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哈罗德·布鲁姆解读莎士比亚的再考察

2015-03-23李蓉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马洛哈罗德布鲁姆

李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对哈罗德·布鲁姆解读莎士比亚的再考察

李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将莎士比亚列为经典的中心,并将他作为审视其作家经典性的“试金石”,以审美自主性和原创性为标尺建构西方正典的谱系,详细阐述了将莎士比亚置于中心的原因以及他对后世产生的诗学焦虑。

《西方正典》莎士比亚影响误读

布鲁姆在《西方正典》将莎士比亚做为经典中心,建构西方正典的谱系。布鲁姆认为“审美价值”是确立经典的核心,必须严格遵循艺术标准,“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就是陌生性”①,原创性源于与前辈作家的美学竞争以及对他们作品的创造性误读。布鲁姆认为“一部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相互‘误读’对方的诗的历史”②,每位伟大的作家都会受到前辈的影响而产生焦虑,只有少数强者诗人可以超越影响的焦虑将其转化为对抗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影响”推动了文学的创新,经典作品本身就是焦虑,莎士比亚是诗学影响的典范,“莎士比亚的美学优越制约我们文学评判标准”③。

一、建构西方正典的谱系

布鲁姆在 《西方正典》用影响诗学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石,将作家的个人才能与文学传统结合起来审视作品,以此为经典的想象性文学正名。布鲁姆认为“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透入经典,而这力量又主要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④,他以审美陌生性为标尺,将莎士比亚作为贵族时代的第一人,以他为经典的中心并将其放在与其他作家的相互关联中重新加以考察,根据审美的连续性将众多的作家维系在莎士比亚的影响范围,“莎士比亚就是世俗经典,或者说是俗世圣经,考察前人或后辈是否属于经典作家都须以他为准”⑤。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设置了确立经典的限制,坚持艺术标准而非政治化与道德化的衡量尺度。

二、经典的中心: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经典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是经典的经典,是最具原创性的作家。“影响的焦虑”是一种辩证的诗学,任何作家都逃脱不掉前驱的影响,唯有莎士比亚是例外。布鲁姆将莎士比亚置于经典的中心地位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其次是莎士比亚的原创性,然后是莎士比亚的非功利性,最后是莎士比亚对后世作家产生的诗学焦虑。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通过创造哈姆莱特、福斯塔夫、伊阿古等角色创造我们,又通过他们阐释我们。他创造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自我反思的内省意识,他们可以摆脱戏剧情节的束缚,自由地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人性的形成源于莎士比亚的影响,他赐予我们认知的能力,去思考宇宙人生的奥秘,“信仰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的人性:经过莎士比亚强化后的人性简直变成了莎士比亚的再创造”⑥,

一切经典作品都是原创性的,这种原创性在于其审美陌生性,“经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赖大胆创新带来的冲击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与传统做必胜的竞赛并加入经典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原创魅力”⑦。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原创性的典范,它指的是在前辈作家影响的焦虑之下产生的对抗式力量,是一种创造性的误释,并形成新的诗学影响。“莎氏最高的原创性体现在人物的表现上”⑧。其次莎士比亚的原创性体现在描写自我倾听的艺术上,这得益于学习乔叟的模式将文学提升到关注生命本身的艺术,莎士比亚开创了心理分析的先河,“在自我倾听基础上开创了对自我变化的描写”⑨。最后莎士比亚的原创性体现在他的精湛的语言艺术上,他独创了许多词语,用精妙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思想,给予不同的人物风格各异的语言,他拥有用语言“巧妙地呈现想象性人物既一致又各异的逼真声音的能力”⑩。

在所有经典作家中,莎士比亚留下的生平资料是最少的,他是最不具有自我意识的作家,基本上无法通过他的生平传记去阐释他的作品。虽然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普遍性,但任何意识形态都无法将莎士比亚囊括进去,布鲁姆认为“莎士比亚位居经典核心的秘密部分在于其非功利性”⑪,“莎士比亚是无功利性的一个奇迹,他既不相信也不不信,既不道德化也不赞同虚无主义”⑫。莎士比亚的作品将修辞艺术、心理分析和宇宙哲学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审美艺术,这种艺术与神学体系相差甚远,也非玄乎其神的形而上哲学,更不是带有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品和道德说教,莎士比亚 “为解释我们所设想的语境超过了我们能够用来分析莎剧人物的语境”⑬,他的作品包罗万象,他的文学表现力无人能及,虽然这些作品渗入到我们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中,但是它们拒绝任何道德的、历史的、神学的和历史的功利化阐释。

