒸发强烈,风大沙多,灾害频繁,冬季寒冷,温差大,日照充足,无霜期短是其基本特性。多年平均气温8.4 ℃,最冷月平均气温-8.5 ℃,最热月平均气温22.7 ℃,极端最高气温37.9 ℃,极端最低气温-37.9 ℃,多年降雨量277 mm,多年蒸发量2325 mm,年平均大风31 d,年平均无霜期东部(韦州)为188 d,西部(中宁)为166 d。气温的特点是冬季漫长,春季升温快,夏、秋季时间短,秋季降温快,昼夜温差大,平均日较差为10.2 ℃。红寺堡设2镇2乡(2镇为红寺堡镇、太阳山镇,2乡为大河乡、南川乡),共计2个居民委员会,41个行政村。

红寺堡区城区用地位于自治区三级城镇轴带发展区的中部,与国家级交通干线(盐兴高速、中太铁路均从红寺堡区城区北侧通过)相邻,境内公路四通八达,纵横干线7条。盐兴公路贯通红寺堡区东西,接302国道和109国道,是连接银川、吴忠、中卫、固原、兰州、西安等城市最便捷的通道,滚新、恩洪、吴同公路和中盐、石中、太中银经过红寺堡区,滚红高速连接中盐、石中两条高速公路,北距宁夏首府银川市127 km,南距固原市220 km,区位发展优势显著,经济发展活力突出。

城市发展目标:宁夏中部干旱带上新兴的移民文化城市,是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导,商贸服务业为辅的生态园林新城。

1.2 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红寺堡区城区现状绿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移民新区的发展,加之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红寺堡区绿地建设逐步改善,但没有大型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不健全,附属绿地有待加强。总体上,红寺堡区绿地分布不均衡、类型单一,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布局,绿化质量还未达到有效改善,植物栽植成活率低,没有整体的景观规划,与建设生态宜居的宁夏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发展目标还有差距。

(2)对红寺堡区绿地建设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红寺堡区现状较具体系的公园绿地只有三个街头游园(居安园、金水园、文化园)以及金水广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沁弘园,没有大型综合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园绿地。

(3)生产绿地基本满足城区发展,现有苗圃地4处,分布在建成区外围的三处(城北苗圃、朝阳苗圃、万亩苗圃),建成区内一处(马国华苗圃)。但规模均相对较小,苗木种类以乔木为主,品种比较单一。

(4)现状防护绿地体系不健全,已成规模的是位于盐兴大道南侧的宽为100 m的防护绿地以及二十一支渠两边的防护绿地。防护绿地建设发展缓慢、现状指标低,道路绿化不达标,缺乏城市外围及沟渠水系的防护林带。

(5)附属绿地达标率低。居住区绿地发展不均衡,旧居住区绿化指标较好,新建小区绿化跟不上建设速度,缺乏绿量;单位庭院附属绿地整体达标水平低,与《国家园林县城标准》要求达标单位70%以上的标准差距很大。

2 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红寺堡区特定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及作为宁夏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当地有利地理区位条件,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改善红寺堡城区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切入点,以城市绿地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为目标,提升红寺堡城区整体形象。

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设计理念,从生态学、环境学、植物学角度出发,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植物造景为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城区景观要素,创造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现大都市发展的思想,规划形成具有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居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3 规划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人境相融的原则。以环境为基础,以景观为导向,以红寺堡区作为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为背景,强调人与自然相融合。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做好景观绿地绿化美化,尽可能动态整合所有要素。综合红寺堡区的自然条件、城区与区域生态绿地统筹考虑,以原有绿地为基础,结合地形环境,依据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进行合理调整,构筑区域绿色生态廊道、景观斑块,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网络,将园林、景观与环境融为一体,编制内外协调、全面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

(2)坚持生态优先、适地适树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将规划范围内各类绿地补充、调整、完善,并将各类绿地系统组织起来形成城市内生态保护网络,并使之与城区外围的绿色背景共融形成内应外合的生态网络系统。在树种选择上,要适地适树,尽可能采用乡土树种,布局上要针叶树和阔叶树相结合、乔木和灌木及地被植物相结合,体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在景观效果上,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色彩搭配和红寺堡区格调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应充分利用项目区内一些原有的植物资源,将其提升、加强、改造为景观绿地。endprint

