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
2015-03-23陈喜辉
陈喜辉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经济责任审计以任职期内领导干部负责的相关经济活动、财务收支情况为对象,审计其合法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从而对领导班子、个人是否违反财经法律法规、是否履行相关经济责任、是否廉洁从政作出分析和判断,该评价结果可以作为相关部门的考查、评估依据,同时也可以作为任用与否的有效参考。因此,认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成因并找出应对措施,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概述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涵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按照组织人事等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党政干部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1]。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而产生的。其以全新的审计理念,独特的审计方式,特殊的审计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助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以及推动地方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审计面广、责任大,审计时限长,容易形成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审计组成员由于自身或者外部因素影响,采用不确切的审计方式,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审计事项做出不客观、不全面的披露,使审计委托部门形成不准确的报告信息,对干部的使用和任命造成错误导向,并导致审计组成员承担相应责任的风险[2]。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关系到组织人事部门如何正确考察和使用干部,又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发展和权益,还事关审计部门声誉。因此,客观分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并完善相应防范措施,是审计工作中亟待解决和关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为可控审计风险和不可控审计风险。可控审计风险是由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可控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指由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职业道德素养、审计程序编制、审计方法选用以及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管理监督等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不可控审计风险是由审计组织或者审计人员不能直接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程度,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政策、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
1.风险控制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成因的独特性,使得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特别是审计对象一般都是领导者,且拥有一定的政治或经济权力,其违规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特点。二是委托授权审计事项使得审计面临被动局面,而人事变动一般具有批量性特点,比如任期、换届等,在短时间内很容易产生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时间紧、任务重,审计人员对风险、成本、效率的关系很难处理,增加了整个项目的审计风险[3]。
2.风险成因复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既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又要对被审计对象的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经营管理事项等进行审计和评价。审计程序复杂、审计环节繁多,审计时限较长,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更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明确被审计对象应该承担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划清前任和现任、现任和继任领导者的经济界线。但是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经济事项时间跨度长,互相交叉,相互影响,很难区分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且审计工作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会导致审计问题、审计建议以及审计评价不准确,形成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一)内部风险成因
1.审计力量不足,审计过程控制不严格。首先,审计单位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准有限,审计组织方式、安排不周则难以顺利、准确地完成审计任务。其次,审计过程程序不严密。由于审计任务繁琐,审计范围广,如果没有完整、规范的审计程序,不能均衡审计力量的分配,就无法高效完成审计工作。此外,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与审计要求不相符的行为或者做法时,审计方存在不能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偏听被审计对象的言辞[4]。
2.经济责任的鉴定难度大,责任归属难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认定被审计对象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用量化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经济效益,但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判断,审计结果不能对领导干部全部工作业绩进行认定和评价[5]。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要明确被审计对象应该承担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划清前任和现任、现任和继任领导者的经济界线,如果审计不当,就会导致责任归属难以确定[6]。
3.审计资料采集不足,评价结果失真。审计方在采集审计资料的过程中,容易主观臆断,而对材料、证据的采集、筛选有失严肃、严谨,致使评价结果失真,无法客观揭示问题。其次缺乏对审计结果的监督和跟踪,审计方没有相应的复核程序。复核审计结果是提高审计结果可信度和质量的自查手段,是审计制度完善的体现,通过再次确认审计评价结果,可以减轻审计方由于工作疏忽形成的不良后果[7]。
4.审计独立性无法得到保障,以及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审计的独立性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提,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被审计单位领导可能干预审计过程,加上部分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在审计过程中,淡忘职业道德而丧失原则,风险意识淡薄,无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加大[8]。
5.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限,不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涉及领域较多,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熟悉计算机、法律、工程造价等领域常识,还要了解不同行业领域的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模式以及会计核算方法;具备多种查账能力的同时,还要有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良好的书面表达及语言沟通能力。而目前审计人员的整体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将会计、审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与审计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难免会形成审计风险。
(二)外部风险成因
1.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不完善。我国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而在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审计工作在遇到地区性的特殊问题和新情况时无法可依,只能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参照其他审计法律法规进行认定,因此在审计评价和责任划分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9]。
2.审计职责范围的限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按照委托方的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进行审计,审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资料及相应的经济决策记录,通过审计座谈,了解和发现被审计对象在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如果只是审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资料,就无法保证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也无法保证座谈人员能如实反映问题;领导干部在经济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的隐蔽性,更需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司法部门的配合。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职责范围的限制也会产生潜在的审计风险。
