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陡河水库土坝震后裂缝检查与分析

2015-03-23刘春秀

海河水利 2015年5期
关键词:纵缝土坝坝坡

刘春秀

(唐山市陡河水库管理处,河北 唐山 063000)

1 基本情况

陡河水库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市区东北15 km处,建成于1956年,坝体为均质土坝,以干砌石护坡,下铺垫层碎石和砂。1971年,水库进行续建,大坝加高2 m,续建后土坝全长6 115 m,坝顶高程41.0 m,最大坝高22.0 m。坝址位于凤山西坡、有活动断裂的陡河阶梯上,包括河床段、一级台地和二级台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在坝头与凤山交界处为泥质灰岩,岩层倾向下游,倾角为20~30°。山坡坡脚为砂壤土夹有石块,厚约14 m,大坝坝基表层为厚约7~10 m 黏性土层,下为厚约20 m 的中、细砂层。河床段中、细砂层为承压含水层,与左岸岩石区及右岸一级台地地下水相通,在地下水位以下多呈饱和状态。坝基表层断续存在含有机质较高的土层,共有5段,其中以河床附近及接近二级台地部分较软,建坝时对接近二级台地段软土采取了预压措施。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区发生9 度以上的强烈地震,坝体损毁严重,坝面裂缝纵横。为了弄清处于强震区的陡河土坝震害情况,主震过后,立即开展了土坝裂缝的调查工作。

2 检查方法

为了查明裂缝情况,对土坝裂缝先后进行了3次测量:第1 次,在上游有块石护坡、下游有碎石护坡情况下,测绘了1/500裂缝平面图及若干横断面;第2次,拆除护坡露出坝体土层后,每隔50 m测绘了土坝的横断面;第3次,在上游坡每隔50 m挖了1个探槽,测绘了探槽内的裂缝情况。为了进一步查明缝的深度,在探槽底部如果仍有裂缝,打土钻孔以便检查。对暗缝位置,采用电测法进行测量。

3 裂缝分布与产状

3.1 横缝

垂直坝轴线的横缝有100 余条,其中95 条分布在主河槽及一级台地坝段,横缝分布密度统计见表1。缝宽一般为0.1~1.0 cm,少数达1~3 cm,个别甚至大于3 cm。横缝长度贯穿整个坝顶,除3、84、85、87 号4 条横缝延伸到上游坝坡外,一般在坝坡上不见裂缝痕迹。横缝的深度,根据开挖的3 个平行于坝轴线的探槽观察,除3 号缝延伸至32.0 m 高程仍有裂缝外,其他横缝一般延伸不深。

表1 横缝分布密度统计

陡河水库土坝震后横缝产状有两种,分别呈现如下特征:第一种是张拉缝,由于地震力的作用,缝向两侧拉开,无明显的错动迹象,如位于大坝最大沉陷点的3、14号缝。第二种是剪切缝,缝的两侧土体有上下错动迹象,错距0.5~1 cm,如位于一、二级台地过渡段的84、85、86、87号缝。

3.2 纵缝

平行坝轴线的纵缝是土坝主要震害之一。主坝纵缝出现在坝坡上,从桩号0+100 开始一直延伸到1+700,河床段0+130—0+210纵缝密集,其中0+193断面上游坡大小纵缝多达30条。主坝有2个主纵缝带,上游坡在高程32~35 m 范围内,下游坡在高程32.5~35 m 范围内,近似对称分布于坝轴线的两侧上下游马道以上(上游因水库蓄水,马道以下的裂缝无法查清)。副坝下游纵缝位置较高,高程在39~40 m,到2+000断面逐渐由坝坡上升到坝肩,2+000—4+500坝段主要分布在坝顶上。

纵缝一般上宽下窄,其中有18条纵缝(占44%)在探槽底部尖灭成为鬃缝,另有5 条(占12%)上窄下宽。有的纵缝靠坝肩部分裂缝往坝轴方向倾斜或坍塌,缝靠坝轴线一侧的土层均比靠坝脚一侧的土层为低。从探槽观测,最大缝宽达60 cm,有的2 个裂缝之间的土体整体向下塌陷,如果看作1 个裂缝则最大宽度可达80 cm,较宽的纵缝内一般均有细砂、松土和碎石充填,缝的两壁一般粗糙。由于水库水位的影响,探槽仅挖到31 m 高程,近半数裂缝在31 m高程内继续向下延伸。其中,0+167段通过钻孔取样,发现至坝基砂层仍有碎石、石块充填,说明此段纵缝已深达坝基。

3.3 弧形缝

弧形缝是一种滑坡裂缝。0+120—0+200 的河床段,下游坝坡共有3 条大的弧形裂缝。副坝1+960—1+990、2+120—2+150段的下游坡,2+400—2+600段的上游坡都出现这类弧形缝,有滑坡的迹象。

主坝0+167段附近,由于弧形缝的产生,河床段下游坝脚排水沟底较震前抬高1.5 m,沟身向两侧被挤窄,河床排水堆石体表面堆砌的块石被挤隆起。坝顶向下游位移弯曲,有明显的滑坡迹象。从钻孔资料分析,裂缝土层向两侧张开,宽约10 cm,没有上下错动迹象,两侧土层被拉碎,破碎带宽80 cm,坝基高程23.0~25.0 m 是一滑动面。地质资料显示,该高程处为轻粉质壤土,厚2~3 m,其下为软土层,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

