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元代宫廷演剧概况

2015-03-23郭婧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演剧杂剧宫廷

郭婧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浅谈元代宫廷演剧概况

郭婧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目前,对元代宫廷戏剧演出状况做专门研究的论著及文章很少,原因有多种。虽然现已发现的相关文献不多,但并不代表元代宫廷戏演剧出不成熟。经过前代的酝酿与发展,到了元代戏剧创作与演出已经成熟并繁荣发展,这不仅在体现在民间演剧,宫廷演剧对此也会有所反映。本文以文献为依据,探幽抉微,研究元代宫廷戏剧演出的发展历史、演剧体制、演出曲目、演出地点及服饰等情况,力图比较明晰和科学地呈现出元代宫廷演剧的基本面貌,以增进读者对的元代宫廷演剧情况的了解和认识。

元代宫廷戏剧演出

近几年,很多研究宫廷戏演剧出情况的论文和著作相继问世,关于明代宫廷戏剧的,有李真瑜的《明代宫廷戏剧史》(2010),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明代宫廷戏剧史的著作,其他如华东师范大学郑莉的博士论文《明代宫廷乐事与戏剧活动编年要录(1367-1645)》(2014)等。关于清代宫廷戏剧的,有广州大学肖岸芬的硕士论文《清代宫廷戏剧研究综述》(2007),杨连启的《清末宫廷承应戏》(2012),张莹的《清代宫廷戏曲研究综述》(2013),罗燕编写的《清代宫廷承应戏及其形态研究》,朱家溍、丁汝芹的《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2007)等等,却很少有专门论述元代宫廷演剧的。其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究,客观上,元宫中虽有演出活动,但因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流传下来的相关文献很少;主观上,元代的相关文献记载中使用大量蒙古语词汇,不易供研究者阅读理解,比如关汉卿杂剧《邓夫人苦痛哭存孝》中有一段写道:“(李存信云)米罕整斤吞,抹邻不会骑。弩门并速门,弓箭怎的射?撒因答剌孙,见了抢着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其中,“米罕”意为肉,“抹邻”为马,“撒因”为好,“答剌孙”为酒,“莎塔八”意为酒醉,这些都是蒙古语音译词,若不通过查找专门的工具书就很难理解句子含义。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元代宫廷的演剧情况作一个整体的描述。

一、元代宫廷演剧文献记载

元代南北统一的政治环境,域内外交通的发达,商业、对外贸易经济联系的增强,各民族的交错杂居、融合,为元代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出现了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局面。蒙古族是喜爱歌舞的民族,加上当时民间戏剧创作、演出活动频繁,很有可能会影响宫廷戏演剧出。

其实蒙古灭金之后不久,窝阔台汗就曾观看过戏演剧出,古波斯史家拉施特编著的蒙古史名著《史集》有记载:“一个戏班从中原的汉人聚居地来到和林,为汗王演出异彩纷呈的戏剧。一出戏有个胡须斑白、头缠丝巾的老人,被困在马尾上。这是来自大食的回回俘虏。窝阔台汗下令,停止演出,并说:‘你们怎么能用演戏来侮辱大食人呢?这次我不惩罚你们,快走吧,下次就不行了!’”①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录戏班为蒙古大汗演出戏剧的资料。

元代宫中常有戏曲演出。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元朝宫内团拜时,就看到过“席散后,有音乐家和梨园子弟演剧以娱众宾”②的情形。每当盛大宴会,尤其是节日大典,优人便经常在宫中表演。《滦京杂咏》第四十四首写道:“仪凤伶官乐既成,仙风吹送下蓬瀛。花冠簇簇停歌舞,独喜箫韶奏太平。”《元宫词》第四首说:“雨顺风调四海宁,丹墀大乐列优伶。年年正旦将朝会,殿内先观玉海青。”这两首诗的描写虽然有粉饰的成分,但元代宫廷演剧的盛大场面可见一斑。

