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粤乐在学校的传承

2015-03-23戴欢

艺术评鉴 2015年4期

戴欢

摘要:粤乐作为全国的大乐种之一,虽然近几年因为“非遗”热的发展也得到了重视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着听众流失、人才短缺等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傍江东小学民乐队的传承情况为例,探讨粤乐如何从专业教育层面得到发展,如何更好地在学校中传承。

关键词:粤乐  学校传承  傍江东小学民乐队

粤乐是由中原古乐、以江南地区为主的小曲小调以及弋昆牌子曲这三种外省音乐文化传入广东后,经过长时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受本地的语言、风俗习惯的影响,并和本地的民间歌谣曲调相融合的产物。①

粤乐作为首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音乐,政府十分重视其传承和发展,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艺术团体、举办各种宣传推广活动,成立粤乐基金等。但是仍然遭遇了各种打击,陷入听众大量流失、各类人才短缺等的尴尬局面,发展收效甚微。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的《公约》第2条定义之3指出“非遗”的“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②而目前粤乐的传承主要仍然依赖民间展开,通过私伙局、民间乐社等为重要载体和生力军来传播、推广粤乐,或是通过政府部门成立的研究机构和艺术团体来发展。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传承渠道——学校传承。这在吴迪老师的一篇《“非遗“视野中的广东音乐现状观察》的文章中也有提及:粤乐承传在专业音乐教育层面的缺位。笔者有感于此,对粤乐的传承情况作了一些梳理,下面以粤乐在傍江东小学的传承情况为例来谈谈粤乐如何在学校传承。

傍江东小学创建于1934年,距今已有65年历史。傍江东小学民乐队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学校自筹经费为学生购买了二胡、高胡、扬琴、琵琶、中阮、小阮、笛子、大提琴、大鼓等乐器,当地的企业家和一些热心人士也会积极地为其提供一些资金和物资上的帮助。目前的配备设施还算比较齐全,基本保证人手一把乐器,免费为其开放。在李海荣副校长的带领下,以“培养粤乐的听众”为理念,从而加强学生们对本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民乐队目前分为大班和小班,人数达到一百多人。其中小班六十多人,是民乐队的后备力量,多是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大班四十多人,是演出和比赛的主力军,多是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入民乐队的方式主要是学生自主报名,随后学校统一组织考核筛选。筛选进来的学生先进入小班学习和打基础,在排练和学习的过程中,有表现突出的学生则可以调入大班进行学习排练以及参加演出。排练的时间大多安排在中午、下午放学后以及周六上午。采用集体课和小组个别课教学相结合。集体课主要是练习合排,通过合排加强彼此的默契配合度。小组个别课主要是技能的学习。大小班按照乐器的类别分成八个小组,主要依靠聘请的几位教师和学生分别给他们上课,一方面提升技能,另一方面请上课的教师教导练习合排时的曲目,从而为合排做好准备。

学校主要的音乐教师就一位——李海荣副校长,毕业于广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另外安排了非音乐的八位老师协助管理。学校还聘请了广东音乐的传承人之一何兹浦老师、广东音乐艺人兼音乐教师孔祥豪老师、广东音乐曲艺家协会的粤曲老师以及星海音乐学院的大二、大三的民乐学生。

学习的曲目以广东音乐为主:《金蛇狂舞》、《喜洋洋》、《赛龙夺锦》、《步步高》、《旱天雷》、《雨打芭蕉》、《鱼游春水》、《小宛春回》等。因为程度不一,大小班的曲目也会不一样。小班主要是一些练习曲或者是儿歌这类短小的曲子。

学校不论是在教学上还是管理上,不追求“精英教学”,坚持以“培养粤乐的听众”为理念。李海荣校长在谈到如何提高学生技能的时候,表示:“有些有难度的技能我们没法和他们说(清楚)。所以我的操作是他能了解多少算多少。我们现在是这样,我们的定位是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至于那一些我们没法操作的,就是说有待他们自己去研究,我们培养的就是一个兴趣,播下一个希望的种子在那里。”

为了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一套考勤制度:参加一次排练得1分,周六参加排练学习得3分,参加一次表演得5分,但是如果中途请假一次则少得分,若是事假一次只得0.2分,病假得0.7分,由专人统计,到了学期末按照分数排名,前多少名则可以得到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他们。学校也会不定期地组织演出,包括在学校的迎新年、村镇大的活动以及比赛。目前学生对于物质上基本没有要求,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师、家长以及同伴的表扬或认可。所以学校会将学生们获得的奖状,通过学生的全体会议颁发给小朋友;另外还会将他们比赛和演出的过程录制成光碟,有需要的学生可以有偿带回家给亲朋好友观看。家长们的参与性也很高,不定期会送一些好吃的分给班上的小朋友,以奖励他们的认真刻苦,学生们练习起来也更有激情。

班上的孩子们参与性、积极性和凝聚力都很高,虽然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没有很好的设备,没有大型的教室,但是他们学得很开心。我想这样的成果,离不开老师的坚持和辛勤努力,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和关爱。

但是,目前民乐队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一、民乐队水平起起伏伏。一届一届离开,他们又得积极培养和挖掘一些好苗子来师资力量不够,需要耗费无限的精力和时间不断培养才能保证目前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机构不够重视,没有合适的展示平台。省市开展的比赛很多,有管乐、竖笛等,可是民乐的比赛很少,找不到一个平台展示自己,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热情。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是每个孩子接触知识的第一时期,因此我们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粤乐的听众”,采取普及式教学,为培养粤乐的专业人才建立广泛而牢固的基础,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粤乐,并将培养其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对于没有从事粤乐传承的学生,采取在音乐课上传授相关知识的方式,以培养会听、会评的好观众为首要任务。而在以后的初高中教学过程中,而对于对粤乐感兴趣或准备从事粤乐的学生,则可以采用精英式教学模式,从而培养一批粤乐专业人才,为粤乐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YJA760021。

注释:

①黎田:《对粤乐三个问题的剖析》,北京:人民音乐,1999年第10期,总第402期。

②吴迪:《“非遗“视野中的广东音乐现状观察》,中国音乐学(季刊),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