3.4 斜缝及暗缝

0+450断面上游坡距坝轴线17.3 m处探槽内发现1 条暗缝。0+750 断面附近拆除护坡后发现在上下游坝坡上各有1 条斜缝,2 条斜缝近乎平行,由坝坡升向坝顶。0+919断面坝顶有1条暗缝,经探槽检查,发现暗缝内绝大部分为坝身土所充填,局部填充浅黄色细砂,这种细砂和上游护坡防冻层细砂相似。缝内土质较松软,松软带周界不十分清晰,最大宽度12 cm,高程31.7 m 处缝宽2 cm,高程31.4 m 处缝宽1 cm。

4 裂缝原因分析

4.1 地质、地形差异

从横缝分布数量看,在大坝与左岸山坡相接段、一级阶地与河床相接段、一二级台地过渡地段裂缝最为密集。在沉陷最小的部位横缝略少一些,在沉陷最大的部位则基本未见横缝。由此可见,产生横缝的主要原因是相邻坝段基础地质和地形相差较大,在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陷,导致张拉缝的产生。河床段坝基采用截水槽进行防渗处理,截水槽的压缩性小于两侧自然土层,这也是土坝横缝产生的原因之一。如,左坝头0+000处坝顶基本未下沉,而与其相近的0+167 处下沉达1.64 m,此段不均匀沉陷量最大,故横缝也最多。

4.2 设计原因

不同坝段土坝高度不同受到的地震加速度也不同,由于坝坡较陡,坝顶比坝底高度大若干倍,在不同地震惯性力的反复作用下,坝体受到了拉应力。根据有限单元法对坝体应力分析,地震惯性力的方向与坝体内拉应力方向相反,在靠近坝坡上部拉应力最大,达1.5 kgf/cm2。陡河水库大坝抗震设计地震烈度8度,坝体填料的抗拉强度通过28个试样的试验平均为0.14 kgf/cm2、最小为0.07 kgf/cm2,远小于地震所产生的拉应力,因此发生纵向裂缝。坝体受拉开裂后,坝基又产生不均匀沉陷,造成裂缝的偏斜和土层的倾斜。

土坝是大型建筑物,坝底宽度大于地震波的半波长,地震时坝体各部分受地震力的大小及方向极不均匀。在横波的作用下,两块相邻的坝体可能受到方向相反的地震力,因而在坝体断面剪应力设计较薄弱的部位产生剪切破坏,造成平行坝轴线的纵向裂缝。

4.3 施工原因

二级台地副坝段纵缝大部分发生在坝坡的上部,多数与滑坡同时产生。该处坝坡较陡,坝身较低(一般小于8 m),地下水位较深,坝顶沉陷量很小,不容易产生纵向裂缝。二级台地副坝产生纵缝的主要原因为1971年水库扩建时副坝段采用贴坡加宽加高的办法,施工质量低,土料干容重小于1.7 t/m3,新旧坝体结合得不好。在该次震害处理过程中,曾发现多处旧坝坡上的护坡尚未拆除干净。

4.4 坝基液化

大坝基础砂层属于易液化土壤,埋藏位置较浅,在9度地震作用下,地基砂层加载具有突然性,很容易产生液化失稳现象,使基础发生滑动和变形,这些裂缝可能是剪切破坏产生的,也可能是张拉破坏产生的。如,0+167 段的滑坡裂缝就是由于这种原因产生的,加上该段埋藏有软弱土层,容易产生塑流,因而造成排水沟被挤压。而靠近二级台地的软土段,施工前经过预压,则没有产生滑坡迹象。这说明预压施工方法对提高坝基承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副坝坝基没有产生液化现象,缺少对上部坝体的隔震作用,是副坝段滑坡较多的另一个原因。

5 结语

通过对陡河水库土坝震后裂缝检查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基础和坝体在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陷,是震后土坝横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施工时对地形变化较大、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的坝段,注意做好结合部位的处理。

(2)砂层在地震时产生液化现象,如果埋藏较浅则容易造成坝坡失稳,埋藏较深则会起到隔震作用。

(3)通过坝体纵缝原因分析,暴露出陡河水库主坝断面在正常水位和9度地震条件下坝体内部应力是不安全的。

(4)副坝段坡度过陡,加高时未做好与旧坝坡结合部位的处理,是副坝段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纵缝土坝坝坡
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的土石坝稳定分析
旧桥加宽后的纵缝问题对改建方案的影响
浅析混凝土桥梁纵缝处理措施
非稳定渗流场对黏土心墙坝坝坡及心墙稳定的影响分析
水源工程土石坝坝体渗流及坝坡稳定性分析
Neonatal cholestasis and hepatosplenomegaly caused by 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 type 1: A case report
水利工程土坝渗漏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土坝街
小小土坝作用大
DIWA353锅筒纵缝接头外侧焊趾处裂纹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