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海角时代台湾电影中的青春叙事

2015-03-23高亚林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海角青春片青春

高亚林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后海角时代台湾电影中的青春叙事

高亚林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台湾新电影和新新电影的热潮褪去之后,电影市场逐渐陷入低迷,一度处于冷冰期的台湾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令人堪忧。2008年《海角七号》的上映打破了这个僵局,台湾电影开始回暖,接踵而至的是一大批以青春为题材的新人新片,获得了好口碑的同时也赢得了高票房,至此台湾电影迎来了后海角时代的春天。本文着力于探究台湾青春系列电影的井喷原因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目前台湾青春电影的隐现问题。

后海角时代台湾影坛青春电影

台湾新电影及新新电影的浪潮未能维持台湾电影的辉煌,受经济颓势及创作困境等影响,影坛中的一些领军人物或是将目光投向海外,活跃于国际影展;亦或是放慢创作脚步,鲜有新作;而新电影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扛起台湾电影这面大旗。于是,台湾电影导演群呈现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加之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进攻,台湾本土电影更呈现出如死海般的沉寂,自身动力不足,又遭致外片攻击,偶有几部佳作也实难激起涟漪。

一、后海角时代的开启

2008年《海角七号》的上映,一改影坛之沉闷状态,引发观影热潮,获得票房奇迹,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影现象,成为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电影的发轫之作。《海角七号》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梦想与爱情的故事,台湾恒春夏都酒店要在沙滩上举办一场演唱会,由年龄跨度较大成员、专业水准较低且是七拼八凑而来的在地乐团进行暖场演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达到了圆满成功,男主角也在完美演唱之后收获爱情。这部影片凭借着轻喜剧的外衣将本土元素涵盖其中,以励志情怀鼓舞本土受众,再加上清新时尚的视听语言开创了青春电影新的表达方式。《海角七号》作为魏德圣首部剧情长片可谓一鸣惊人,不但在全台拿下了5.3亿(新台币)票房,“而且在台北电影节作世界首映并荣获‘台北电影奖’百万首奖,因此成为台湾当代电影的一个热点,并引发学界关注”。[1]学界相继出现“新青春电影”、“新台湾电影”、“后新电影”等一系列围绕此电影现象的专业名词。《海角七号》将众人视线拉回台湾电影,它更像一个火车头,带动了台湾电影的新发展。这股青春热流犹如一剂强心针为台湾影坛注入新生崛起的力量,一批蓄势待发的电影人也因此提振,形成异军突起之态势,集体以青春发声,带着各自青春感悟昂首阔步进军影坛,逐渐形成了一批以青春为主打的导演创作群,进而引发了台湾青春电影大爆炸。因此,“有不少学者已默认并接受了把该片以后发展至今的台湾电影统称为后海角时代的台湾电影这一提法”。[2]

后海角时代孕育了 《初恋风暴》、《爱的发声练习》、《囧男孩》、《翻滚吧阿信》等三十多部青春电影。小清新电影逐渐成为当代台湾影坛的代表,不但在数量上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票房成绩也一度喜人。从以下表格即可看出:2008-2011年的台湾电影票房冠军连续四年为青春电影所得,值得玩味的是早在2004年青春片已展露头角,由此可以推测《海角七号》发轫前,青春题材就悄然登场,为之后的“海岛效应”酝酿已久。

(理论上来说,2011年《赛德克巴莱》是因上下集的缘故摘得票房冠军称号,而单部电影票房冠军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2—2014年票房冠军均被好莱坞电影夺得,故未列入在内。)

