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陆逊的军事文书

2015-03-23王潇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陆逊商务印书馆孙权

王潇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浅析陆逊的军事文书

王潇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陆逊是三国鼎立时期吴国重要的军事将领,他在指挥战争时能够审时度势、顾全大局,战场之下又能够知人善任、体恤士兵,是君主器重的名将。陆逊的军事文书,不仅情理为重、文质朴实,而且具有极强的辩证色彩。

陆逊军事文书

陆逊,字伯言,本名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出身江东世族,娶孙权兄长孙策之女为妻。他历任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等重要职位,与吴国当时的鲁肃、周瑜、吕蒙等名将能臣齐名。陆逊出身于官宦世家,二十一岁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他时任海昌(今浙江海宁)屯田都尉时,开仓赈济贫民,深得人心。后降服会稽贼寇,开始得到孙权的重用。他谋取荆州、大战夷陵、勇冲曹休、智脱襄阳,是吴国发展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晚年的陆逊卷入立嗣之争,为了保太子孙和继位,而遭受孙权的责罚,最后忧愤而死。陈寿评价陆逊说:“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1]认为他忠诚恳切,心忧国家而亡,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超群的军事才华和大将风度,尤其是夷陵之战,更是展示出他谋略全局、出神入化的军事才略。

《全三国文》中共收录陆逊的公务文书十三篇,其中涉及的文体有疏、书两种。疏,《说文解字》云:“疏,通也。”[2]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云:“疏者,布也。布置物类,撮题近意,故小券短书,号为疏也。”[3]疏原为“奏”文体中的一种,后至东汉时期逐渐分离出来,成为奏议类文书中单独一类,与其“疏通”的本意有关,即陈言叙事,条分缕析。“疏”是大臣向皇帝表明对朝政有一定看法或者有所匡谏的文书,因“疏”内容多抒发对朝政的看法,故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陆逊的“疏”有:《上疏请缓攻刘备》、《陈时事疏》、《请勿取夷州及朱崖疏》等六篇。

书,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云:“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4]书是大臣上告皇帝或者诸侯王的文书,战国以前臣下奏谏陈词,都用书。秦改书为奏,但至唐以前,书一直作为奏议类文书使用。

“疏”与“书”文体的差别不大,《文体明辨序说》云:“疏者,布也。”[5]又云:“书者,舒也,舒布其言而陈之简牍也。”[6]郝经《文章总叙》云:“疏者,疏通其意,达之于上。……非三代先秦之故有,至汉高帝五年诛项羽东城,诸侯王皆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疏之名始见,其后臣下往往上疏,同夫书矣。”[7]可见,“疏”与“书”文体是相似的,但文章气势较“疏”平和。陆逊的“书”文书有:《与关羽书》、《假作答逯式书》、《与全琮书》三篇。

陆逊作为吴国重要的军事将领,所呈文书的主要内容是其对战事时局的判断和军事政策的分析,给予君主军事参考和意见,所以以陆逊杰出的军事才能将其文书内容划分如下三个内容。

(一)审时度势。

陆逊的军事才华,首先表现在他对时局的判断和把握上,他能够及时作出分析,并给予君主应时的建议,如孙权多次向他征询对时政的看法,陆逊上《建议平山寇》曰:

方今英雄棋跱,豺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敢其精锐。[8]

孙权据守江东,在与蜀魏的对峙斗争中,首要解决的就是江东人员较少、军队士兵不足的问题,陆逊认为,“方今英雄棋跱,豺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群雄相持各霸一方,又要防备蠢蠢欲动的奸邪之人,没有大量的人才是不行的。基于现实,陆逊提出一石二鸟之策:平定山贼内乱,收编人马,扩编军队。

公元219年,孙权欲夺回荆州(今湖南常德东北),派大将吕蒙率兵至陆口(今湖北嘉鱼)前线。吕蒙见荆州并无进攻之机,便佯病返回建业(今江苏南京)。此时陆逊给他谋划了让关羽“出其不意,自可禽制”的计谋,于是吕蒙推荐陆逊前去出兵。陆逊为了进一步麻痹关羽,给他送去了一封佯装交好、倾慕的《与关羽书》:

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

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9]

他首先称赞此时已经名声大振的关羽的事迹:“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并表明自己仰慕他的风采,“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希望领受其高明的谋略。然后佯以吴蜀同盟之态,希望关羽提防曹操,保全胜利之势:“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结尾处更加表明自己的谦卑之态,反复刻画自己平庸无能,并再次献上自己的仰慕之情:“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关羽收到书信后,见其语气谦卑,并有依附之意,对吴国不再戒备,撤走荆州守兵,结果陆逊报告孙权,孙权下令派兵收复了荆州。

(二)善为战谋。

陆逊在助吕蒙谋取荆州之后,逐渐成为吴国重要的军事将领,其超群的军事才华也显现出来,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就显示出他作战善用计策,目光长远且驾驭全局。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公元222年,刘备欲夺回荆州,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刘备在战线安营扎寨,欲进攻吴军。吴军众将都要出击,陆逊觉得“此必有谲”,并上《上疏请缓攻刘备》疏曰:

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10]

