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景观及其与视觉审美感知关系研究进展

2015-03-23赵警卫朱小军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环境

赵警卫,胡 晴,张 莉,朱小军

(中国矿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景即客观存在的环境,观即人们对于客观环境的观赏[1],传统的景观学主要研究人们通过视觉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审美体验,而较少考虑其他知觉对环境的感知,景观设计被认为主要是视觉的艺术。基于此,传统的景观美学评价往往使用仅有视觉要素的照片来替代真实的景观[2-3],并认为这种方法是合理而有效的[4]。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环境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而是更加注重整体环境的舒适度上,而声景观是保证环境舒适度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5]。就目前而言,国内外景观设计在视觉美学上的发展已经卓有成效,伴随着人们对景观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把对景观美学的研究引入到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从视觉到听觉、嗅觉、触觉乃至“整体景观”体验[6]。听觉是仅次于视觉感知外界环境的感官,是感知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前所述,设计师习惯性地把景观设计的重点放在视觉感知对环境的审美体验,却忽视了听觉的作用。即使有些设计考虑到听觉,对声景观进行了相关的设计,但多数仅仅是在景观中添加某些音乐,很少从“声景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考虑声音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及听觉与视觉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至于人口属性(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对声景观评价的影响研究更是鲜有文献涉及。

一、声景观的概念及其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声景观(Soundscape)即声音的风景或由耳朵捕捉到的景观,Soundscape一词是由Landscape推广而来的。1929年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Granoe)首先提出“Soundscape”一词,其研究领域包括人们愿意和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在这个领域中,声景观并不是简单地被当作一个可以测量的物理量,而是被视为由一系列蕴涵不同信息的声元素所构成的,具有可感知的内容[7],即“有意义”、“有价值”的声音。加拿大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谢弗(Schafer)于1960年代末首次阐释了“声景观”的概念,他认为声景观就是景观的听觉特征(auditory properties of a landscape),即在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8]。自此以后,声景观的概念日益被广大学者所接收,相关的研究在世界各地逐渐开展起来。

国外对于声景观的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声景观的分类。Pijanowski等人把声景观分为三个主要类型:生物声,指除人类之外其它生物发出的声音,如鸟叫、蛙鸣,狗吠等;人造声:指由人类发出或创作出的各种声音,如人声、机器轰鸣声、音乐等;物理声,指由于物理过程所产生的自然声,如风声、雨声、水流声等[9]。二是对于“受大众欢迎”声音的筛选。日本的研究者认为人们喜欢的声音包括:鸟鸣声、流水声、昆虫和青蛙的声音、波浪声和风铃声,而令人讨厌的声音则来自摩托车、空转的发动机、施工、广告声和酒店的卡拉OK[10];Kang和Zhang的研究认为人们总体上喜欢自然的声音和与文化相关联的声音(如寺院里的钟声)[11]。三是对于有价值的自然声景观的保护。自然声景观,包括了自然发生的各种声音,比如风吹过树林的声音、鸟叫、虫鸣以及伴随着黑夜的安静等,这些声景观被看作如同水、土地和矿产一样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12],它与视觉景色、自然和历史的物体以及野生生物一样是被保护的对象[13]。四是声景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Yamada从声景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法用来指导林中游步道的布局[14];而近年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杨威(Yang Wei)和康健(Kang Jian)对欧洲14个城市广场的声景观进行深入的问卷调查和测量,期望能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声景描述、评价和设计建立一个系统的框架[15]。

二、我国声景观研究进展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声景观对于人们景观体验的重要作用,如写于1500年前的著名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很好地诠释了生物的鸣叫对于景观体验的影响;而唐代诗人张继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说明了人造文化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结合所形成的整体景观效果。在专业领域,中国古代的造园师向来重视园林景观中的听觉感受,他们常借自然的风、雨与芭蕉、荷叶相互作用产生的声响来营造意境,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和“留听阁”以及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都具备了现代声景观的雏形。

