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5-03-23杨立华李玮琳

河南科技 2015年22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应用型毕业生

杨立华 李玮琳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171所(含独立学院293所),其中:211工程高校(116所)占9.9%,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而各地的调查显示,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现象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而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那么,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在哪里?

1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根据近三年本科院校招生专业数量的统计分析,半数以上新建本科院校集中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和汉语言文学等7个专业招生,且招生比例明显高于国内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地方经济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差,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困难,而且造成了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一是原部委或行业学校转制地方后,以及行业背景很强的专科学校升本科后,特色不再明显。二是现行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设置缺少灵活性,没有体现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削弱了学校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缺乏自主权,也使得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脱节。

1.2 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现行评估体系引导下,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将学术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各种评估设置了诸多条框,削弱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学校的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实训、生产实习等集中大学时的工程实践类教学环节的比例明显不足,且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落到实处;统一的课程设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课程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描述大同小异,追求“宽口径、厚基础”而缺少个性,专业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没有学校特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导致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

1.3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同时,学校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地方本科院校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社会效能低,得不到企业的信任和投入。而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鼓励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企业参与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缺乏多方面基础,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广泛切实实施,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 “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受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视,其中,以电子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更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我院提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三年以专业理论为主、专业实践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四学年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集中进行以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知识学习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优点是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后,通过1年的专门性、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学生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解决学生就业和解决校企间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1 加强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本科专业,并且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来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注重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逐步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

2.2 完善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有效性,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尽量要求课程设计题目来源与企业、科研项目,这样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又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脱离实际的现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2.3 加强校企合作。联系更多的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单位,使企事业单位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实际的岗位工作。同时,学校成为企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增强校企合作信心。

[1]刘洁等.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3): 124-126.

[2]房学军,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65-67.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应用型毕业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