新人新片的涌现使台湾形成了独特的青春影像气质,一些具备丰富创作经验的电影人也加入这个行列。譬如,魏德圣曾参与杨德昌《麻将》和陈国富《双瞳》的影片制作,从中吸收到充足的专业养分,这对《海角七号》的成功不无作用。另外,提到钮承泽就会想到《艋舺》,导演也因这部影片蜚声中外,其实他早在2008年就凭借《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获金马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并在此之前以演员等身份参与团队制作,这些专业的影视经历为《艋舺》的大获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这些导演之外,还有一批出身于电影学等相关专业的年轻导演也投身青春题材。例如陈映蓉、陈正道等,他们身处于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社会,接受最新的电影理论资讯,并处于离青春不远的年龄段,能够准确把握青春电影受众的口味与乐趣。作为台湾80后新锐导演的代表人物陈正道一向以青春片见长,2006年第一部电影作品即青春电影《盛夏光年》颇受瞩目,2015年另一部青春电影《重返二十岁》也广受好评,拿到了将近4亿的票房成绩。

近年来,台湾影坛相继出现了一批新的导演,他们从文学、音乐、电视等行业跨界而来,这为壮大青春电影的队伍力量起到了重大作用。近日,台湾偶像剧教母陈玉珊首部电影作品《我的少女时代》又燃起一把青春热。九把刀作为作家跨界导演的典型代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两岸三地票房与口碑的双赢进一步奠定了青春电影的地位。音乐圈涉足影视的典型代表则是周杰伦,他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以青春为主题的《不能说的秘密》,这部电影成为校园小清新的青春典范。

二、青春电影迸发的原因

(一)继承前者对青春题材的关注

后海角时代台湾电影吹起了小清新之风,青春电影在小清新影响之下逐渐成为台湾电影的一个标识,将其作为一个脉络点见微知著,不难发现台湾电影史上不乏对青春题材的创作,这也显示了当代电影人继承前者的传统。

探究当下与前人的青春电影,都离不开“以青少年成长经历或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3]早在林清介的《学生之爱》(1979)便开始关注问题少年的打架事件与早恋现象,琼瑶青春系列电影则以唯美浪漫的纯爱故事作铺垫,但朦胧幻想式的畅想曲发展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青春残酷物语所代替,侯孝贤《风柜来的人》、蔡明亮《青少年哪吒》、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充满了压抑与悲情,青春校园作为抒写现实生活一种符号用来反映时代变化给青少年带来的深刻影响。九十年代以来,台湾新生导演群摈弃了只重艺术不重商业的道路,身份认同与寻根意识被人文关怀与地域特色所替代。新世纪伊始,青春电影以清新时尚的格调、流畅平稳的叙事、绚烂纯真的校园情怀为特色,使这类影片更符合台湾年轻观众的欣赏口味。具有同性恋色彩的《女朋友,男朋友》、黑帮题材的《艋舺》以及运动题材《翻滚吧,阿信》等“所反映出来的主题丰富性和形式多样化,也折射出近年来台湾文化多元发展对新一代导演的深刻影响。”[4]由此发现,青春片并不是哗然而起,台湾电影人对青春系列一以贯之的关注积蓄了足够多的主题与内容,这才使得当代青春片在多元化市场下势如破竹映入眼帘。

(二)导演个人经历

电影史上不乏一些自传体式的影片,例如特吕弗的《四百击》;亦或是在细枝末节中流露出导演个人印迹的影片,例如姜文导演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以青春片为例,青春是所有个体都经历过的阶段。因此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很容易将自己的青春过往及所经所感渗透到影片故事里。

《艋舺》由钮承泽执导,以一个高中生加入黑帮为开端展现了一部生猛的黑帮青春片。钮承泽在 《台湾电影的声音》一书中提到自己从小对艋舺的印象就是龙山寺与夜市。小时候常去宝斗里探险,长大后身边的朋友参与当地角头活动,他听到的都是第一手的故事,且《艋舺》确实受到真实事件启发,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期艋舺一位名叫“库玛”的老大被小弟枪杀,这一枪标志着枪支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伦理的瓦解。这一事件在《艋舺》中得到了还原,德高望重的庙口老大Geta一再强调枪是下等人用的东西,而他恰恰是遭受到小弟的背叛被枪杀致死。八十年代的历史是钮承泽成长的年代,青春对于他并不遥远,他将自己的青春记忆、经历所感融入《艋舺》,打上了自己的独有印记。

