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反抗
——以杜十娘和美狄亚为例分析中西文学中弃妇形象
2015-03-23王伟爽
王伟爽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绝望的反抗
——以杜十娘和美狄亚为例分析中西文学中弃妇形象
王伟爽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中国文学史上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古希腊文学史上的《美狄亚》是两部表现弃妇形象的杰出作品。两位主人公在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执著追求背后,难免男权社会下成为弃妇的个体悲剧,并被打上深深的社会烙印。社会中道德、宗教以及礼教的力量,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枷锁,把这些善良纯真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女性,牢牢地束缚在悲剧的情境中,其绝望的反抗终难以摆脱悲剧的命运。
杜十娘美狄亚弃妇悲剧
英雄会老去,美人会迟暮,曾经山盟海誓的爱情也会随时间的流逝和处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唐人顾况在《弃妇词》中曾写到“古来有弃妇”,可见,在男权社会下,弃妇的产生由来已久。而且不单中国自古有之,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种种此类事情,甚至被描写成文学作品,从古流传至今。
在中国文学史和古希腊文学史上,有两部表现弃妇形象的杰出作品,它们分别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剧 《美狄亚》。这两部作品分别描写了万历年间名妓杜十娘与科尔喀斯城邦公主美狄亚这两位遭爱人抛弃的女性形象,从这两位有着相似遭遇的女性身上,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她们对于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也能够体会到在男权社会下,遭遇爱情、婚姻悲剧的女性所处的那种无助与悲凉的境地。
首先来看二人在未曾遭到抛弃之前的表现。
杜十娘是京城教坊名姬,一直在众多青楼欢客中认真寻觅能够依靠一生的伴侣,“久有从良之志”。自从结识李甲后,十娘“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两下情好愈密,朝欢暮乐,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真诚。面对赎身时的重重困难,十娘表现出十足的智慧和勇气,利用鸨母急于赶走李甲的心理,看似不经意地让鸨母答应,允许李甲在十日之内用三百两银子,把她这个本应至少“十斛明珠,千金聘礼”的“曲中第一名姬”赎出去;在李甲借贷无门,屡屡碰壁,奔走三日分毫无获之时,十娘又以白银一百五十两相赠。这个举动使得李甲的同乡柳遇春大为感动:“此妇真有心人也。既系真情,不可相负”,进而帮李甲凑足了另外一半银子,并对李甲说:“吾代足下告债,非为足下,实怜杜十娘之情也。”而当赎身时候面对鸨母似有悔意之时,十娘如此说到:“倘若妈妈失信不许,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恐那时人财两失,悔之无及也。”鸨母尽管贪婪,却也精明世故,晓得十娘这个外表柔弱、内心刚烈的女子以死抗争的勇气是无法阻止的,于是只好留下十娘的满身行头,十娘终于以自己的反抗赢得了赎身的成功。
尽管身处社会的底层,杜十娘身上却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可以令读者由衷的欣赏和赞叹。小说中是这样描写杜十娘的:“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烟柳中”①。在封建社会里,妓女是公子王孙们的玩物,她们饱受侮辱和压迫,却同样渴望能够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轨道上来,获得自由和自尊,从而追求自己的幸福。杜十娘虽是京城教坊名姬,却不甘于教坊生活,她追求美好生活,追求人间美好真挚的爱情,所以看上“忠厚至诚”的宦门子弟李甲,并自己设计赎身,逃出樊笼。虽沦落风尘,却身陷污泥不染,保持着一个不甘堕落的纯洁灵魂,一份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十娘需要的不是追逐欢喜的金钱交易,她需要的是爱情,是一种真正的、正常人的情感,她有着浪漫的、美好的幻想,要求有正常的婚姻生活,跟李甲过正常人的生活”②。她看中李甲的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外表,而是对自己的真诚与尊重,她看中的是真情和做人的权利,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十娘能正确地审视自己的出身之地为火坑樊笼,她清楚自己的身份不会为那个上层社会所包容,自己也设想了缓冲过渡之策“暂且浮居于苏杭胜地,待李甲自己回家,求亲友于尊大人面前劝解和顺,然后携妾于归”。这一切现实的条件,决定了她性格的基本特征:以整个生命倾注于理想的爱情之中,但这个性格同样注定了后来投水自尽这一悲剧的产生。
