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发展、学科优化即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2015-03-23韩飞冯登满杨苗苗史春蕾

河南科技 2015年2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校本课程体系

韩飞 冯登满 杨苗苗 史春蕾

(长春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随着的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时代随之而来,每日的信息量喷涌而来,更新速度持续加快,加之中国人才观的变迁,社会对于人才有了新的选择标准。课程改革逐渐向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向靠拢。

1 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极可能会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 课程体系改革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大高校教育规模扩张使得大学经费、校舍、师资、图书设备等稀缺。这种现象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体系改革的主要特点有校本性、宽博性和选择性。

2.1 校本性

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更是合理充分的利用了当地的学习资源,体现了各个地方的教学特色。

2.2 宽博性

所谓宽博性就是对现有课程内容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后形成相对于原来专而窄的课程改革特点。课程内容的改革体现要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要将广度和深度很好的结合起来。要将现代技术及时的加入到课程的教学之中,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的知识。实践教学环节要与理论教学环节相结合,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

2.3 选择性

所谓选择性是指大学课程体系中自助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的比列明显提高,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大学生的学习有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根据顾海兵2010年在南方周末发表的文章中的数据来看,在全部学分中,海外大学选修课比例平均高于内地大足额170%。内地大学选修课比例仅为24.5%最低的仅10%。海外大学高达66.7%。在中国大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中,约三分之二的课程为限制性选修(准必修课)。选修课比例的提高可以增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课程体系改革优化

3.1 公共类课程内容在于精在于新

课程不应仅仅局限于正常的课堂教学,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实践课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思想理论大讲堂和共同成长等六个方面共同进行。理论学习在于老师的课堂教学,通过积极备课充分准备将理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践课堂的主体在于大学生自身,需要学生亲自参加到理论检验的过程中,学生以自主结合的方式形成小组进行对于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志愿服务在于每个学期的寒暑假,学校可要求学生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对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力,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社会实践是指学生投身于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或者是相近的工作,进行短期兼职工作。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了解自身喜欢职业的相关要求,并且利用大学的四年时间来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思想理论大讲堂是指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们请来国内知名专家或者是有自己思想见解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论谈。专家学者形成思想一定是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他们的思想可以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诸多的影响,能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共同成长是指学生们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对理论课程产生新的理解,深入了解一起在丰富有趣的课程学习中成长。

3.2 专业基础课程在于扎实实用

所谓专业化的基础课程就是面向不同岗位设置包含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对与基础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理论、技能要坚实并且要有相当的深度和宽度。为了使大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和科技发展,我们要对专业基础进行加强对于专业面向进行拓宽。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发展较为缓慢的方面,注重自我的适应性,能够在多元发展的社会中随机应变。

4 结语

课程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心与研究的热点问题。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决定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群体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而改变的,是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的体现。如果高校不能合理地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做出相应的改革,不能形成整体化的教学方案,就不能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新一代人才。

[1]祝战斌.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A].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胡建华.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分析[A].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2007.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校本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