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声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内地最早进行现代声景观研究的是清华大学博士生李国棋。自2000年,他进行了有关声景观方面的研究,从人—声音—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声景学与传统声学和传统景观学的区别,确立了声景学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中的一个基本学科地位,奠定了声景观思想的美学基础[6]。

2003年葛坚和卜箐华在其论文中分析了公园声景观的设计要素、设计阶段和设计方法,以期在景观设计领域导入声景观设计的理念,为景观研究带来新的切入点[16]。2004年吴颖娇和张邦俊在《环境声学的新领域——声景观研究》一文中介绍了声景观这个新兴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析了目前声环境评价尚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声图和声景观图的对比,指出了绘制声景观图对全面评价声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7]。

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声景观研究的基础上,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尝试对于有价值的声音的筛选研究,如Ge等人在杭州的研究认为自然的声音能够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人造的声音和社会的声音因声音特性的差异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映:交通声音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反对,而钟声、佛教音乐和诵经声能引起人们的好感[5];在厦门的研究指出能够得到人们喜欢的声音包括:生物声和自然的物理声,而交通声是最令人讨厌的[18]。从上述两个在国内的研究案例来看,他们的结论是相似的。

三、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在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有了部分研究成果,但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声景观与视觉景观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如Schroeder和Anderson发现人们对一个景观的美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那里所听到的声音[19];Carles等人对图像和声音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与声音和图像的单独评价相比,声音和图像组合的评价等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声音和图像相一致时,可以明显提升人们的美学体验[20]。视觉景观也会对声景观产生影响,Maffiolo等人的研究认为,在花园里,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减少噪声干扰的影响[21];如果没有好的视觉景观存在,建筑机械声音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变得更加令人讨厌[22]。Brown等人认为高速铁路产生的噪音对于人们感知的影响受到周边视觉景观的强烈影响:视觉景观美学得分与它对噪音负面影响的消减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23]。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声景观与公众视觉审美偏好关系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较大差距,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秦佑国认为人在倾听声音和欣赏音乐时其审美感觉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觉,还和“在场”的环境以及视觉刺激有关,人对声音的审美体验是听觉感知和视觉感知协同完成的[24]。声景观和视觉美学不单是环境设计的两个并列的关系,而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发展。声景观的依托性决定了它会受视觉景观的影响,甚至声景观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视觉景观基础上的。李国棋曾经做了一个视觉景观与听觉景观关系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景观和声音的和谐度越高,视觉与听觉相互作用越易产生共鸣现象,美学评价也就越高[6],这一结论也被Ge等人的研究所证实[5];然而,当声景观与视觉景观呈对比关系时,声景观对于视觉景观美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可能降低、可能提升、也可能没有明显影响[25]。关于视觉景观要素与声景观的关系,Liu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建筑、植被和天空在照片中的比例对于声景观具有重要影响,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与声景观的类型和测量的时段有关[18]。

四、我国声景观研究展望

置身园林中我们看到郁郁葱葱的山景却听不见潺潺的流水和悦耳的鸟鸣,昔日的古寺钟鸣、传统仪式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声却被此起彼伏的汽车鸣笛声所替代。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承认当前环境设计对于声景观的忽视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公众的审美体验,因此声景观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我国声景观的研究应该注意如下四个方面:

1.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相互关系的研究

人对于环境认知的85%来自于视觉[25],因此在景观美学研究中视觉是永远不能被忽视的因素,同时听觉与视觉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如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人们仿佛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和遍地的树荫。因此研究声景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声景观的设计来影响视觉景观感知,从而提升人对于景观的整体体验。然而声景观对于视觉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一种声景观与一种视觉景观是相得益彰、相互抵触、还是无关的?已有的文献还不能回答这些问题。