美狄亚的故事是从阿耳戈船英雄盗取金羊毛的传说上发展而来的。美狄亚是亚洲黑海东岸科尔喀斯岛国王埃厄忒斯的女儿,也是月神赫卡忒神庙的女祭司,精通巫术。当伊俄尔科斯城邦国王埃宋的儿子伊阿宋来科尔喀斯取金羊毛,美狄亚对这位异邦的青年一见钟情。在见到伊阿宋以后,她心中便充满了对英雄狂热的爱恋,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情网。美狄亚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得不背叛父亲,救了心上人一命,并利用自己的巫术,征服了看守金羊毛的大蟒蛇,帮助伊阿宋夺取了金羊毛。正像她后来所说:“那阿尔戈斯船上航海的希腊英雄全都知道,我父亲教你驾上那喷火的牛,去耕种那种危险的田地时,原是我救了你的命;我还刺死了那一圈圈盘绕着的、昼夜不睡地看守着金羊毛的蟒蛇,替你高擎着救命之光;只因为情感胜过了理智,我才背弃了父亲,背弃了家乡,跟着你来到珀利翁山下,到伊俄尔科斯”。③美狄亚背叛父亲,是因为父亲严重阻挠她对个人自由幸福的追求。美狄亚合谋杀死亲弟弟阿普绪耳托斯也是反抗父权的表现。弟弟站在父亲一边,阻挠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在她和伊阿宋逃跑时,弟弟紧追不舍,不愿成全姐姐的幸福。美狄亚不得已杀死了他,并将他的尸体砍成碎块抛进大海,以阻挠父亲的追赶,从而成功逃脱。
寻找金羊毛的故事结束以后,故事还简要地交待了伊阿宋的结局。虽然他取得了金羊毛,但背信弃义的国王并没有给他应得的王位。伊阿宋只好带着美狄亚到了科林斯国,在那里过了几年幸福生活,并且生了两个儿子。不过正像周国平所说:“两性关系包含三个因素,一个是性,一个是情,一个是婚姻。性追求的是快乐,爱情追求的是理想,婚姻又讲的是现实。因此爱情与婚姻是有矛盾和差异的,人们在进入婚姻的殿堂时,应该作必要的思考和心理准备,否则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过去她曾是你魂牵梦萦,但又遥不可及的一颗星,曾几何时,等你摘下这颗星,星星原本神秘的光彩顿时尽失,原来它只不过是一块石头而已。”
接下来是二人在遭到抛弃后的行动和表现。
李甲离开京城后,因惧怕父亲,不敢贸然携杜十娘回家,只好暂去苏杭寄居。行至瓜洲渡口时被盐商子弟孙富见识到杜十娘美妙歌声,又垂涎于杜十娘的美色,产生把十娘占为已有的念头,并逐步诱导李甲一步步产生了抛弃杜十娘的想法并促成李甲最终做出了这一决定。在李甲的心目中,不管杜十娘如何温柔美丽,她始终是作为“物”而存在,谈不上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尊严。李甲和孙富萍水相逢,一面之交,居然在酒酣耳热之间“卖弄在行”,把杜十娘之事和盘托出。这一方面说明李甲毫无心机,另一方面说明在李甲的潜意识中,杜十娘也就相当于一件可以用来交换、买卖的物品,一件可以作为炫耀的资本,可能够改善自身处境的工具。
宦官之家与妓女身份的门第差异成了李甲心中无法解开的死结:当前途、事业、功名、父母……当一切外界利害和爱情发生了冲突时,李甲选择割舍的便是爱情。当然,最后的万全之策便是杜十娘被李甲转卖给孙富。李甲在获得了“我得千金,可籍口以见父母”的利己结局“欣欣似有喜色”时,还假惺惺地认为“恩卿亦得所天”。听闻此话,如同一个晴天霹雳惊醒了杜十娘的好梦,到此她彻底绝望了,她看透了李甲的为人,清楚自已的外境。她颇具悲壮意味地“冷笑一声道‘为郎君画此计者,此人大英雄也”,作品并没有对她此时复杂的种种内心活动作细腻的刻画,可是在这冷笑声中,却蕴涵了深切的悲凉和苦涩之情。
李甲背弃了杜十娘,还以为是拯救了杜十娘;伤害了杜十娘,还以为是抚慰了杜十娘。这说明了李甲是不了解杜十娘的用心的。从这点来看,即使没有孙富的从中挑拨,杜十娘和李甲的感情也不可能一直长久,杜十娘也不会真正的享受到她所追求的那种生活。