首先,他觉得从长远考虑,必须要守住夷陵,“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夷陵乃荆州重地,必要守住。然后,他从现实分析了敌军的战略,并给出了攻破敌军的策略:“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他曾经担心刘备水路并进,但是现在刘备却舍弃船只只顾安营,“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陆逊觉得并无什么担心之处。他指挥军队,先是诱敌深入,连让蜀军几百里,后与之相持七八个月,使得蜀军运输中转困难,最后火烧连营一举大破蜀军。刘备大败,愤恨地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11]也从侧面表现出陆逊的用兵如神,军事造诣的成熟。

(三)知人善任。

陆逊是一位军事奇才,但他同时也深谙人才对政局、军队的重要性,尤其是刚刚收复的领地,做好人才的安抚工作并为我所用,是非常重要的。陆逊看到,荆州乃是魏蜀吴三家必争之地,荆州人才辈出,如若受到重用对国家发展大有裨益。他上《为荆州人士上疏》疏曰:

昔汉高受命,招延英异,光武中兴,群俊毕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忄娄忄娄,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12]

他首先举了汉高祖下令招揽奇才异能之人,汉光武帝中兴人才纷纷来投靠的例子,并对孙权说,“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如果有能使国家道德教化昌盛的人才,不一定区分远近亲疏。如果重视荆州人才,那么天下的人才都会来归附。

陆逊不仅知人善任,他同时也看到,是否得到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作为军事将领,他在军营中体恤士兵;作为吴国大臣,他上疏请求体恤百姓,展现出了一位心怀天下的良将形象。

孙权想派兵去攻取夷州和朱崖,陆逊上《请勿取夷州及朱崖疏》曰:

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13]

他认为,夷州和朱崖在远离东吴的万里之外,如果贸然派兵前往,那么海上的风波难以预料,士兵也难以适应水土,一定会招致疾病。“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相反,他认为,应该让士兵和百姓休养生息,减免田租赋税,军队取得成功在于同心协力,道义的施行可以鼓励士兵奋勇杀敌。在这篇疏中,他鼓励善待士兵,以保日后军队会团结一致,奋勇杀敌;他提出优抚百姓,减免田租,那么国家统一就有望了。

三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改变现状,争取民生,实现”九州一统“,成为统治者的目标。这一时期的文书,与紧张的战事紧紧相连,各类文书的传达往往决定了战事的成败,此时文书的总体特征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朴实强健,感情真实,为了说服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往往具有强辩的色彩。

陆逊军事文书有着这一时期文书的主要特点,以情理为重、语言朴实不浮华,善用典故说理,并具有一定的辩证色彩。

(一)情理为重。

陆逊为了说服孙权能够听取谏言,往往做出谦卑之态、呈上肺腑之言,以臣子之心来劝慰、打动孙权。孙权想亲自征讨公孙渊,陆逊就上疏曰:“……方今天下云扰,群雄虎争,英雄踊跃,张声大视。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14]他称赞孙权具有神武的姿态,顺应上天,在乌林大破曹操、西陵击败刘备、荆州擒捉关羽,认为连天下的三个英雄的锋芒都可以摧毁,又何必因一个小人物妨碍大事。“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然后又拿“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古训来说理,指出不应该因为小的怨愤而摧毁大局。陆逊的语言句句诚恳、不卑不亢,以理陈情,足见赤子之心。

(二)有理有据,善用典故。

陆逊在劝慰、说服孙权时,往往善用古之名臣的成功典故,使得在说理上更具说服性。

陆逊为了让孙权宽宥有罪的人臣,举了汉高帝的例子:“昔汉高舍陈平之愆,用其奇略,终建勋祚,功垂千载。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15]汉高帝舍弃陈平的过错,采纳他神奇的谋略,最终建立了宏大的帝业,功绩永垂不朽,以此来说明严刑峻法不是帝王的伟大业绩,只有惩罚没有宽恕,也不是招贤纳士的的宏远策略。

陆逊在故作平庸,假装倾慕关羽的文书中说“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16]认为以前晋文公在城濮击退楚国、淮阴侯攻取赵国的谋略,也不能超过关羽俘获于禁的事迹。关羽见其字间多有称赞、仰慕、归附之意,便放松了对吴国的戒备。

(三)具有思辩色彩。

陆逊的文书多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以取得更加直观的劝说效果。他在上《议缓兴利改作》中说道:“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脊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爱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17]他先指出了国家以百姓为根本,国强和国家的财富都是出自于百姓。再反说,百姓富足而国家贫困,百姓贫困而国家强盛,这些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国要依附百姓来生存,对于百姓不能实施太多的苛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陆逊的文书已经能够进行正反对比论证,以直观予以比较。

陆逊的军事文书作为直接的史料记载,为我们直接勾勒出了一位善用计谋、审时度势、顾全大局而又心怀天下的名将形象。他的军事文书,不仅情理为重、文质朴实,秉承了古代奏议“用典”的传统,而且具有极强的思辩色彩,不失为三国名将的优秀军事文书。

[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52.

[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0.

[3][4][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54.

[5][6][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9.

[7][元]郝经.续后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756.

[8][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93.

[9][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94.

[10][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92.

[1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30.

[12][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92.

[13][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93.

[14][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94.

[15][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93.

[16][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94.

[17][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93.

猜你喜欢

陆逊商务印书馆孙权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陆逊的气量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商务印书馆120年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
陆逊韬略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