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史研究开展中英环境合作的基础和前景分析

2015-03-23陈秋昊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6期

陈秋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基于环境史研究开展中英环境合作的基础和前景分析

陈秋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本文在分析环境史研究是当今解决环境污染重要切入点基础上,展望了中英基于环境史研究开展环境合作的基础和前景。

【关键词】环境史;环境史研究;中英环境合作

引用文献格式:陈秋昊.基于环境史研究开展中英环境合作的基础和前景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83-84.

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英国是较早有意识地开展环境史研究的国家之一,环境史课程早在1969年就已进入英国的大学校园。相比之下,中国的环境史研究则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且在起步时期较多地引介了西方学术体系及其标准,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止一代学者的不懈耕耘,但是仍然难为“显学”,社会关注更是寥寥。这种学术上的后进,恰是中英环境合作的基础,且定将孕育美好的合作潜力和前景。

1解决当今环境污染问题应观照历史

三十余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引发了人地关系的深刻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生态环境整体趋于恶化,亦随着工业化转型期人地矛盾的尖锐甚至局部地区环境恶化带来的人类威胁,大量社会资源流入环境科学领域,一大批与替代能源和治污减排相关的科研成果应运而生。人们精心地计算着为环境“减负”,却又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环境不堪重负。

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乃至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曾是英国议会的常规议题。上世纪中叶的伦敦曾以更甚的工业污染臭名昭著,且持续了数十年之久。泛舟游于黑烟笼罩的泰晤士河上的“贵族生活”令人触目惊心,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更是导致数千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其实,英国工业污染时期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却长期得不到国内环境政策研究人士的充分重视。1999年,科学出版社译介出版了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气象学教授德利克·埃尔森的《烟雾警报—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一书,该书前言写道“本书试图为关心全世界城镇恶劣空气质量的人提供一本有刺激性的读物,一个有用的信息库和思想来源”,然而却回应寥寥。

面对四面“霾”伏,惊慌失措的我国将目光投向技术、管理、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却唯独很少观照历史。如今历史的轮回绝不仅仅是网友津津乐道的“卡中堂正向老佛爷汇报‘洋人要来修铁路’”,还有中国正经历着与半个世纪前的英国同样的环境风险的考验。

2环境史研究是我国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从环境史的学术史角度看,我国对生态环境及人地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很多不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包茂宏教授认为英国学者对于环境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史、景观史、自然思想史、城市环境史、工业污染史、自然保护史、殖民地或海外环境史、英国和世界环境通史等[1],可见这一学科的建设思路大致遵循了开放和开阔的原则,专题性较强。

反观国内,环境史研究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内生学科,却常常从属于传统的历史地理尤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较少应用史学研究方法。且由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底蕴深厚、体系完备,很难组织起足够的学术力量开展全球范围内专门的环境史研究。从已经取得的成果来看,传统的环境史研究模式以自然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大多只关注史前气候、动物、植物、水系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变迁,忽视人类社会对环境各因素的影响;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只关注历史上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忽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2]。

事实上,环境史是一门融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气象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其外延必然包括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学问在“有用”与“无用”间相互转化,环境史的知识和观点无论是放在地质年代、历史时期,还是放在封建社会、工业社会都难言其“用”,却在这个“互联网+”满天飞的时代遭遇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正视国内环境史研究之局限,方能建设性和创造性地借鉴利用国外先进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计民生。长期以来,美国被看作环境史研究的先行者,故国内学者较早也较侧重于引介美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法国和日本,日本的“3R”环境社会管理理念(Reduce、Reuse、Recycle)在国内的大中城市已经深入人心,年鉴学派等的观点也对国内环境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对来说,开展与英国的学术交流和环境领域经贸合作具有更大的潜力,因为无论是何种合作都能从环境史研究角度带来一种全新且行之有效的环境建设理念与风格,而这一部分教益几乎是免费的。英国除了在控制工业污染、管理城市环境风险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之外,还在乡村环境管理、土地环境价值建设和社会资源有序循环等多个方面有着丰富的案例资源,而这些正是经济“换挡期”环境领域的主要症结,换言之即是“换挡不失速”的有力突破点。只有更深入地完善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才能更有效地把握人地矛盾的规律。

3积极拓展基于环境史研究的中英环境合作领域

诚然,当前立竿见影、体量庞大的经贸合作占据主流,纯粹学术合作的环境和氛围不容乐观。深入分析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环境史,虚心学习英国学者看待全球范围内环境史尤其是小尺度环境史的理念和方法,处理好创与守、拆与建的关系从而根本扭转某些地方官员带有明显偏差的环境政绩观,在某种意义上比经贸合作更加重要。

“中英可持续发展对话”背景及领域

中英可持续发展对话是英国和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协作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而建立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该对话履行了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及英国首 相托尼.布莱尔于2004年达成的协议,并于2005年11月正式启动,它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跨部门的政策交流和技术合作的平台,包括了两国 17个积极参与的政府部门。在这个互相依存的世界,相互合作是知识共享,共同努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必需的,该对话正是基于这个共识而建立的。中英双方都可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和相互学习中获益。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拥有大量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这些经验与中国一直在寻求的、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经济过渡阶段对于环境和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借鉴意义。同时,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可持续发展领域全球实践和学习的中心,以及实现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孵化器,英国也同样渴望学习中国的各种经验。在可持续发展问题战略层面的交流和实质性的合作方面,中英可持续发展对话是一套创新且有效的机制,其领域包 括:(1)可持续消费和生产;(2)自然资源管理(林业、渔业、农业和 生物多样性等领域);(3)城市可持续发展;(4)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治理。可持续发展对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中英合作已经取得了显 著成效,并且为两国主要合作伙伴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和直接联系,以应对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挑战。(“中英可持续发展对话”简介)

日前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英国,中英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历史机遇错过不再,核电、高铁等技术大单的尘埃落定固然凝结着万千相关工作者的心血,也使国人扬眉吐气,但是环境史研究以至整个学术研究的前瞻作用绝对不可忽视。笔者认为,就环境史角度而言,中英开展环境合作应立足于“中英可持续发展对话”框架中主要领域深化史学研究思路和内容,尤其可以围绕生态文化等问题拓展中英环境合作领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对环境保护提出了重大改革方向,并勾勒出了“十三五”时期绿色环保新蓝图。深信在“十三五”绿色发展的良好机遇之际,基于环境史研究的中英环境合作即将迎来更广阔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包茂宏《英国的环境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4.

[2]陈新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2期.

Analysis on Sino-British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Basis and Prospect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Study

CHEN Qiuhao

(Department of Histor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Abstract:The paper,based on that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stud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try point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prospects the Sino-British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basis and prospect based on environment history study.

Keywords:environmental history;environmental history study;Sino-British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作者简介:陈秋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4级在读本科生,主要学科领域历史学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5)06-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