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校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思考

2015-03-23王祥科牛轶峰相晓嘉李杰

科技资讯 2014年33期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

王祥科++牛轶峰++相晓嘉++李杰

摘 要:为适应军事装备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以及学科基础理论发展对学术型人才的需要,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综合性军事院校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分类培养的思路。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应紧贴部队装备发展实际,面向部队现役装备着重培养研究生在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型硕士在控制学科基础理论的牵引下,加大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等)的培养和学科前沿的跟踪,着重加强研究生的数理基础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分类培养模式 研究生 应用型 学术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83-02

长期以来,综合性军事院校硕士研究生主要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较少根据部队装备发展实际需求进行差异化培养,没有体现出部队用人单位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培养环节的要求差异。培养模式的单一和培养人才的趋同,一方面导致部队科研院所学术型人才岗位的饱和,另一方面导致一线部队对高技术武器装备懂使用、懂维护的应用型人才的缺乏。对此,国防科大校长杨学军撰文“传统培养模式与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更加凸显,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是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机遇和挑战,应该怎样培养人才,采取什么措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院校人才培养重点也是难点”[1]。

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该文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综合性军事院校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分类培养的思路。在保证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所需人才储备的基础下,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以满足一线部队对高素质复合型实践人才的迫切需要。

1 军校硕士生分类培养的意义

研究生分类培养在教育发达的美、英国家非常普遍,有着成熟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2-4]。相对而言,国内高校自2007年才开始探索并实践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5]。

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分类培养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按照应用型和学术型进行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性军事院校中,应用型硕士主要是指为满足一线部队对各类高层次实践性性人才需求培养的从事实践应用与开发性研究的硕士生。应用型硕士的教育注重应用和实践,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一线部队对装备使用、维护和二次开发的高级专业应用人才的需要。学术型硕士主要针对有意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继续从事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而培养的硕士生。学术型硕士的教育注重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旨在为部队科研院所培养基础理论研究所需的学术型人才,满足军事技术对科技前沿的内在需求。学术型硕士作为博士生前期阶段具有科学理论研究和创新潜力的人才,要求通过对知识的质疑、验证和深入钻研去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分类培养有利于缓解一线部队对高技术装备懂使用、懂维护和懂开发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军事科研院所对优秀创新性理论人才的需要。但是如何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生源下实现合理的应用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是军队综合性院校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 军校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分类培养实施建议

针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曾经深刻指出:“迎接新的军师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就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从世界军事斗争来看,未来战争就是高技术支撑的局部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熟练驾驭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适应战争各种需求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而长期以来,该校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一直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在研究型人才上,主要面向院校和科研部门。但是,根据近几年该院研究生毕业的工作去向统计数据,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还是到基层部队岗位任职。他们在面临部队工作实际时,经常会遭遇所学的用不上、所用的非所学的困惑。如何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与武器装备技术保障特点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实际中,进而转化成战斗力和保障力,成为目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的制度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结合国外和地方大学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实践,和军队综合性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一线部队的装备使用、维护和二次开发的特色,作者认为军队综合性院校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分类培养的总体原则为:应用型硕士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术型硕士加强数理基础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控制学科为例,应用型硕士的培养紧贴部队装备发展需要,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牵引下,面向部队列装或即将装备的作战飞机、无人机、导弹、灵巧炸弹、坦克、火炮、地面机器人、航母、潜艇等主战装备的控制系统着重培养研究生在硬件、软件和控制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型硕士在控制学科群基础理论的牵引下,加大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教育,和控制理论、人工智能以及模式识别等领域的前沿理论跟踪,着重加强研究生的数理基础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故而,同一专业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要有所同、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培养对象采用差异化、人性化的措施,避免培养人才在学术和应用上的趋同性,保证学有所用、有所值,尽量减少毕业研究生进入下一阶段(部队或者科研院所)的磨合和阵痛期,使得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到达一线部队后能和装备无缝衔接,学术型人才能够和学术前沿紧密连接。为达到这一目的,探讨分类培养模式的设计,供教学管理人员参考。

2.1 应用型和学术型招生比例确定

招生之初,研究生培养主管单位在一线部队(应用型人才需求单位)和科研院所(学术型人才需求单位)进行充分的人才需求量调查,而后据此制定当年的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招生比例,进而确定招收的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人数。