莎士比亚成为经典的核心部分原因在于他对后世作家产生的持久的、强烈的“影响的焦虑”,他的影响是一种压倒性的影响,他的著作是审美自主性和原创性最完美的典范,后世的其他经典作家都摆脱不了他的诗学影响,对他持一种爱恨交加的矛盾态度,莎士比亚的这种影响能够激发天才的创造力,弥尔顿、萨缪尔·约翰逊、歌德、托尔斯泰、弗洛伊德、乔伊斯、贝克特等人都是在莎士比亚的影响的焦虑之下通过借鉴、模仿、戏拟、反讽、回避等方式形成自己的陌生性,这也是将莎士比亚经典化的过程。“莎士比亚之后的西方文学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他有些防范,因为莎氏压倒一切的影响会淹没所有不得不向他学习的人”⑭,后世的经典作家对莎士比亚的防卫性策略无法奏效,这些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都带有莎士比亚的风格,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恰当的去利用莎士比亚的资源,无法将莎士比亚的创作完全转化为个人化的独创,也就撼动不了莎士比亚经典中心的地位。

三、莎翁与马洛的美学竞争

任何伟大的作家都逃避不了与父辈经典作家的美学竞争,即使是莎士比亚也不例外,布鲁姆分析了莎士比亚的创作历程,指出莎士比亚与马洛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并阐释了莎士比亚如何偏离、误读最后超越马洛的影响成为经典的灵魂人物。只有强者诗人才能融合前驱巨擘的影响,激发巨大的创作潜力,将前辈的创作资源转化或者内化为自己的原创性。莎士比亚早期的创作带有模仿马洛的痕迹,并逐渐在作品中与马洛展开美学竞争,通过塑造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莎士比亚在马洛逝世之后很快驱逐了马洛的影响形成自己的风格,布鲁姆认为“莎士比亚从来没有经受过来自他的主要前驱奥维德式竞争者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影响的焦虑”⑮,莎士比亚超越马洛成为经典的中心是古往今来影响的焦虑最伟大的胜利。

马洛仅仅比莎士比亚年长两个月,布鲁姆推断马洛与莎士比亚是相识的,而且他十分熟悉马洛的创作模式,“鉴于莎士比亚和马洛两人有长达四年的时间都在伦敦从事戏剧创作,相互间又是竞争对手的关系,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们是相识的”⑯。马洛的最大成就是革新了中世纪的戏剧形式,用无韵体进行写作,采用高雅精致的语言,彻底改变了戏剧的语言风格,为戏剧注入了更加自由和浪漫的成分,在舞台上塑造了巨人形象和巨人性格,弘扬巨人精神,将戏剧从神学说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马洛在戏剧上的创新激发了莎士比亚的创作灵感,莎士比亚拒绝按照马洛的戏剧套路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从人物的内心世界着手,注重心理分析,这使他的成就远远超过马洛。莎士比亚首先从马洛那里继承的是创作的自由,马洛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准备了一大批观众,“马洛通过个性和剧本来表达自由,而莎翁表现上看虽然没有张扬的个性,却不仅通过剧本语言,而且通过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来更加微妙地表达自由”⑰,马洛刻画的人物形象较为单一,前后几乎毫无变化,情感虽充沛却无向内反省的自我意识,莎士比亚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方面下足了功夫,他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自由的自我艺术家,这些人物已经将自我审美化,完全可以自我塑造。其次是莎士比亚受到马洛的影响用无韵体进行创作,但是莎士比亚语言艺术的丰富性使马洛逊色不少,马洛通过使用优雅得体的语言感染观众,莎士比亚“使每一个角色都以与他人不同的声音说话”⑱,人物的言辞总是与人物的性格相配,通过精确的语言描写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心深处的沉思。莎士比亚在创作《皆大欢喜》之后已经完全修正了马洛的影响,创造出许多更为卓越的经典。

