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浅析
2015-03-23刘荣强
□刘荣强
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最终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工作是河道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1.唐山市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1.1 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经多年治理,唐山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减少土壤侵蚀2590万 t,蓄水量 9972万 m3,减少地面径流36%,做到了“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缓出川”的效果。同时,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还大大提高了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唐山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虽然有了显著成绩,但在管理理念、运行机制、治理技术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人为水土流失依然严峻,二是水土流失治理难度逐步加大,三是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四是水土保持工作投入不足,因此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和效果。
2.完善水土流失防治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
唐山市治理水土流失,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治理:一是坡耕地的治理,以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水平梯田为主,配合实施各种保土耕作措施;二是荒地治理,以营造各种水土保持林草为主,配合实施封禁治理措施;三是沟道治理,以修建各类谷坊、坝库,巩固沟床,拦蓄洪水、泥沙为主,配合沟头防护工程建设。此外,在坡面与沟道适当位置,修建各类小型蓄排水工程,形成完整的小流域防护体系。
2.2 村镇周边水环境综合整治对策
一是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农村加快养殖小区(场)建设,抓紧实现散养牛羊全部入养殖小区(场),牲畜粪便集中堆放实施挡护。抓紧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生产废水宜统一收集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生活污水由于点多面广,应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净化潜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与施药、施肥的有机结合,尽量减少有毒农药的使用。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限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对轻微污染企业污水排放指标严格控制,加大治理力度。
二是加强农村排水工作。在新民居建设中,要把村庄排水工程列入村庄整体规划,与农村道路、村庄美化等统筹考虑。村镇排水应实行雨污分流,对村庄附近的坑塘进行疏浚、整理,恢复蓄水能力,在削减径流的同时,积蓄利用雨水资源,改善村庄的水生态环境。同时,在高产基本农田建设中,也应灌排并重,形成良好的农田排水系统。
2.3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对策
一是加强预防保护措施。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监督执法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强化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坚决制止随意破坏植被、开垦陡坡等行为,有效地遏制各类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
二是完善监督管理措施。对开发建设项目要加强管理力度,特别是加强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3个环节要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督促生产开发建设单位按照《水土保持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落实好“三同时”制度。
三是加强对城区水土流失的监管。完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严格限制在陡坡上修建建筑物及其他设施,保护城市现有的植被;严格控制城市树木的砍伐、公共绿地的占用和水面的填埋;加强对城市工矿企业的水土保持监管;依据《水土保持法》规范城市公民的行为,杜绝城市不合理人为活动;加强水土保持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2.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
各县(市)、区应分别编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结合各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自然修复。对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等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对水土保持大示范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正在实施和已完成综合治理且林草尚处于幼苗期的项目区,要坚决封山禁牧。在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把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与生态自然修复有机结合。同时,大力推行有利于实施生态自然修复的配套措施,切实解决生态修复区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