2.2 应用型和学术型人员分类

硕士招生选拔的复试阶段明确告知考生分类培养的相关信息,并在征询考生意愿后对招收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应用型和学术型分类。其中,应用型硕士适当向具有一线部队工作经验的考生倾斜,学术型硕士适当向应届本科毕业生倾斜。endprint

2.3 应用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选取

导师的选取直接影响着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目前,中国导师制度存在遴选条件僵化、结构单一、水平参差不齐、责权利不清等问题,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6]。如果应用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在导师的选择上没有进行区分,容易在培养方式上换汤不换药,引起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模糊和混淆。故而,应该区别对待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的导师选择机制,更好地发挥导师在分类培养中的作用。

应用型硕士的导师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部队导师共同指导。校内导师依托学校强大的科研工程研发队伍,以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老师为主;校外导师可聘请一线部队具有丰富装备使用、保养、维护和开发经验的高级科研人员。校内导师对学生培养的质量负责,起主导作用;校外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把关,使其尽可能地接地气,贴近部队的需求。

学术型硕士的导师选择可恢复导师组制度,并在导师组中尽可能吸收青年教师,特别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青年教师,以便于既发挥核心教授丰富的经验,又发挥青年教师在学术上的拼闯劲头。

2.4 课程设置和课程培养

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需要分类设置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和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采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培养方法。以作者所在的控制科学和工程学科为例做简单探讨。

应用型硕士重视实践性教学,采用“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提倡把现役装备的控制系统实例搬进教室,把开发工具引进课堂。课程设置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分为“硬件开发”、“软件编程”和“装备控制系统设计”三个课程系列。例如,“硬件开发”系列课程在开设“电路设计原理”和“电磁兼容设计”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理论课程的同时,更注重系统讲授嵌入式DSP、ARM和FPGA等主流硬件系统原理和开发设计技巧,加强“Protel”、“Power PCB”和“Cadence”等硬件电路设计工具,“Keil C”、“CCS”、“MDk-ARM”和“Quartus”等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汇编语言”、“嵌入式Linux”和“VHDL”等嵌入式系统开发语言的培养,并直接和现役高技术装备的硬件电路实例结合,大幅加强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例,力争让硕士生在掌握扎实的硬件开发和设计功底,具备基本的装备使用、维护、保养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具备创新性装备的硬件开发能力。其它系列的课程设置和“硬件开发”系列相似,加强开发和设计工具的使用培养,加强实践和实验环节的教学,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应用型硕士在课程培养结束前,组织学生依托控制系统实验室、无人作战系统实验室、导航与制导实验室等,针对引入的现役装备独立完成综合性的二次开发或者改造实践,并将其作为课程学习阶段成绩的重要评判标准,为下一步实践性研究课题的确定奠定基础。

学术型硕士提倡加大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教育和和控制理论、人工智能以及模式识别等领域的前沿跟踪,着重加强研究生的数理基础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力求深广,可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开设控制、计算机、通信、航天、光学等领域的基本课程,并特别注重加强数理基础知识的比重。钱学森先生曾将自然科学研究归结为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的基础研究;控制科学领袖Kalman先生指出:“回忆过去一百多年系统理论的发展历史,一个不争的结论是:在基本的物理实质弄清之后,系统理论中工程问题的能否解决直接依赖于其内在的纯数学问题的解决”[7]。故而,学术型硕士作为博士生和基础科研人员的后备力量,需要尽早夯实数理基础。如有可能,学术型硕士的第一学期可以采用数学类和物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简化的培养方案,和数理学院共同培养;第二学期才开始逐步选修本专业的前沿理论课程,加强学术前沿的精品解读,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术型硕士在课程培养结束前,可组织学生依托控制专业优势领域,结合控制及其交叉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例如模型预测控制、多智能体合作、量子控制、机器学习、视觉注意力机制、仿生机器人和认知科学等领域,进行学术前沿调研和追踪工作,形成独立的文献调研/综述报告,并将其纳入课程学习阶段成绩的评判体系,为下一步学术型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5 教学手段的变化

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的分类培养对教学手段,特别是实践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上大课形式的理论讲授方法和填鸭式灌输为主的教学手段不再适用,差异化的培养要求进行小班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有更开放的思想,和师生课上课下更多的交流互动。

