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多学科融合模式的建构

2015-03-23李微微

山西建筑 2015年1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城市规划

李微微 李 曦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资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建筑业管理与政策研究·

独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多学科融合模式的建构

李微微 李 曦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资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分析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机遇、问题与挑战,并从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引导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城乡规划专业多学科融合模式的架构方式,以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综合素质的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

城乡规划,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多学科融合

城乡规划是一门顺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而产生并不断完善的学科。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任务重,建设量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发展问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城乡规划涉及的知识面广,是一个集建筑、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领域。所以,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者在传授专业知识、技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拥有系统的、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城乡规划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城乡规划教育工作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建设规模空前,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量大。因此,很多高校都应势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已经开办6年,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借由2012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学分制改革和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我们对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做了深入探讨,以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形成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特色。

1 机遇

1)学分制课程体系提供大的学科融合平台。2012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进行全面学分制教学改革。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差异化培养,注重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培养需求,设计多元化选修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分为三部分(如表1所示),其中,通修通识模块和学科核心模块是每个专业根据高校专业评估要求设置,是学生必修课程,而开放选修模块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在这三个课程模块中,适度压缩必修课程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这对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学科融合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选修本专业开设的选修课,还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比如,某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对城市经济学很感兴趣,或是需要经济学的知识来解决城乡规划问题,那么他还可以选修金融、财会专业的相关选修课。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具备城乡规划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选修课程,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实现差异化培养。2)教师专业背景多样,涉及知识领域广。目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乡规划系拥有专任教师7名,南京大学兼任教师7名。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有建筑学、建筑结构、景观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道路交通、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城市设计、市政设施、人居环境等等。每位老师都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他们的教学理念,学术思想,文化底蕴,个性和创作风格都不相同。而城乡规划正是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专业领域。这样的师资力量无疑是该院的城乡规划专业实现多学科融合良好的基础。如果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创造良好的机制,让每位老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不断发展的同时,又能学习到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形成思维多元化,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将这样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空间层次,不同的设计方法,不同的技术层面去考虑城乡规划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表1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学分制课程体系分类表

2 问题与挑战

1)学制本身决定了实行多学科融合模式困难重重。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都是五年制,由于教学周期比较长,所以想要实现多学科融合是比较容易的。在课程设置中,1年级~2年级涉及色彩、形态、建筑等基础类课程,3年级~4年级涉及城市规划基础理论,详规、控规、景观规划、城市设计等中观层面的知识,4年级~5年级涉及城市社会、经济等理论知识以及总规、区域规划等宏观层面的知识。这样按部就班,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学生学习城乡规划的专业知识是循序渐进的,理解城市规划知识比较容易。最后通过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将景观,规划、建筑、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中,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而独立学院的城乡规划专业大部分都是四年制,教学周期短,如果将这么多的课程按部就班地安排在每个学期中,那么会导致学生每学期的课时量和作业量大大增加,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完成作业的质量会随之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下降,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想实现多学科融合,必须从另外的角度去考虑,建立互动式,关联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真正实现多学科融合。2)多学科融合模式下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容易盲目。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基本是理工科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于城乡规划专业的了解少之甚少。但大多只限于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对于专业自身特点、学习要求以及专业的知识体系都不清楚,更谈不上结合自身的学习优势选择专业方向,建立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而我们在以实现多学科融合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强调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广泛的学习平台,所以选修课的比重大大增加。学生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学习优势,不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在选课中会容易盲目,这样最终会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能根据专业方向和自身特点建立健全知识体系,那么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就无所意义。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引导机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优势,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

3 城乡规划专业多学科融合模式的架构

1)分层次设置选修课程,避免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的比重大大减少,选修课的比重大大增加。这样虽然容易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差异化培养,但是也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盲目的现象。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中根据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方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将专业分为城市规划模块和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模块。城市规划模块更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城市问题。而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模块则注重学生空间分析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问题。我们根据每个模块的特点设置了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来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应的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必须要选修的(如图1所示)。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方向选修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差异化培养。

2)引入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目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乡规划系拥有专任教师7名,南京大学兼任教师7名。每位老师的研究领域都不一样,几乎涵盖了城乡规划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在多学科融合模式的课程体系建构中,我们引入了导师制。在1年级~2年级专业基础学习中,老师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兴趣所在,然后选择相关领域的导师。由导师指导如何选择课程,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老师相互探讨,建立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有了分化,学术氛围就会很活跃,学生在交流,探讨问题的时候就会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方式关联化,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独立学院的城乡规划专业往往都是四年制,教学周期短,要想实现多学科融合就必须优化教学结构体系,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中,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大纲、教案体系,课程作业安排等方面进行联合设计,从理论讲解到案例分析、到课程设计、到学生作业的安排注重时序性,关联性,形成关联化的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体系。比如,学生在做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安排城市规划专业背景的老师和建筑学专业背景的老师合作。同时,景观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的课程作业安排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那么,学生在进行设计时就不会只从一个空间层次,一个知识领域去看待居住区规划的问题。他们会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角度去解决居住区规划的空间问题。很多学生做居住区规划的时候总是死守设计规范,设计的空间单一,死板,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楼间距不符合日照间距的时候,他们的设计就无法深入下去,就会选择放弃方案,重新做。如果将底层架空作为停车或健身的场所,或将其设计成组团公共活动空间等等,整个问题迎刃而解,方案得以继续深入,而且空间的层次丰富,更具人性化,富有创意。 这样的关联化教学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会多维度思考,当这样的思维模式运用于教学中,必然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吴志强.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0.

[2]汪 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以社会实践调查和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城市规划,2010(7):53-61.

[3]诸大建,易 华.从学科交叉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城市规划学刊,2005(1):21-23.

The multi-subjects integration mod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Li Weiwei Li Xi

(CityResourcesCollege,JinlingInstitut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36,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aced opportunities, problems and challeng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 of Jinling College in Nanjing University in teaching reform, and from th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student guidance mechanism,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way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 multi-subjects integration mode, so as to tra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mpound talents with strong professional qualit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eaching reform, course system, multi-subjects integration

1009-6825(2015)01-0233-02

2014-10-21

李微微(1982- ),女,讲师; 李 曦(1981- ),女,助教

G642.0

A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城市规划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南京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第38卷 2021年 总目次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南京市口腔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