电影创作中,导演不仅可以将真实事件和个人经历提炼为素材,也可以将个人体验反映在影片里。《海角七号》取景于台湾一个海边小镇——恒春。早在拍摄这部作品之前,导演魏德圣就去过恒春,他对那里的所见所闻印象深刻:恒春有最高级的酒店,亦有最简朴的房屋;有穿着比基尼的性感女郎,也有衣着朴素的本地人;有时尚前沿的摇滚狂欢,也有历史悠久的月琴吟唱……魏德圣将这些现象移植在影片中,通过情节进一步拉大反差。因此,观众不仅欣喜本土元素在荧幕上的展现,在看到一组性格迥异、老少结合、问题重重的乐队演唱成功后,这份感动更加深刻和持久。

(三)写实的“小清新”与青春相对应

从近期一系列台湾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以青春为题材的一批台湾导演逐渐形成了相似的影像基调,这与前辈的风格沿袭、特殊的地域环境以及表达的主题不无关系。

写实主义强调逼真的影像风格,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态度和方法。台湾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与“小清新”不难寻觅。1963年李行导演的《街头巷尾》是一部黑白文艺小品电影,影片以朴素的写实风格和浓郁的人情味以及淡淡的情节深深的感动了观众,由此开启了健康写实主义的清流,并影响了80年代“台湾新电影”的影像抒写。以侯孝贤为代表的导演群以长镜头为特点,冷静、客观的写实风格得以延续。发展至今,写实的小清新与青春联手,不但开辟了台湾电影新的土壤,也形成一种独特的影像气质。

观看台湾“小清新”电影,常常会被影片中的画面所吸引。确实,台湾南北部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日照充足、绿树碧影,有利于电影拍摄,这样的地理环境恰恰与青春相契合。青春是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小清新亦是唯美的,蔚蓝的大海、软软的沙滩、安逸的夕阳以及嬉闹而过的骑脚踏车少年,是青春影片里最有标识的片段。因为青春导演群将青春主题与之最合适的场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台湾独有的小清新青春系列电影。

(四)台湾的成长历史影响

台湾电影离不开乡土文化和历史经验的渗透与呈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视作品中不乏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历史背景则成为滋养电影枝繁叶茂的沃土。因此,台湾不同时期作品能反映出该社会在每个阶段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情怀。受台湾成长历史影响,青春电影与台湾近代史也有着内在的契合。

纵观台湾历史的过去与现在,被收复之前屡遭侵略者侵犯,之后又经历戒严等“白色恐怖时期”,而执政党的交替变换又使民众不得不反复的习惯与接受各种社会氛围,这样一个不断经历动乱不安的岛屿恰如青春期一般的躁动不宁。屡见不鲜的政治事件和政治运动,强硬而执拗的政治态度恰如青春期的孩子一般一意孤行,因此,再没有比把台湾喻为青春少年更为恰当的比喻了。

许多台湾电影都显露出当地文化的痕迹:台湾政局动荡时期,青春少年毅然参与到政治抗争中,他们声嘶力竭地呐喊个人主张、急迫改变社会面貌、要求政府发声……这些真情实景同样亦反映在电影里。如《女朋友,男朋友》的男女主角不畏政治压制,敢于在校刊上自由的写诗作画进行社会体制讽刺,与教导员公开抵抗,不安分的青春世界与紊乱的社会相呼应。随着故事背景从动荡走向看似平稳的敏感社会,他们的青春世界也出现了由聒噪喧闹到安宁背后的种种欺骗。

(五)台湾电影产业使然

青春片呈现井喷之势与台湾电影产业机制息息相关,提到台湾电影产业,不得不提及辅导金。台湾电影的发展得力于辅导金,同时又受限于辅导金,几百万台币的资金辅助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微乎其微,再加上本土市场的狭小,电影人不得不选择成本小、收益大的青春片作保障。