四、莎翁对乔叟的文学负债

将莎士比亚的福斯塔夫受到乔叟的巴思妇人的影响,福斯塔夫和巴思妇人都是精力充沛充满自信的人物,他们言辞激烈,喜欢蔑视权威嘲讽一切,他们是个人主义的代表,拥有自我意识,布鲁姆认为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一生唯一欠下的文学债务。福斯塔夫不同于巴思妇人的地方是莎士比亚青出于蓝的地方,福斯塔夫比巴思妇人更能体会到内心世界的变化多端,他可以更加持久的倾听自我,洞悉人性的奥秘。莎士比亚继承了乔叟在作品中非功利性的为文之道,他自己作品表现了最大的非功利性。他曾经深入地研究过乔叟表现人物的手法,在塑造福斯塔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不可避免的将巴思妇人作为原型,赎罪券商是反面人物埃德蒙和伊阿古的前驱。赎罪券商是想象性文学中表现虚无主义的鼻祖,他是乔叟创作生涯的巅峰,赎罪券商“具有真正的精神意识以及丰富的宗教想象力”⑲,他是一个完全倾听自我的人物,他面对真实的自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虚无主义者。巴思妇人和赎罪券商这两个具有自我意识和个性的人物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复活,莎士比亚采用新的方式去重新塑造这些旧的人物。

(3)注意整个施工过程的维护工作,尤其是进行防渗漏施工时,涂刷好防水涂料后必须要进行一定的防护,防止后期出现其他问题,影响施工质量。

布鲁姆强调乔叟塑造人物的方式直接影响了莎士比亚的创作,即让人物如何自我言说。“乔叟描写事物的基本秘诀在于将剧情发展和人物与语言联系在一起”⑳,乔叟知道通过内心独白的艺术去表现人物,并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但技巧尚未成熟,却足以给莎士比亚留下启发。“在这些人物身上已经萌生了莎士比亚最具有原创性的想象力:表现特定戏剧人物的内在变化”㉑,乔叟笔下的人物已经具有自我意识的萌芽,莎士比亚创造性地用自我倾听的艺术去代替人物朦胧的自我意识,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将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莎翁对后世的诗学焦虑

莎士比亚摆脱前辈强者诗人的影响的焦虑成为经典的中心,是审美自主性和原创性最完美的典范,这使得他对后世的作家造成了诗学焦虑,激发了后世的经典作家的创造力。布鲁姆认为弥尔顿是莎士比亚的直接继承者,萨缪尔·约翰逊是第一个认识到莎士比亚原创性的批评家,他部分的确立了莎士比亚中心的地位,弗洛伊德对莎士比亚精神分析式的解读是防御莎士比亚影响诗学的经典案例,乔伊斯误读了莎士比亚,虽然他在与莎士比亚的美学竞争中落败,但他的作品依然具有经典的陌生性。

莎士比亚与弥尔顿生活的年代间隔并不久,弥尔顿曾写诗感叹过莎士比亚的崇高难以匹敌,以一种防卫的姿态重新审视莎士比亚的创作。布鲁姆认为“莎士比亚是弥尔顿诗学焦虑真正的隐形来源”㉒,他表现人物的方式受惠于莎士比亚,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撒旦是最具有莎士比亚风格的人物,但是他未将莎士比亚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这种创造力运用得恰到好处。恶魔形象撒旦对上帝又恨又爱的矛盾心理完全类似于伊阿古、麦克白、哈姆莱特的复杂分裂的自我,撒旦是他们三人的综合体,在被上帝无情地抛弃之后,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莎士比亚高于弥尔顿的地方在于他的非功利性,弥尔顿却在《失乐园》中加进他的道德观和新教的信仰,让撒旦这个形象充满了负罪感,这损害了弥尔顿的原创性。

