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性早熟的原因及预防
2015-03-23王新革
王新革
(辽宁新民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辽宁 新民 110300)
河蟹性早熟的原因及预防
王新革
(辽宁新民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辽宁 新民 110300)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当年秋冬季节可达到性成熟,这种蟹称为性早熟蟹,个体重量多在15-50g,当年就加入生殖洄游的降河群体的行列,到第二年7月全部死亡。因性早熟蟹个体小,达不到食用规格,经济价值低,并且很难从1秋龄幼蟹继续饲养到2秋龄成蟹规格(体质量150g以上)上市,影响了养殖效益。笔者在观察河蟹养殖过程中发现,河蟹性早熟的比例高者可达到20%-30%,这对河蟹养殖危害很大,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河蟹性早熟的比例。现将河蟹性早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总结如下,供广大河蟹养殖户参考。
一、河蟹性早熟的原因
导致河蟹性早熟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其真正机理还不清楚。通常认为导致性早熟是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
1、环境因素
温度作为外界一种重要的物理因子,在一定范围内的周期性温度变化对河蟹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它能够加速新陈代谢,加快生长发育,使得在同一时期养殖的河蟹蜕皮次数增多,导致性成熟的提前。
水环境中过高的盐度可以加速河蟹的性腺发育速度。研究指出∶盐度之所以能够促使河蟹性早熟,可能与河蟹的渗透压调节和盐水平衡相关。在相似的饲养条件下,低盐度水培育的蟹种当年性早熟率仅为18.20%,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盐度3-7‰的半咸水中蟹种的性早熟率达到78%。
另外在河蟹的养殖过程中,水质恶化后则会使河蟹因生长不适而促使性腺发育加快。在不利的环境条件(水质污染)下,甲壳类动物可能会改变其自身能量利用的方式,从生长向加快发育(蜕皮)转变,将能量更多地用于生殖,从而缩短蜕皮周期的蜕皮间期,引发蟹体性早熟。
2、人为因素
营养作为能源物质,促进合成代谢,加快性腺发育。河蟹杂食,偏食动物性食物,但在一般情况下,河蟹摄取植物性饵料的机会比摄取动物性饵料的机会多,这可能是在天然状态下河蟹性早熟较少见的最主要原因。河蟹虽是杂食性,但只要环境中存在动物性饵料则不再摄食植物性饵料,并有护食的特性。动物性饵料中,胆固醇、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促进河蟹发育成熟的最佳物质,当人为投喂动物性饵料过剩时就会导致动物蛋白、脂类等大量积累,促使性腺提早进入发育阶段,使河蟹的性早熟率高。
此外放养密度过大,会导致每只蟹拥有的单位水体减少,所占有的饵料减少,从而使河蟹生长缓慢。如放养密度过小,饵料充足,河蟹也很易提前性成熟。
二、河蟹性早熟的预防
1、适时放苗,要晚放苗
一般放6月份以后的大眼幼体,为控制蟹苗生长过快,要适当加大放养密度,使培育的幼蟹规格变小,推迟性成熟,利于明年放养。
2、合理投饵
在培养幼蟹的整个过程中,投饵要坚持“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刚放入的大眼幼体,要投喂一些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饵料,保证其成活率。15-20d后要以水草、浮萍等植物性饵料为主,如果生长过快,要控制投喂量。为了增强河蟹体质,顺利越冬,在9月中旬后要投喂20d左右的精饲料。投饵过多、过精是河蟹性早熟的一个主要原因。
3、合理开挖蟹沟,控制水质和水温
稻田培育幼蟹过程中,要防止水质过肥过浓,一般透明度要保持在40cm以上,水温保持20℃左右为宜。在培育幼蟹的稻田里,要开挖好“井”、“田”字形的蟹沟,使其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20%左右,沟的深度要达到80cm以上。中间沟深可适当浅些为40-60cm,田间最好经常保持20cm以上的水深。如果水质过浓或水温过高,要向田里注清水,使水流动,形成微流水,使河蟹生长的环境尽量接近原始江河生活环境,从而能有效地控制河蟹的性早熟。
4、选择低盐度水体育苗
目前河蟹苗种培育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水体往往盐碱度较高,河蟹性早熟率也较高。如上海崇明岛,其东部比西部盐度高,河蟹性早熟率也相应较高。如果我们选在盐度较低(0.3%以下)的水体中进行河蟹培育,性早熟率就会大大降低。
5、避免换水过勤,但要保证水质清新
据观察,池塘中的幼蟹每次换水后都会大量蜕壳。因此,在水质相对稳定没有大变化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换水的次数。因为它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刺激河蟹蜕壳,从而加速了性成熟。生长季节如果每隔20d在池中泼洒1次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改善水质,可减少换水次数。
蟹池种植水草不仅可为蟹种遮阴,还可为幼蟹提供充足的植物性饵料,并且水草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大量吸收河蟹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有机物质,保持水质清新。
6、选购优质蟹苗
实践证明,种质纯正、个体大的亲蟹繁殖出的后代个体大,性早熟的比例相对较低。苗种需求量大的养殖单位可采用订单式购苗,即自己提供种质纯、个体大的亲蟹,让信誉好的苗种场专门为自己繁殖蟹苗,这样可有效防范河蟹种质退化,从而降低河蟹性成熟机率。
总之,引起河蟹性早熟的原因有很多,但只要掌握了以上方法,相信河蟹性早熟现象一定能得到较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