元代宫廷中曾演出过的曲目绝大部分今已不可考证,目前可知的《伊尹扶汤》、《尸谏灵公》这两个剧目在元宫中的演出情况只能从诗人笔下得知一二。元杨维桢的《元宫词》写道:“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篇。”兰雪主人的《元宫词》有:“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久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诸路都教唱此词。”“初调音律是关卿,伊尹扶汤杂剧呈。传入禁苑宫里说,一时咸听唱新歌。”其实这两则材料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学遗产》第78期所载的《论元杂剧》中就已经出现了,其作者为严敦易,虽然这篇论文现已不易阅读到了,但我们可以从邓绍基的文中中得之一二:“因为杨维桢和兰雪主人的 ‘元宫词’中说到元代有些剧作者向宫廷进呈杂剧,并得到‘九重禁垣’的欣赏和喜悦;严敦易同志就引用来作结论说:‘况且,元杂剧是经过了蒙元统治王朝的欣赏观览的,他是宫廷承应的一个剧种,因为这缘故,也就多少使得元杂剧不能和上述的词曲并论,并不得不有所影响到它表现当时历史现实的本质上面。’”③我们姑且不评论两人对是否“影响到它表现当时历史现实的本质”的论点各自持有的观点,但邓绍基也赞同“元杂剧是经过了元蒙统治王朝的欣赏观览”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宫词描述的是元朝宫廷盛演杂剧时的情形。

二、元代乐官制度

元朝统治者早在征金灭宋时就不断从各地搜罗杂剧、乐舞艺人随军搬演,建元后则仿照宋金制度,设立教坊司专门负责宫廷乐舞和杂剧的承应。

据《元史》记载元代乐舞机构一般由礼部和太常礼仪院分掌。其中礼部下辖仪凤司和教坊司。仪凤司,掌乐工、供奉、祭飨之事。至元八年(1271年),立玉宸院。二十年(1283年),改置仪凤司,隶宣徽院。二十五年(1288年)归隶礼部。其属五:云和署,掌乐工调音律及部籍更番之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始置。安和署,职掌与云和同,至元十三年(1276年)始置。常和署,初名管勾司,管领回回乐人,皇庆元年(1312年)初置。天乐署,初名昭和署,管领河西乐人,至元十七年(1280年)始置。广乐库,皇庆元年(1312年)始置,掌乐器等物。另,教坊司,掌承应乐人及管领兴和等署五百户。中统二年(1261年)始置。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提点教坊司,隶宣徽院。二十五年(1288年),隶礼部。其下辖两署一库: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兴和署、祥和署、广乐库。

元代中央乐官制度大致沿袭前代旧制而稍有发展,其中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礼部逐渐代替太常署,占据了礼乐中心机构的地位。

三、演出地点及服饰

(一)演出地点

廖奔曾考察 “元代开始在宫殿里兴建永固性的戏台建筑,目前知道的至少有厚载门前的一座固定舞台。厚载门为元宫大内四门之一(南为崇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在厚载门的内侧(宫城里面)建有舞台一座”④,他列举了两则材料,一是元熊梦祥在《析津志》中认为“厚载门前为舞台”,另一则重要材料为明初工部郎中箫洵曾受命毁掉元代宫城建筑,他因而写有《故宫遗录》,其中有对这座舞台的描述。此外,廖奔详细介绍了此舞台的结构布局,“舞台在厚载门前,其两侧有飞桥把舞台和厚载门连接起来,飞桥上设有阑干,在舞台上演出歌舞的人可以沿飞桥从两侧一直走上厚载门上去”⑤,并附有采自朱偰《元大都宫殿图考》的元宫城图。从这个建构复杂的戏台建筑,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演出的盛大场面。