布鲁姆认为萨缪尔·约翰逊对莎士比亚的成就做出公允的评价,莎士比亚是衡量后世文学的标准。约翰逊的批评力量源于他的终极焦虑:“约翰逊避免了神学沉思,但又难免对人类理解终极真理的局限感到焦虑”㉓,他本身是一位道德家,希望通过批评匡正“诗学正义”,但莎士比亚的作品与“诗学正义”相抵触,福斯塔夫是所有道德家诟病的形象,但约翰逊依然坚定地维护莎士比亚的经典性。布鲁姆认为弗洛伊德对莎士比亚的解读不尽如人意,“弗洛伊德实质上就是散文化了的莎士比亚,因为弗洛伊德对于人类心理的洞察是源于他对莎剧并非完全无意识的研读”㉔,精神分析的首创者是莎士比亚,弗洛伊德只是重新整理了莎士比亚的心理分析案例,但是他无法承担这份影响的焦虑,极力掩盖自己受惠于莎士比亚的事实,对莎士比亚采取怀疑、贬低甚至诋毁的态度。

莎士比亚对乔伊斯同样造成了影响的焦虑,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芬灵根守灵》与莎士比亚存在着经典之争,布鲁姆认为解析他与莎士比亚之间的关系是阐释乔伊斯作品的必要途径。乔伊斯继承了莎士比亚刻画人物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波尔迪以莎士比亚为原型,是乔伊斯将莎士比亚内在化的表现。《芬灵根守灵》采用大胆的语言实验向莎士比亚发出挑战,走向了莎士比亚的对立面,这种挑战是“激发他在《守灵》中毫无顾忌、大胆创新的部分原因”㉕,乔伊斯在与莎士比亚的美学竞争中落败,但这并不妨碍乔伊斯的经典性。

哈布鲁姆认为文学必须关注文本的审美属性,“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们自己决定经典,因为他们把最出色的前辈和最重要的后来者联系了起来”㉖。正是影响的焦虑造就了一批经典作家,莎士比亚是少数可以超越影响焦虑的作家,他是经典的中心,是衡量经典的参照标尺。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体现审美自主性最完美的典范,莎士比亚既是艺术家,又是思想家,是他塑造了我们的人性,莎士比亚作品的恢宏在于他的普遍性和丰富性,他已呈现人类所有的生存困境。

注释:

②[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

③张龙海.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访谈录.外国文学,2004,4:104.

④[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23.

⑤同上:20.

⑥[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9.

⑦[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5.

⑧[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6.

⑨[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8.

⑩[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9.

⑪[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3.

⑫[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37.

⑬[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0.

⑭[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34.

⑮[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

⑯[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

⑰张龙海.哈罗德·布鲁姆论莎士比亚.戏剧,2009,3:61.

⑱[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9.

⑲[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95.

⑳[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7.

㉑[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7.

㉒[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34.

㉓[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48.

㉔[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05.

㉕[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49.

㉖[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433.

[1]傅守祥,钱蓓慧.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体系[J].中国图书评论,2014,11.

[2]高永.“是他创造了我们”——哈罗德·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之二[J].衡水学院学报,2010,02.

[3]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徐文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图示[M].朱立元,陈克明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6]哈罗德·布鲁姆.体现在作家身上的作品——传记批评系列总引[J].张龙海,译.南方文坛,2002,03.

[7]江宁康.文学经典的传承与论争——评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与美国新审美批评[J].文艺研究,2007,05.

[8]江宁康.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中的唯美主义倾向——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5,03.

[9]李伟民.在西方正典的旗帜下:哈罗德·布鲁姆对莎士比亚的阐释[J].戏剧艺术,2011,05.

[10]张龙海.哈罗德·布鲁姆论莎士比亚[J].戏剧,2009,03.

[11]张龙海.哈罗德·布鲁姆论“误读”[J].当代外国文学,2010,04.

[12]张龙海.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2004,04.

猜你喜欢

马洛哈罗德布鲁姆
《一个人的朝圣》:在路上,重拾遗失的美好
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在超声医学科教学读片中的应用
哈罗德的帽子
生活中的爱与宽容
基于“数字布鲁姆”理论的空间形态构成知识更新与慕课建设
基于混淆布鲁姆过滤器的云外包隐私集合比较协议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在五年制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犹太小伙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