实践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不仅用以指导实践教学,也用以指导理论教学[8]。应用型硕士的教学要求其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侧重在实践中对理论的应用,并能够根据理论解决更深层次的实践问题;学术型硕士的教学要求其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并为发现新理论奠定基础。对于应用型硕士,可为小班实践课程拨出专门的课堂经费,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一组实际可用的(硬件、软件或者综合性的)作品,并建立专门的(网上)课堂成果展示和陈列环境,收录学生的课堂作品;对于学术型硕士,在学术前沿类课程的小班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一具体问题展开学术研讨,整理成学术报告,择优投给学术期刊或者会议。

2.6 课题选择和毕业要求

课题选择和毕业要求是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差异化培养的核心体现。应用型硕士要突出课题的实践性,紧密衔接部队需要;学术型硕士要突出课题的理论创新性,紧跟学术前沿。

课题选择方面,应用型硕士在完成1年的课程学习后,开始进入课题调研阶段。为使研究方向尽可能地贴近部队需要,要求应用型硕士赴校外导师所在的一线部队调研3-6个月。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搞清楚一线部队的需要;和校内导师反复沟通,由校内、校外导师和研究生三方协商确定课题方向,并完成开题报告。学术型硕士在完成1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后,进入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接受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半年后,对部分基础知识扎实和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在个人申请的基础上可转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剩余研究生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结合课题组研究方向,跟踪学术前沿确定硕士课题方向,完成硕士开题报告。endprint

毕业要求方面,应用型硕士的毕业论文在校内与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不需要具有原创性,不要求发表小文章,甚至允许其以装备调研报告、技术改造成果和工艺设计文档等作为毕业论文,但需要能够体现很强的实践能力,结合部队实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用型硕士的评价应侧重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同行专家和一线部队高级科研人员组成答辩小组,主要考察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方法掌握、专业实习情况及学位论文的应用性。学术型硕士的毕业论文要求具有更高的学术性,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小论文,体现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较高的理性思维水平。学术型硕士应侧重于新知识生产能力的评价,由同行专家和从事理论工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答辩小组,主要考察其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项目参与情况及学位论文的创新性。

2.7 学术型和应用型模式变更和淘汰机制

变更机制是允许学生进行培养模式的二次选择,即允许不适应学术型培养道路的学生退出原有的培养模式,进入到应用型培养模式,同时对想从事科学研究的应用型硕士,一定条件下允许其参加考核,进入学术型培养模式。研究生变更培养模式要有严格的审批过程和时间节点。在入学半年后和开题报告前,可由个人或导师提出学生的培养模式变更申请;研究生院受理申请后,集中考核申请变更人员是否满足待变更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决定是否允许申请。

淘汰机制是指按照一定比例或者指标要求淘汰不适合应用型或学术型模式培养的研究生。适度淘汰机制的使用有利于给研究生和导师施加合适的压力和动力,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素质的整体提升。特别注意的是:不允许学术型淘汰为应用型硕士。

2.8 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激励机制

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的激励要特别注意公平,等量齐观,不可厚此薄彼。同时,做好不同培养模式研究生的差异化奖励,在评优、评奖或者立功授奖方面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特别注意纠正两种研究生具有不同的地位或有优劣的错误观点,纠正综合性军事院校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相对公平地评价并激励两种模式的研究生。

3 结语

为满足军队装备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和学科基础理论发展对学术型人才的需要,该文探索军队综合性大学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分类培养模式。以控制学科为例探讨了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分类培养的意义,应用型硕士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牵引下,面向现役装备着重培养研究生在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型硕士在控制学科基础理论的牵引下,加大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教育和前沿理论方向的跟踪,加强数理基础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而,从应用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分类比例确定、人员分类、导师选取、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课题选择、毕业要求以及培养模式的变更和淘汰、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初步探讨分类培养模式的实现,为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学军.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1):4-7.

[2] 王全林.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1):82-85.

[3] 曾志伟,张桂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借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38–140.

[4] 仲晓天,王世伟.基于社会需求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5):88-92.

[5] 阮平章.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21-24.

[6] 周四军,易娇,杨超.如何发挥指导教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297-298.

[7] 黄琳.为什么做,做什么和发展战略--控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约稿前言[J].自动化学报,2013,39(2):97-100.

[8] 范玉芳,丁洁超.浅谈实践教育理念对于推进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1):8-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研究生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