目前可见到的关于元代宫廷演出舞台的材料并不多,若想详细了解元代宫廷舞台的情况,还有待新材料的发现。

(二)演出服饰

元代宫廷的舞队表演和杂剧表演都由教坊司承应,故舞队和杂剧在演出服饰上必然会相互影响。元代宫廷在祭祀、朝会及宴会时都有各种舞蹈表演,尤以舞队最为隆重。元代宫廷队舞主要有四个:元旦所用的《乐音王队》、皇帝诞辰日所用的《寿星队》、朝会时所用的《礼乐队》、宴享及祭祀用的《说法队》。每种队舞一般有十队,除了第一、第七两队的引队、乐队由礼官、乐官组成外,其他八队舞队都分别由男女舞蹈演员构成。舞队演员服饰与道具都是根据所扮演的角色特征而精心设计的,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例如《乐音王队》第二队先是妇女十人戴展脚幞头,穿紫袍,扮演官员;接着妇女一人戴唐帽,穿黄袍扮演帝王,所用服饰明显具有装扮角色的功能。这四种宫廷队舞中,装扮的角色有神仙、僧佛、菩萨、龙王、动物、帝王和官员等,这些角色扮演与杂剧角色扮演十分相似的,在服饰上必然也用相似之处。据宋俊华统计,“元代队舞服饰名目约有70种,其中有12种与《元刊杂剧三十种》所记载的服饰名目完全相同,分别是展脚幞头、平天冠、黑纱帽、紫袍、黄袍、金甲、红袍、绿衣、绣衣、锦袍、玉带、皂绦等”⑥。这些说明舞蹈服饰与杂剧服饰之间是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虽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形我们现在还未能十分清楚,但是其名目、功能的相似可以显示出二者之间确有内在联系。

据《元史·礼乐五》记载,至元二年(1265年)闰五月大乐署进言:“堂上下乐舞官员及乐工,合用衣服冠冕靴履等物,乞行制造。”制成的新乐服,严格按不同乐职长官,不同乐工有序穿着,很好地改变了乐官、乐工合用冠冕靴履的混乱无序现象:

乐正、副长官四人,主要“掌肄乐舞、展乐器、正乐位”。他们穿戴舒脚模头,紫罗公服,乌角带,皂靴,手持木笏。

乐师,运谱,掌以乐教工人,冠、纷同上,唯公服颜色不同,分别为绯色和绿色。

照烛,掌执笼烛而节乐,服同于乐正、副长官,但无笏板。

舞师,戴舒脚幞头,黄罗绣抹额,穿紫服,金铜荔枝带,皂靴,手持牙仗。

执旌、执纛四人,主要在“祭则前舞以为舞容”,为领舞之人。他们穿青生色鸾袍,黄绫带,黄绢袴,白绢袜,赤革履。唯有冠不同,前者是平冕,前后各九旒五就。后者则是青罗巾。执麾一人,主要是“以麾举偃而节乐”,服同于执旌、执纛之人,但上加革制平巾帻。

舞人,戴平冕冠,前后有旒,且有青白硝石珠相间,穿青罗生色义花鸾袍,袍缘饰以皂绫。

乐工、歌工,戴黑皮介帻冠,穿绯罗生色栾袍,黄绫带,皂靴。执乐器人的服同于乐工,但冠却为绿油母追冠。而宣圣庙乐工的冠服又另规定为黑漆冠,绿罗生色胸背花袍,皂靴,黄绢囊,黄绢夹袱。

当然,乐官、乐工各色乐人出现在乐队当中时,又有与此不同的冠服规定。由此可见,元代宫廷对优人日常服饰及演出服饰有明确的规定,并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严格划分。

本文仅是从演出情况、乐官制度、演出舞台及服饰几个方面对元代宫廷演剧状况作一个大致描述,并且每个方面也比较笼统并不详细,比如在讲述元代乐官这一方面时还可以涉及到元代乐籍制度中乐户与“礼乐户”的同时存在的特殊现象以及元代独有的复杂的户役制度,但因个人能力有限,此问题有待日后深入探讨。

注释:

①转引自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3.

②马可波罗,著.丁伯泰,编译.东方见闻录.台湾:常春树书坊,1978:134.

③邓绍基.反对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评严敦易同志“论元杂剧”.光明日报,1956-04-15.

④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28.

⑤同上,229.

⑥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2.

[1]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

[2]邓绍基.反对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评严敦易同志“论元杂剧”.光明日报,1956-04-15.

[3]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4]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8]袁冀.元代宫廷大宴考.蒙古史研究(第八辑),2005(6).

[9]白秀梅.元代宫廷服饰制度探析.内蒙:内蒙古大学,2006.

[10]刘敏.元代戏曲艺人生态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演剧杂剧宫廷
演剧危险:雍正间演剧案件及其戏曲史价值
“富社”天津演剧活动考论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清宫演剧研究之回溯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浪漫宫廷
宫廷古法白米饭
热闹的宫廷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