李甲负心,中道背弃;孙富巧言离间,觊觎美色。十娘不甘于教坊生活,她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真挚的爱情,但同时她也是具有独立思想和坚强人格的人。如果说十娘原来逃出烟花生活,是用尽她的全部力量希望从良的话,那么这次悲剧的结局,又充分地证明了她的从良愿望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实现。因而当李甲出卖她后,她没有用卑微的泪水去求得李甲的哀怜,也没有用百宝箱中的价值连城财物去换取李甲的回心转意,更没有含羞忍耻屈从于孙富,而宁愿“葬于江鱼之腹”。“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理想既然幻灭,而又不肯放弃立身的原则,那么就唯有以死来表明心志。于是,杜十娘怀着满腔的悲愤怒斥了李甲和孙富之后,毫不犹豫地抱着百宝箱投入滚滚大江之中,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顿时香消玉殒。后来李甲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孙富受惊得病卧床月余,终日见杜十娘在旁诟骂,奄奄而逝。至此,弃妇杜十娘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她的复仇。
在环境的压迫、众人的轻视、情人的背叛下,杜十娘的自杀是可以理解的。她的死并不突兀,而是对自己理想的再一次决绝的肯定。如果做平凡自由的人的理想终会破灭,杜十娘就算死也不愿再次堕落,这就是她选择死亡的原因。
而美狄亚抛弃故乡,背叛父亲,杀死兄弟,换来的只是短暂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美狄亚很快便被伊阿宋和国王克瑞翁推入到另一个困境之中。得到美狄亚倾情相助的伊阿宋为了王位和财富,竟然抛妻弃子,决意要娶科任托斯公主格劳刻为妻。在伊阿宋眼里,美狄亚不过是一个来自野蛮之地,连公民权都没有的蛮女,可以任意抛弃。国王克瑞翁明知美狄亚已经无路可走,但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利用权势恶狠狠地要将美狄亚和她两个孩子驱逐出境,美狄亚曾苦苦哀求克瑞翁,让她们母子留下来,但是却遭到克瑞翁的断然拒绝,并扬言如果第二天太阳升起来前母子三人还在他的城邦内,就要了她们的命。伊阿宋的背叛、克瑞翁的驱逐使美狄亚的理想顷刻间破灭。走投无路之际,美狄亚发出了痛苦的悲叹:“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美狄亚失去了作为避风港湾的家园,失去城邦的保护,也失去了爱情,她除了报复已别无选择。她送给新娘一顶金冠和一件精致的袍子,将磷药涂于其上,使新娘中毒后被火烧死,新娘的父亲国王克瑞翁在拥抱女儿时也同样被烧至死。
国王和公主的死达到了美狄亚复仇的目的,但是她的愤怒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消退。她认为这样还不足以让她的丈夫悲痛到极点,只有让他绝去后嗣才是给他最致命的打击。于是她决定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只有这样她所遭受的悲惨命运才能得到最好的祭奠,才能满足她报复的欲望。可是美狄亚毕竟是一位母亲,在她杀害两个儿子之前她的内心也经历了几次痛苦的挣扎,她曾自言自语道:“可怜的人呀,你放了孩子,饶了他们吧!即使他们不能同你一块儿生活,但是他们毕竟还活在世上,这也好宽慰你啊!……不,凭那些住在地下的报仇神发誓,这一定不行,我不能让我的仇人侮辱我的孩儿!无论如何,他们非死不可!既然要死,我生了他们,就可以把他们杀死。命运既然这样注定了,就无法逃避。”虽然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么可怕而残忍的事,但是愤怒已经战胜了理智。当伊阿宋赶来时,美狄亚已经乘着龙车带着两个孩子的尸首飞去,给他留下的是痛苦的嘶喊。
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曾在 《第二性》中这样写道:“由于女人一无所有,她也就没有了做人的尊严。她本身就是某个男人的世袭财产的一部分:最初是她父亲的,后来是她丈夫的”。④而美狄亚作为一个敢爱敢恨,有着强烈个性意识的女性,在无法挽留住那份以巨大代价换来的爱情时,绝望将她的爱情转瞬化为极端的仇恨,仇恨的怒火又促使着她以最残忍的手段进行报复。“杀子惩夫”成了她失去感情,身处绝境中不得已做出的痛苦选择。在弃妇之恨与慈母之爱两难境地中,美狄亚经历了一次比抛弃故土、远离亲情更加痛苦、更加艰难的心灵抉择。诚然,如果美狄亚仅仅是母亲,她肯定会放弃自己的复仇她不会为惩罚丈夫而杀死亲生的孩子来增加自己无尽的痛苦。然而,她同时又是一个受尽屈辱、怒火中烧的弃妇,她绝不能轻易饶恕伊阿宋的背信弃义。毒杀新娘和国王对美狄亚的复仇来说是不够的,她深知在希腊,“真正的生育者被认为是父亲,母亲则被认为只是父亲的种子的培养者和保护者,”儿子并不属于母亲,而被视为父亲家族的种子,父亲生命的延续,父亲权力、荣耀、地位和财产的体现。因此,她要用利剑,斩断维系父亲和儿子的血缘纽带,让伊阿宋为失去子嗣而痛彻肺腑,让他生不如死。当孩子的鲜血淹没了她所有的爱恨情仇时,美狄亚既有杀子的不忍,又有惩夫的快感,更有失子的悲哀。美狄亚手刃亲子完成了血腥的复仇,它让美狄亚的精神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这说明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妇女的反抗带来的只能是自身更大的悲剧。