3.被审计对象提供的财会信息质量不高。被审计对象在审计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可能从单位利益出发,尽可能隐藏问题。被审计单位在提供资料时,不积极主动,所提供财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甚至造假。基于这样的资料开展审计,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4.审计结果的运用与社会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还是“先离后审”或者“先升后审”,这样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对象的任用和考核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巨大压力[10]。审计披露的经济问题一般不会引起足够重视,也不会影响领导干部的任命和升迁,但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带来一定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三、强化风险意识与防范风险的措施
(一)提高审计队伍专业技能和素养
从事审计工作的成员必须持证上岗,重要职位的负责人必须持有相应水平的等级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另外,审计人员应该注重知识更新,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能够灵活应对一些特殊情况,并不断探索和总结新方法。相关部门要重视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
(二)明确审计任务和内容,厘清审计、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有明确的时间和内容,审计方要严格分配审计任务,各审计成员在履责过程中对于没有争议或者明确有审计标准和依据的审计内容一定要根据相关的程序执行,做到“依法开审”,而对于一些没有足够证据或者评判标准模糊、经济责任归属存在争议时,要充分解释和说明。特别是经济责任归属时,要特别注意厘清上任与新任的责任,界定集体和个人、直接和间接责任等[11]。
(三)全面采集审计资料,严格审核财务资料
采集审计资料要全面,同时要突出重点。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岗位设置、人事任用、财政隶属、资产监督管理、往届受审报告、内部控制机制和实施情况等,重点审查重大会计决策、收支状况、资产盈亏、呆坏账、资产报废损失等。在审查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恪守尽责,廉洁自律,客观公正,严格审查被审核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12]。此外,在审计内容有争议时,需认真听取被审计对象的解释和说明,难以决策的要附注说明。
(四)以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情况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执行情况的审计始终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审查被审计单位“三重一大”事项、财务预算和财务管理事项、物品采购招标程序、物资保管和领用手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债权债务的及时清理等环节寻找制度缺陷或管理漏洞。通过内控制度的审计督促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其经济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健全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考核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财务管理活动、综合经济效益、个人的廉洁自律以及领导能力,但是由于岗位不同,地区差异,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尽快健全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审计工作提供详细的审计评价依据,使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审计评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
(六)规范审计程序,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
法律法规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审计立项、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审计座谈、审计审查、审计报告及审计整改等环节都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要完善审计复核程序和责任追究机制。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全面和重点两手抓、原则和实况作对比、监督和服务两不误。审计评价程序、审计范围、审计方法、评价方法等要制定统一的标准。
(七)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认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加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及审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研究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明确审计工作重点,互相配合。审计部门审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同时要与纪检监察部门掌握的案件线索、组织部门对被审计对象的考核情况有机结合,正确对待和审查群众举报和反映的问题。对审查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需要由联系会议集体研究和认定,确定被审计对象应该承担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另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界定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权责结合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在重要性原则中,审计人员应从经济责任的性质、经济责任的大小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等三个方面把握被审计人所负经济责任的界线。
(八)推行审计公告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一是探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年度工作计划公告制度,通过报纸、电台和网络等方式征集人民群众意见,组织和人事部门根据群众意见和干部考核要求,确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二是完善审前公告和座谈制度,审计工作开展前要在被审计单位张贴审计公示和审计座谈公告,邀请被审计单位不同层次的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听取意见,接受监督。三是贯彻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结果要在网站或者报纸上公开,保障人民群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有效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九)强化审计整改,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并不是简单查处被审计对象。有效落实审计整改意见,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才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屡审屡犯问题,必须启动审计问责机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保证其整改落实到位,并追究相关领导干部的责任,使审计监督的作用最大化,降低审计风险。
(十)摸索和试行任期内审计模式
现行的“先任命后审计”模式存在突出弊端,即审计结果的滞后性特征,容易导致经济责任归属难题[13]。解决这种问题,可以缩短审计周期,即任期满一年后一审,将审计结果存入领导干部的人事档案,作为奖惩、任免的参考依据。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认真履行职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从风险成因的内外部8个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保密性,审计结果是否公布、公布哪些内容以及公布形式受到一定限制,导致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很难找到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加以参考,只能通过工作实践和参考文献进行阐述和分析,深度和高度上均有局限。
上述问题分析的宗旨是客观认识风险并将审计风险控制到最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为相关研究和同行提供参考。
[1]刘世林,方伟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吴静,袁小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应对[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刘东徐,张在旭.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6.
[4]关煜华.关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原因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3).
[5]邬婧,汪洋.谈经责审计[J].审计与理财,2007(11).
[6]邓田生,柳婕.如何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J].现代企业教育,2012(6).
[7]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8]谭红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财会通讯,2006(3).
[9]路珂.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14(12).
[10]梁晓辉.解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8).
[11]张霞.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财税广角,2015(2).
[12]周玉红.浅析医院审计风险要素以及如何控制审计风险[J].审计,2015(1).
[13]朱志宏.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