(3)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城市绿地是一种以开放空间的形式存在的公共资源。项目建设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设施的选择与布置首先要考虑行人的安全,绿地规划应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以及休闲游憩的需要,要追求“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保障安全、便于管理、环境优美”的效果,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红寺堡城区现状特点和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统筹绿地景观空间,因地制宜进行绿地布局,科学、合理制定绿地指标及建设目标。城区绿地景观建设既在风格上保持一致,又能突出其重点和特色。根据其美观、大气、易管护的原则,重点建设各类公园绿地,加强居住区等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的建设,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

(5)坚持以植物造景与精品园林并重,体现独特风格的原则。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选择应用适应性强、绿量大、好看、好活、好管理的植物品种,形成春花、夏荫、秋叶、冬透的景观特点。同时采取园林景观与草地景观相结合,自然景观要素与服务设施、园林小品等人造景观相融合的形式,既要反映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文明进步,还要体现出城市的大气、开放、透明的风格。

(6)可操作性原则。重点和一般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近期、中远期相结合,总体规划、分期实施,保证绿化质量,跟上管理,做到经济、实用、可行,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使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

4 规划目标

4.1 总体目标

规划充分利用红寺堡区地处中部干旱带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围绕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布局,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开发利用湿地、湖泊资源,让城市贴近水系、河流融入城市,实施河流、森林、农田、城市四位一体的绿化建设战略,建设“蓝+绿”相间的网络骨架,结合各类城市休闲游憩、公园绿地,构筑类型丰富的、多层次的、城乡结合的绿地系统。

塑造以“红韵、寺都、生态、葡萄乡”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打造“水在林中、林在城中、城中有园、园中有水”的宜居生态园林城市、移民文化城市。2014年达到自治区级园林城市标准,2017年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4.2 近期目标

高标准建设和改造现有道路附属绿地,打造城区道路景观,构建城区绿色骨架;调整规划好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布局结构;维护城区现有绿地,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和广场绿地的改造,丰富城区景观效果,创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为打造“美丽红寺堡”打好基础。

4.3 中远期目标

按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及绿地系统分类布局结构进行绿地建设,提升绿地景观质量,做好后期养护管理,进一步加大绿地量。最终提高城市绿化指标,形成城市绿地系统完善、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城市景观构架,达到生态型园林城市的标准。

5 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规划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城市功能分区和沟河渠绿化建设情况,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采用均匀分布、网络联系的手法,将红寺堡区绿地最终规划形成“一轴、九园、多点”及“八路十街”景观带的绿地格局。同时将城郊生态绿地通过沟、河、渠来引入城市,连接城市公园、道路景观绿带等,构成城市生动丰富多样的城市绿地网络系统。

5.1 绿色廊道——“一轴”、“八路十街”

“一轴”指始于海子塘湿地公园,贯穿劳动街、黄河路、金水公园,止于南环路,成围合状的宽幅公园绿地。

“八路十街”景观带:“八路”即从西向东依次为大河路、南川路、黄河路、银川路、吴忠路、罗山路、沙泉路、太阳山路;“十街”即从北向南依次为民族街、弘德街、人民街、文化街、小康街、金水街、前进街、团结街、创业街、利民街。沿“八路十街”两侧建设带状景观绿地,贯穿城市的南北、东西两个方向,相互穿插,形成了连接城市中的多个城市公园,是红寺堡城区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网络,也是构成红寺堡城区“轴线+环带+点”绿地特征的重要骨架。

5.2 绿地斑块——“九园”、“多点”

“九园”:是指城市绿地中相对集中的若干个城市公园组合成的九个绿核。他们分别是:金水园、文化园、居安园、沁弘园、博园、金水公园、柳园、葡萄文化园、民族风情园。

“多点”:指城市中分布的多处广场绿地、街头游园绿地和城市公园,主要分布在“一轴、九园、八路十街”的沿线,这些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点”的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系统,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游憩、休闲场所。

6 结语

红寺堡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现状绿地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合理对各类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结构合理、可操作性强、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绿地系统规划,为红寺堡区建设宁夏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磐岩.风景园林师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 宁夏城乡规划设计院,红寺堡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5)[S],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划
退休家庭的财富规划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示首都规划蓝图 讲述北京城市故事
做好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规划人生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一图读懂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
总局遴选“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2171种
两只手都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