“尽管她们都尽了自己的所能同不幸的命运抗争着,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所编织的罗网。”⑤杜十娘意识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柔弱,无法改自身的处境,只有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痛恨与反抗,是以自己撕碎自己来表达对世界的憎恶;而西方的美狄亚以杀死情敌、杀死自己的儿子来刺痛伊阿宋的心,是以撕碎世界来表达她对世界的仇恨,虽然看似她淋漓尽致的完成了复仇,但杀害亲身孩子的利剑却始终折磨着她。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和奴隶制社会的古希腊,悲剧都是可以用有限的人生表达无限的人生意义。
总之,不论是古希腊的美狄亚还是我国的杜十娘,在她们作为弃妇的个体悲剧中,都有着深深的社会烙印。是社会中的道德、宗教以及礼教的力量,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枷锁,把这些善良纯真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女性牢牢地束缚在悲剧的情境中,使她们没有任何任何逃脱的可能。因此,与其说是她们的性格造成了她们的悲剧结局,还不如说是社会的残酷造成了她们共同的悲剧,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历史的遗憾。在女权主义得到发展的现代社会,希望每一段感情都可以有始有终,爱人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注释:
①涉及杜十娘文本引文皆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华书局,2009,1(第一版).
②董乃斌,谢思炜.中华文化通览(明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③涉及美狄亚文本引文皆出自.罗念生全集·第三卷,欧里庇得斯悲剧六种.世纪出版集团,2007,4(第一版).
④[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第二部06章,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第一版).
⑤贾晓霞.泣血的玫瑰——杜十娘与美狄亚形象之比较.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5(3).
[1][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华书局,2009.
[2][古希腊]欧里庇得斯,著.罗念生,译.罗念生全集·第三卷,欧里庇得斯悲剧六种.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第一版).
[3][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第二部06章.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第一版).
[4]杨慧.西方“美狄亚”与中国“杀子”、“弃妇”叙事比较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1.
[5]贾晓霞.泣血的玫瑰——杜十娘与美狄亚形象之比较.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5(第3辑).
[6]何岳球,曹占平.从中、希伦理文化看弃妇美狄亚之行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7]刘清华.女性困境与反抗——美狄亚与杜十娘悲剧之比较.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8]吴晓群.〈美狄亚〉与女性历史地位的再思索.国外文学,1998(4).
[9]吴艳玲.可怜一片无暇玉——关于杜十娘悲剧根源的再检讨.中国文学研究,2004(3).
[10]岑玲.椟中有玉—杜十娘追求人格尊严的时代性.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