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大中型水面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2015-03-23赵海涛温敏李
赵海涛温 敏李 黎
(1.逊克县逊比拉河管理站 黑龙江 逊克 161400)
(2.逊克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黑龙江 逊克 161400)
(3.萝北县水产总站 黑龙江 萝北 154200)
关于我省大中型水面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赵海涛1温 敏2李 黎3
(1.逊克县逊比拉河管理站 黑龙江 逊克 161400)
(2.逊克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黑龙江 逊克 161400)
(3.萝北县水产总站 黑龙江 萝北 154200)
黑龙江省水域资源丰富,江河众多,湖泊、水库分布星罗棋布。全省总水域面积达232.6万ha,其中湖泊、水库面积达50万ha;全省可养鱼水面73.29万ha,其中湖泊、水库可养鱼水面46.6万ha。截至2014年,全省养鱼收获总面积达37.62万ha,其中湖泊、水库放养收获水面24.24万ha;全省养殖产量达到55.18万吨,其中湖泊、水库养殖产量达到11.48万吨。
尽管我省大中水面渔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与问题,主要有∶
一是我省一些湖泊、水库渴水严重,生产建设投入不足,加之权属不同,条块分割及跨区域、跨部门管理,大中水面渔业发展速度不均衡,发展水平不一致,差异较大,将对我省渔业生产的下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大中水面原有基础设施老化,更新、改造、配套进度较慢;支撑体系比较薄弱,增养殖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三是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中水面资源的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加大,同时外部污染和一些湖泊、水库由于自身的放养种类和增养殖方式的内源性因素对大中水面资源环境破坏及污染亟待重视与解决。
四是我省地产名特养殖品种兴凯湖大白鱼、松花江鳜鱼和鲟鳇鱼人工繁殖已获得成功,养殖技术熟化。目前,外省市自治区大面积开展翘嘴红鲌的移植、松花江鳜鱼的围拦网养殖和鲟鳇鱼的网箱养殖,而在我省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优新品种及引进品种增养殖规模较小。
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政策扶持,合理规划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省工作时指出,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省委57次常委(扩大)会议研究了我省渔业发展问题,提出了我省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全省大中水面渔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因此,第一是落实支渔惠渔政策。省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特别是全省发展水产养殖业抚远现场会后,各级党委、政府对水产养殖业重视和支持程度明显提高,伊春市、鸡西市、黑河市、密山市等很多地方相继出台了加快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此,建议省政府出台一个支持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把水产养殖业发展纳入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是积极支持和推进大中水面水产养殖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对于大中水面渴水的地方,要积极借鉴杜蒙自治县经验。为了确保全县养鱼水面稳定在140万亩,杜蒙自治县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由水利、财政、水产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补水工作领导小组,由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补贴,协调解决各大渔场补水问题,建立了长期有效的补水机制,解决多数渔业企业的缺水问题。第二是争取财政扶渔力度。从全省情况来看,我省养鱼生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得到省级财政支持(每年650万元农村水产补助费),至今资金额度仍未改变;大多数市(地)、县(市、区)财政部门没有支持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将农村水产补助费的额度增加到5000万元,重点用于大中水面名特优新鱼类引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等。各市(地)、县(市、区)也应将财政支农资金向水产养殖业倾斜。国家和省支持农业的专项资金应给水产养殖业特别是大中水面水产养殖砍出适当比例,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起到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作用。第三是加强行业协调合作。全省很多湖泊、水库水域存在跨行政区域且水产、水利、农垦、林业等部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大中水面渔业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已利用的单产低、效益差。因此,建议由省政府协调水产、水利、农垦、林业等部门,成立大中水面渔业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科学制定大中水面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加快水域资源开发利用。同时,在兴修水利工程时,做好相应的规划设计,除了应建设鱼类放流站外,还应在水库坝下逐年分期分批建设地产冷水性鱼类新品种如哲罗、细鳞鱼流水养殖场,配套建设可提取表层和底层水的供水设施,推动我省冷水性鱼类养殖快速发展。条件具备的地方要借鉴抚远县的经验,将宜渔水域滩涂划归水产部门统一管理,既有利于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合理开发利用大中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实现以水兴渔、以水富民创造有力条件,又可以避免政出多门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保证各层面利益的协调与稳定。
