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缅甸来华留学生规模:意义、可行性、问题及策略
2015-03-23刘立伟
刘立伟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 65003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加强,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留学深造,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成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缅甸作为一个对我国具有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国家,有着比较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此外,缅甸目前正处于民主转型期,研究扩大其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扩大缅甸来华留学生规模的现实意义
(一)是发展我国留学生工作的大势所趋
我国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十六字总方针首先提到的是“扩大规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更明确表示到2020 年来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人员数量应到50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1〕。因此在未来几年里,“扩大规模”仍是摆在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单位面前的首要任务。
(二)是加强对缅甸公共外交的重要环节
从2011年缅甸密松水电站搁浅事件,到最近的莱比塘铜矿风波,我们都能看到“中国威胁”的论调充斥缅甸各种主流媒体,以及在舆论的误导下缅甸国家普通民众对中国投资项目,进而对中国国家形象所表现出的敌意。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大力度把更多的缅甸来华留学生纳入到我国公共外交的范畴〔2〕,培育更多的“知华派”,通过文化、教育的穿透力、扩散力和震撼力,感染、感动并感化民众,增强其在两国事务中对我方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对缅甸政府施加影响,促使其采取有利于我方的态度和政策〔3〕,最终达到通过公共外交加强我国与缅甸国家战略伙伴关系的目的。
(三)是推进中国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
中国政府正积极推进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以及“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缅甸地处东南亚交通枢纽位置,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次区域网络的成员,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沿线国家〔4〕。在此情形下,中国必将加快面向东南亚国家开放进程,以教育、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带动科技、经贸和人文交流。加强对东南亚国家为主的留学生培养,打造教育话语权也势必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云南省计划到2020 年在滇留学生人数达到10万人〔5〕。为此,研究如何扩大缅甸来华留学生规模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二、扩大缅甸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可行性
目前华裔学生是我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华人社团是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东南亚陆地国家中〔6〕,缅甸的华文教育具有基础广,体系熟,普及程度高等特点〔7〕。据统计,目前缅甸华文学校共有161 所,其中缅北地区138 所,缅南地区23所,在校学生人数有7 万多人〔8〕。然而在这样一个华人有300多万,华文教育基础如此之好的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却远不及同期的泰国、越南,甚至不及老挝〔9〕,因此缅甸来华留学生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大有可为。再者,2011 年3 月缅甸民选政府执政,缅甸开始重返国际舞台,国家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与国际社会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越发紧密。更为重要的是缅甸一些国内形势的变化也为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提供了条件。
(一)华文教育发展势头良好
缅甸华文学校(以下简称华校)呈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目标差异化的特点,办学层次也涵盖K-12教育,华文教育也由单纯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变为以华文为载体的系统知识学习,华校的内涵得以拓展。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华文教育,推广华文教育,华文教育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外,大陆版教材的广泛使用(由云南省海外文化交流中心缅甸中心主任唐建军先生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缅北的华校中,93%在使用大陆版教材,其中2 所学校还使用人教版教材,且教学内容和进度与国内学校保持同步),进一步彰显缅华社会对中国教育的认可,更多的华校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密切起来。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扩大缅甸学生来华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政府允许开办私立中小学
长期以来,缅甸政府不承认私立学校的合法地位,华校作为一种中文补习学校,其地位也一直处于政府不公开承认,也不明确反对的默许状态。2011年12月4日缅甸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开办私立中小学〔10〕。法令的颁布让华校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即在早晚中文补习之间按照缅甸教育部的要求开展缅文学制教育,从而成为一所被政府认可的私立学校。此外,法令的颁布也让华文教育在私立学校得到了发展,在仰光的一些国际学校,中文被纳入课程体系,作为外语开设,成为一门必修课,如Horizon International School 和Total International School。
(三)通过海外联招赴台留学受阻
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与中国台湾高等教育的对接。台湾大学提供优厚的奖助学金再加上课余可以打零工,这种境况对家庭经济条件不怎么好的华裔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台湾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都是缅甸华裔学生留学的首选。2006 年以前,每年都有1 000 多名缅甸华校高中毕业生报考台湾大学,录取的学生也有250至270人之多。然而2007年台湾的侨务政策发生改变,关闭了对缅甸的招生大门长达2 年之久。虽在2009年对缅甸招生政策有所缓解,但每年招收的名额只有50 个左右,不及2006 年政策前的1/5,因此参加台湾组织的海外联招会学生人数锐减,赴台留学的通道受阻〔11〕。