辅导金的出现是台湾当局希望通过它来激发新人的热情,促进电影业的发展,挽救电影惨死一片的现状。确实,二十五年来辅导金对台湾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诸多大师的杰作均得益于其资助,包括李安的 “父亲三部曲”等。但辅助金对于亦是商品的电影来说杯水车薪,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发展,一些导演估计成本必须在几百万台币内完成一部电影,即使有许多创作想法也因资金所限无处施展。例如《海角七号》获得了五百万(台币)的辅导金(约等于一百万人民币),但在拍摄过程中的不断需要使其扩展到四千八百万台币的花费,这迫使导演面临着随时缺少资金的窘境。无疑,五百万的辅导金解决不了电影梦想与现实冲突的困境,因此小成本电影的出现与辅导金不无关系。

相比大陆大投入、大制作、高奖励来说,台湾电影产业令电影人失望,他们不得不选择低成本电影作为保障,青春片的低风险、易接受、好回收的特点使其成为优待。例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近五千万(台币)的投入仅在台湾就拿到了一亿七千多万(台币)的票房。这样一个票房奇迹离不开影片的主题,那就是青春。众所周知,青春如同爱情一般是亘古不变的主题,青葱少年满腔热血的走在青春大道上、中年长者亦不时的对青春回望、而垂暮年迈之时亦会回忆过往。因此,青春片的受众群体基数较大,票房压力稍许轻松。另外,青春片中鲜有宏大场面,相对于战争片等制作费用较低,支出较大的便是演员报酬了,这些预算标准与青春片相契合,加之近几年青春题材电影在影展上崭露头角并频频获奖,便逐渐使其成为台湾影坛的主流。

三、青春热潮背后的思考

现如今,青春题材作品层出不穷,青春电影作为台湾电影市场正飘扬的一面旗帜,成为大众了解台湾电影的一个窗口。不可避免的是数量变多之后跟风模仿的现象较为普遍,以致于将“小清新”风格模式化,这些日益显著的问题不得不使我们展开进一步思考。

一是主题的单一。从《海角七号》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不难发现,许多青春电影以不同的故事框架围绕着同一个主题,青春靓丽的年轻偶像成为一部部青春片的符号,然而这类形象却很难摆脱校园、青涩的爱、懵懂的性和躁动的青春,而且越来越多的同性恋元素渗入到电影中,肆意挥洒的青春与豪言壮语更成为热门,淡淡的暗恋与勇敢追爱的矛盾冲突处处可见……这些趋同桥段只能说明原创性的匮乏,在此我们应该强调电影本土特色的重要性,这才是“小清新电影”保持热度的可行之道。

二是深度的缺失。新电影人决心摈弃重艺术、轻商业的道路后,电影市场确实重新活跃起来,但必须承认的是艺术性的忽略导致了电影特色流失。首先,缺乏社会反思。以杨德昌电影为一面镜子,同样以表达青年人为主的《麻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至今仍是经典,原因在于这些作品真挚的反映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直接影射到社会问题,也表现出导演对待青年人的真诚之心。而当下影坛出现许多打着青春幌子的快餐电影,对青春过度消费,忽略社会现状,缺少人文关怀。其次,规避政治语态。由于青春片以表达阳光、快乐、爱情为主,善于营造永不消逝的青春梦幻乐园,便越发少见电影人的政治主见。另外,全球化的进程促使两岸三地频繁往来,市场逐渐扩大,合拍片也日益增多,电影人为保证票房成绩,不得不对影像的政治语境谨慎对待,但因此我们也看到原本特有的文化元素在台湾影坛日渐隐匿,这亦是台湾青春电影中的一个缺憾,毕竟观众在造梦青春里总会醒来。

[1]郑秉泓.后海角时代的台片趋势:票房、美学、在地性分析[J].当代电影,2012(8).

[2]李苏伟.论后海角时代台湾电影中的身份迷失与国族重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3(12).

[3]沈小风.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3).

[4]罗薇.浅析新生代台湾青春电影的特色——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为例》[J].当代电影,2012(12).

猜你喜欢

海角青春片青春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好望角:美好希望的海角
桌山,海角之城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海角不是天涯
海角不是天涯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