另外一方面,声音总是与物态景观相联系的,如Liu等人研究认为人们感知到的生物声音的大小与景观形状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建筑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6];物态景观的改变可以引起鸟类和两栖动物的鸣叫行为的变化[27-28];不同的植被结构能够导致不同的生物声[29]等。尽管前人的工作得出了一些结论,但由于区域的差异,受众人群的差异以及研究的深入程度不同,在我国还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来证实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把声景观纳入到景观设计中,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达到提升声景观体验的目的,从而设计出整体更优的景观。

2.受众人群特点与声景观关系的研究

前人的研究证明,文化背景[30],受教育程度[31-32],性别[31,33],年龄[34-35],专业知识[33],对环境的熟悉程度[36]以及生活环境[30,37]都会导致评价者对于视觉审美产生重要影响;Yu和Kang的研究也证明,对于声景观的评价受到评价人的个体特点、社会背景、行为以及心理要素等的影响[38];随着评价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更加偏爱自然的声音而讨厌机械声[11]。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同特点的受众人群也会对同一个声景观和视觉景观的组合给出不同的美学评价。因此应该加强不同特点受众人群对于声景观及其与视觉景观的组合的要求,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特定场所的整体景观的设计(如大学校园的声景观和视觉景观整体设计就必须要考虑其受众人群主要为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这一特点)。

3.声景观设计研究

声景观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不仅给声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角度,也给景观设计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引入这种理念,把景观中固有的听觉要素加以明确的认知和有效的表现,可以带来对设计内容的充实和对设计表达方法的提升,也大大拓宽了景观专业的研究范围,丰富了学科内容。

声景观设计是运用声音的要素,对空间的声音环境进行全面的设计和规划,加强与总体景观的协调[39]。目前国内城市绿地中最普遍的声景观设计是通过音响设备播放一些音乐作品,设计手法单调且缺乏人文关怀,公众的整体审美体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声景观的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声学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以人的主观体验为核心,其基本思路是保护好场地中现存的具有正向美学价值和有意义的声音,消除场地中令人厌烦而有害的声音以及增加有益的声音。同时声景观设计重点在于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的配合,声景观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声音、听者和空间环境三个方面,从而创造出优美的整体感知景观。

作为创造了世界上“有声有色”风景的中国古典园林,其着重于把握园林声环境中富于人情味的诗意本质,力求达到视觉、听觉和满足人的心理感受的统一[40]。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在声景观设计中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设计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典园林给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4.地标性声景观(Landmark soundscape)研究

所谓地标性声景观是指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与某一特定场所紧密相连,能够界定场所性质,需要保护的声景观[41],如悠扬的钟声往往与佛教寺院相联系,同时钟声也清晰地指示了该场所的性质,因此钟声就是寺院的地标性声景观。地标性声景观对于一个场所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营造一个声环境,而且可以把环境信息传递给听众,失去了这些声景观,场所精神就会大打折扣。在地标性声景观研究中,首先应该识别出一个场所的地标性声景观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场所的特征以及地标性声景观的现状,确定地标性声景观设计的策略:恢复、加强、改变或保护。

[1]郑宏.环境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6.

[2]Bernasconi C,Strager M P,Maskey V.et al.Assessing public preferences for design and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of an urban autom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9,90:155-167.

[3]Pflüger Y,Rackham A,Larned S.The aesthetic value of river flows:an assessment of flow preferences for large and small river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5:68-78.

[4]Stamps,A.E.Use of photographs to simulate environments:A meta-analysis[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0,71:907-913.

[5]Ge J,Guo M,Yue M.Soundscape of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with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a case study of Evening Bell Ringing in Jingci Temple,China[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2013,14:219-229.

[6]李国棋.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D].北京:清华大学,2004.

[7]Porteous,J.D.,Mastin,J.F.Soundscape[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1995,2:169-186.

[8]赵秀敏,王竹,石坚韧.社区公园的声景观研究[J].新建筑,2006,(4):118-122.

[9]Pijanowski B.C.,Farina A,Gage S.H et al.What is soundscape ecology? 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an emerging new science[J].Landscape Ecology,2011,26:1213-1232.