2、增加投入,全面协调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黑龙江特色渔业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现代渔业作为主攻方向,把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增收作为主要任务,把维护渔民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作为根本要求,把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目标,结合本地实际,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转变大中水面渔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大中水面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首先,加快设施渔业发展。一方面,争取省农业开发资金,扶持发展“三网”(网箱、网围、网拦)设施渔业,力争每年增加网箱养鱼1万平方米,网围和网拦养鱼5万亩。同时,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减缓收取承包费、适度延长承包期等措施,鼓励农民群众发展“三网”(网箱、网围、网拦)设施渔业;要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打破所有制、区划和行业界限,通过联营联合、股份合作和技术转让等形式,发展“三网”(网箱、网围、网拦)设施渔业,从而提高大中水面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积极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大力开展抗风浪、抗冰排“三网”(网箱、网围、网拦)渔业设施的研究。而且,开展大中水面基础生物学研究,确定我省“三网”(网箱、网围、网拦)养鱼面积与大中水面面积的比例关系,确保“三网”(网箱、网围、网拦)养鱼产生的代谢物质能够被大中水面自我净化,防止“太湖事件”在我省发生,走出一条大中水面集约化健康养殖的新路子。
其次,推进平安渔业建设。渔业是高风险行业,而大中水面渔业安全生产更需要高度重视。各地要将渔业安全生产知识作为从事大中水面渔业生产渔工、渔民的重要培训内容,宣传教育渔工、渔民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地要抓好责任落实,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主体,在开展渔业生产的大中水面全面推广渔业主管部门同渔工、渔民签订责任状的做法,具体规范渔工、渔民作业行为。同时,加强救生设施配备和完善渔业通讯网络。严格执法检查,认真执行渔业船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渔船检验机构,加强渔业船舶检验工作,重点排查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大渔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渔业船舶超载、载客、载货等行为,为确保渔业安全生产,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奠定基础。
再次,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人身和财产重大损失,很多地方渔业也未能幸免。因此,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对渔业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完善本级渔业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要大力开展大中水面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进一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加强与专业气象台站的沟通、合作,确保渔业安全通信网畅通运行,信息及时准确、有效传递,及时掌握和跟踪渔业相关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信息,做好灾害、事故预防、预警和处置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部署落实防灾措施,适时启动本级渔业应急预案。另外,自2005年以来,上海、浙江、广东、海南等省市先后开展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有的省财政已经落实了对渔民人身保险和渔船财产保险的补贴,取得了较好成效。我省应借鉴他们的经验,积极推进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开展渔业互保工作,并争取各级财政将渔业互保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将互助保险业务向水产养殖等领域扩展,拓展业务覆盖范围。通过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的覆盖渔业领域,即使我省大中水面渔业企业和渔民出现受灾情况,也能够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3、保护资源,实现低碳碳汇
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国民经济总体规划,整治工业污染、城市污水等对我省大中水面水域环境污染问题,解决湖泊、水库水域生态和种质资源衰退的状况,积极纠正渔业水域被挤占压缩等情况。同时,认真做好大中水面增养殖功能规划,科学确定水域增养殖容量,开展生态增养殖。