(四)缅中经贸往来日趋紧密
2012 年中国就成为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缅中贸易额达到50.01 亿美元〔12〕。华人被认为掌握着缅甸国家的经济命脉,在缅中贸易活动中发挥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那些与中国大陆有贸易往来的华人,需要也必须了解中国市场,因此更愿意让他们的子女来中国留学,一边学习,一边更广泛且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大与中国的贸易打好基础。这一群体已成为缅甸自费留学的主体。留学是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紧密相连的,也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相连,随着中国与缅甸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势必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缅甸学生来中国留学。
由此可见,缅甸的开放,华文教育的发展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扩大缅甸学生来华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扩大缅甸来华留学生规模成为可能。
三、扩大缅甸来华留学生规模面临的问题
缅甸作为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其国情注定了在招生宣传时不能照搬在其他国家招生成功的手段和经验,要从市场特点、目标人群、信息传播、宣传渠道等方面来分析扩大规模所面临的问题〔13〕。
(一)招生信息很难有效传播
缅甸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电台、广播、网络等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资讯不怎么发达。华人群体也不常收看缅文节目,阅读缅文报纸,人际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另外,因国家语言政策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主流媒体一般不接受和刊发国外的招生宣传广告,公立学校也无权自主与国外学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因此,招生信息很难单纯依靠媒体广告的轮番轰炸或通过网络平台的推广来实现在受众中的广泛传播。
(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缅甸学生对来中国留学还持有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有的人认为中国人多,来中国留学不怎么安全;还有的人认为来中国政府不提供奖学金,毕业后不能留在中国发展,来不来中国留学没有两样;更有甚者认为只有到新加坡、美国、英国这样的英语国家留学才是真正的留学,留学中国是一种比较逊色的选择。这些刻板印象在与中国没有往来的家庭中尤其明显。因此,如何在宣传上加以引导,如何帮助缅甸学生实现留学经历与职业生涯的完美对接都是中国高校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华文高中的发展遭遇瓶颈
华文高中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华文高中对接的是华文大学,想读华文大学的学生越多,来中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增长的可能性就越大。以往,缅甸华校高中毕业生都有一个传统出口和通道——中国台湾大学留学深造,或在技校半工半读。然而自台湾实行排斥侨务政策以来,缅甸华校学生的出路严重受阻,大多转向去马来西亚、泰国打工,他们学习华文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11〕,所以中国高校应积极思考如何解决与缅甸华校高中顺利对接的问题。
(四)政府资源利用还有待提高
目前有两个主要渠道支持着缅甸的华文教育:各级侨联和国家汉办。中国政府每年都有数目不菲的资金以各种形式资助缅甸学生、教师、校董和各类华校,但这些资助并没有明显带动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究其原因是两者之间资源重替,缺乏统筹规划,没形成合力,结果造成了诸如一方面缅甸学生抱怨来中国没有奖学金,而另一方面中国学校拿着奖学金名额又招不到缅甸学生;一方面中国政府有钱资助缅甸学生来华夏令营等活动,却没能给他们提供免费教材的怪现象。为此,相关职能部门应整合资源,合理配置,使其作用最大化〔14〕。
四、扩大缅甸来华留学生规模的策略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互关联,互为影响。在华文教育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中国高校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职能,壮大专门的留学生招生队伍
目前中国高校大多有留学生办公室这一类机构,行政的职能明显,但招生的作用不突出。为有效扩大缅甸留学生规模,首先就要强化留招办“招”的职能,在队伍建设上下工夫去组建三支留学生招生队伍:①发挥市场机制,以院聘岗位的形式组建专门的招生队伍,使留学生招生市场化、常态化、目标化。②建立“以生招生”机制,组建由在校缅甸留学生代表组成的招生队伍,发挥他们的同伴效应,帮助学校收集生源信息。③动员全校可用力量,组建由外派教师和项目学生组成的第三支招生队伍,让其有意识地在工作或学习之余帮助学校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二)点面结合,构建多维的市场宣传模式
基于目标人群信息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这一特点,中国学校要想在缅甸开展好招生宣传工作,不能只依赖媒体,也不能只靠走马观花似的学校拜访,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层次多渠道地接触和面对家长。要实现招生信息有效快速地在家长和学生间传播,就必须构建有效的招生宣传模式:即以QQ、微信、脸书和《金凤凰》报纸为媒体,以华校、同乡会、家长为渠道,以三支招生队伍为主力,各点信息联络员为辅助,以召开招生说明会,参加社团集会,或直接登门拜访为主要形式,来构建点面结合,多维度的招生宣传模式。具体见图1,其中虚线箭头表示的关系最为关键。
图1 多维招生宣传模式
(三)有的放矢,找准合适的生源群和生源地
来中国留学的缅甸学生一般来自两个群体,一类学生来自看好中国市场,与中国大陆有贸易往来的家庭,另一类学生是热爱中国文化,将来想以中国市场或中文作为发展平台或谋生技能。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影响缅甸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因素。家庭特别富有的学生,留学中国往往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生源地则主要是华人相对集中的地区,而不同的地区对留学中国的目标和要求也各不相同:①与中国边境接壤的地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都愿意到中国边境城镇的中小学读书,对中国名牌大学认同度高;②腊戌、东枝等地区华文教育发展程度高,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倘若能解决学生入学难,以及毕业后出路等问题,留学生市场前景将十分乐观;③曼德勒是缅北地区最为重要的留学生招生市场,影响大,辐射广,应是宣传推广的重点;④仰光华文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但后劲足,作为缅甸的旧都,应是重点培植的市场;⑤密支那政治环境比较复杂,时有战乱发生,在政府控制地区华文教育发展不错,台湾海外联招人数减少后,有部分家长开始转向中国大陆;在克钦武装控制地区,华文教育缺乏,学语言的人数正在增长。由于密支那地处偏远,以往关注比较少,往后应是中国高校招生的新型市场。