[10]Tamura A.An environmental index based on inhabitants'recognition of sounds[C].Noise Effects’98: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Noise a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1998,556-559.

[11]Kang J,M Zhang.Semantic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the soundscape in urban open public space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5:150-157.

[12]Krause B.Wild soundscapes:discovering the voice of our natural world[M].Berkeley,CA:Wilderness Press,2002.

[13]邰惠鑫.城市住区声景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14]Yamada,Y.Soundscape-based forest planning for recreational and therapeutic activities[J].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2006,5:131-139.

[15]Yang W,Kang J.Acoustic comfort evaluation in urban open public spaces[J].Applied Acoustics,2005,66(2):211-229

[16]葛坚,卜箐华.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探讨[J].建筑学报,2003,(3):58-60.

[17]吴颖娇,张邦俊.环境声学的新领域——声景观研究[J].科技通报,2004,20(6):565-568.

[18]Liu J Kang J,Behm H.et al.Effects of landscape on soundscape perception:Soundwalks in city park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4,123:30-40.

[19]Schroeder H W,Anderson L M.Perception of personal safety in urban recreation sites[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84,16:178-194.

[20]Carles J L,Barrio I L,de Lucio J V.Sound influence on landscape valu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9,43:191-200.

[21]Maffiolo V,Castellengo M Dubois,D.Qualitative judgments of urban soundscapes[J].Proceedings of inter-noise,1999,99:1251-1254.

[22]Hatano S,Hashimoto T,Kimura Y.et al.Sou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machine[C].Rome(Italy):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coustic,2001.

[23]Brown A L,Kang J,Gjestland,T.Towards standardization in soundscape preference assessment[J].Applied Acoustics,2011,72:387-92.

[24]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J].建筑学报,2005(1):45-46.

[25]翁玫.听觉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7(12):46-51.

[26]Liu J,Kang J,Luo T.et al.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undscapes in a multiple functional urban are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3,115:1-9.

[27]Mockford E J,Marshall R C.Effects of urban noise on song and response behavior in great tits[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9,276:2979-2985.

[28]Warren P S,Katti M,Ermann M.et al.Urban bioacoustics:It’s not just noise[J].Animal Behaviour,2006,71:491-502.

[29]Joo,W.,Gage,S.H.,Kasten,E.P.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variability in soundscapes along an urban-rural gradi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103:259-276.

[30]Yu K.Cultural variations in landscape preference:Comparisons among Chinese sub-groups and western design expert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2:107-126.

[31]Lindemann-Matthies P,Briegel R,Schüpbach B.et al.Aesthetic preference for a Swiss alpine landscape:The impact of different agricultural land-use with different biodiversit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8:99-109.

[32]Molnarova K,Sklenicka P,Stiborek J.et al.Visual preferences for wind turbines:Location,numbers and respondent characteristics[J].Applied Energy,2012,92:269-278.

[33]Strumse E.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the visual preference for agrarian landscapes in western Norwa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6,16:17-31.

[34]Yamashita S.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water in landscape:Use of Photo-Projective Method to compare child and adult residents’perceptions of a Japanese river environ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62:3-17.

[35]Van den Berg,A E,Koole S L.New wilderness in the Netherlands:An investigation of visual preferences for nature development plan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8:362-372.

[36]Howley P,Donoghue C O,Hynes S.Exploring public preferences for traditional farming landscap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4:66-74.

[37]Van den Berg A E,Vlek C A J.The influence of planned-change context on the evalu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3:1-10.

[38]Yu L,Kang J,2010.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und preference in urban open spaces[J].Applied Acoustics,71:622-633.

[39]葛坚,赵秀敏,石坚韧.城市景观中的声景观解析与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2004,38(8):994-999.

[40]袁晓梅吴硕贤.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造[J].建筑学报,2007(2):70-72.

[41]Fowler M D.Soundscape as a design strategy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praxis[J].Design Studies,2013,34:111-128.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环境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