一是建立新的水生生态系统。对于多年开展河蟹养殖的大中水面,由于河蟹对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在积极推广齐齐哈尔市铁峰区扎龙乡龙湖渔场采取网围措施实行分区域轮放轮作方式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的高等水生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的特点,引种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利用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组成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一方面能抑制藻类的生长,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使得整个大中水面系统基本恢复到养殖河蟹前的良性状态,变“大养蟹”为“养大蟹”,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要组织科研技术人员深入调查我省重点湖泊、水库水域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了解生态环境恶化对这些渔业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规律,确定重点湖泊、水库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提出这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对策。而且,要加强我省大中水面重点水域珍稀水生生物品种、经济品种的普查与管理,科学地开展资源的增殖和放流,将我省湖泊、水库的渔业功能与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是发展低碳碳汇渔业生产。通过品种改良引进、合理搭配和增养殖新技术的使用,在湖泊、水库生态功能区合理搭配放养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如鲢鱼、鳙鱼、大银鱼、湖白鲑等。据测算,每生产1kg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可从水中带走29.4g氮、1.46g磷、118.6g碳。2014年,全省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总产量为22.63万吨,相当于从水体中带走的氮、磷、碳总量分别为6653.7吨、330.4吨和26841.2吨。由此可见,通过滤食性鱼类不仅可以直接消耗水体中过剩的藻类,还可以消耗利用水体中其它的浮游生物,从而降低水体的氮、磷总含量,实现低碳碳汇渔业生产,稳定生态群落,平衡生态区系。
4、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产业
根据我省大中水域资源、鱼类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势,本着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推进名特优新品种增养殖;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快速升级;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规模。
第一,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建议设立资源增殖保护专项资金,重点开展兴凯湖大白鱼(翘嘴红鲌)放流增殖,涵养资源。同时,鉴于翘嘴红鲌在国内很多水域都存在,应开展基因图谱对比,申报地理标识产品,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发展。积极开展松花江鳜鱼网围、网拦养殖。选择条件适合的大中水域,或定期投放、定量捕捞,或开展网箱养殖地产特种鲟鳇鱼,既源源不断地获取商品鱼以及成熟亲鱼用于生产繁殖,又可获得高价值的鱼籽酱。继续加大大银鱼、池沼公鱼放流增殖受精卵工作力度,稳定种群群体,确保捕捞生产。要把河蟹作为大中水面放养的主导品种之一,而且积极开发绥芬河河蟹,改良品系,努力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加快国外、省外名优品种高白鲑等引进的步伐。
第二,一区一品形成产业。要在水域内小杂鱼、虾类资源丰富的大中水面放养兴凯湖大白鱼;要在鱼类区系组成简单、浮游生物饵料丰富的湖泊、水库加大大银鱼增殖力度;要在已经合拢或新完工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所形成的水域移植增殖池沼公鱼;要在水质良好、水草丰美的湖泊、水库开展轮作和种草养殖河蟹;要在水质清新、交换良好的大中水面大面积开展鲟鳇鱼网箱养殖;在湖库湾较多、风浪较小的大中水面重点开展松花江鳜鱼网围、网拦养殖;要在北部地区大中水面引进放养高白鲑;要在可提取表层和底层水的大中型水库坝下建设工厂化流水养殖场发展地产冷水性鱼类新品种如哲罗、细鳞鱼等集约化养殖。总之,要按照渔业产业化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在“一区、一湖、一库或一企”着力培育优势产品,真正形成产业,推动大中水面渔业生产又快又好发展。
第三,健康养殖创建品牌。我省大中水面有着天蓝、地洁、水清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要规范渔用药物使用,并在抓好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的同时,推进省、市、县三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逐步形成以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为重点,以省级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为骨干,以市、县级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为主体的大中水面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网络。不断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力度,使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养殖面积认定工作实行整企、整县、整市推进。同时,理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增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积极鼓励和扶持渔民建立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以渔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农村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大中水面健康养殖生产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发展大中水面大宗鲜活水产品的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冷冻小包装产品、旅游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和综合利用产品,注册商标,创建品牌。
第四,加大渔业“互联网+”建设力度。通过“互联网+”使我省水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我省优质水产品从传统销售模式向网络销售转型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