(四)突出优势,做强各校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或项目
东南亚学生来中国留学,选择大学时主要考虑:①是不是名牌大学;②是否在一线城市;③优势学科是否有经济、管理、贸易、金融等专业〔15〕。缅甸学生也不例外。对于大学排名整体不怎么靠前,也不具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吸引力的高校,要在缅甸留学生喜欢的热门专业上下工夫,加强专业建设,打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凸显自身特色和优势。此外,还应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资源开发不同的项目,具体可以包括:①拓展短期来华项目的内涵,由观光变成实习或工作实践;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开发和推广;③开办衔接中国名牌大学的预科项目;④开发与中国名校合作的1+3 学历项目;⑤开发与缅甸华校合作的3+1 或2+2学历项目等。
(五)重视质量,做好缅甸留学生毕业规划和出路设计
对于留学生,各个大学校都十分看重“进口”——今年招到了多少留学生,而对于留学生的“出口”——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情况如何,关注得较少。中国高校应意识到缅甸华裔学生毕业后大多不能在政府部门任职。家庭条件好的,大多帮助打理家族生意,家庭条件不好的,就只能求职谋生了。因此,倘若一个缅甸学生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对其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没有帮助的话,哪怕是给他免费的学习机会,他也不一定会来中国留学。
为此,各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增加留学生求学经历的含金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跟踪毕业生的走向和就业情况,以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改进和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16〕,使他们毕业后得到的不只是一纸文凭,而是更多的创业技能和谋生手段。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好的“出口”,而好的“出口”才可能带来更好的“进口”。
五、结语
缅甸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具有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对中国除起到屏障作用外,还在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大通道,盘活中国大西南这盘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中国高校不能单纯从经济效益这个层面来看待扩大缅甸来华留学生规模这件事,应从国家安全,国家长远利益出发认真做好缅甸来华留学生的招生、教育和管理。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扩大缅甸留学生规模是一个系统工程,除重视招生宣传工作外,需要各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留学生文凭的含金量,以“出口”促“进口”,也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和统一协调。只有当来华留学成为缅甸学生成功创业和顺利就业不可或缺的一环时,中国高校在缅甸市场的招生工作才会进入良性循环,缅甸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才会实质性扩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DB/OL〕.(2012-09-03)〔2015-06-01〕. http://www. moe. 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11/201209/141518.html.
〔2〕李涛.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刍议〔J〕.云南社会科学,2013(5):29-33.
〔3〕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J〕.太平洋学报,2004(2):64-69.
〔4〕范建华.云南在“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发展担当〔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3):23-29.
〔5〕王艳龙. 云南打造教育话语权:明年来滇留学生达3万〔EB/OL〕.(2013-01-09)〔2015-02-05〕.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1-09/4474293.shtml.
〔6〕刘立伟.东南亚陆地国家留学生管理问题思考:基于跨文化视角〔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85-88.
〔7〕范宏伟.缅甸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研究,2006(6):71-75.
〔8〕李祖清.缅甸华人汉语教学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9〕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 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15.
〔10〕邹丽冰.缅甸汉语传播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11〕叶星. 解读缅甸华文学校的高中学历教育〔EB/OL〕.(2012-05-07)〔2015-02-15〕. http://www. hwjyw. com/content/2012/05/07/24651.shtml.
〔12〕汤先营. 中国已成为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EB/OL〕.(2012-06-21)〔2015-02-14〕.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1206/20120608190817.html.
〔13〕徐红.高校招收留学生的海外营销策略探析: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5):396-400.
〔14〕罗骥,钱睿. 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研究:现状与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2(2):89-92.
〔15〕安然,张仕海.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8(3):103-108.
〔16〕毛星宁,肖强,刘庆委,等.来华留学生毕业调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