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以中兴通讯公司为例
2015-03-23曲丽洋
曲 丽 洋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以中兴通讯公司为例
曲 丽 洋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从创新能力观点出发,以案例的方式研究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成长的贡献,从而找出可以对企业成长带来显著影响,并能够使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发明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显著的正影响,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较显著的正影响,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成长几乎不产生影响。
创新能力;企业成长;专利;中兴公司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技术革新和市场的瞬息万变,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同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持续创新,生产创造出具有异质性的产品与服务。[1]因此,从微观层面上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培育是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文献综述表明:现有对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的理论描述或者分析创新能力的前因影响因素,对创新能力后果的实证研究不多。除此之外,对于创新能力的阐述,集中于对创新过程的探究,忽视了对创新产出的衡量。而专利作为创新产出常用的指标,已经在学术界广泛运用(李婧等,2010;徐竹青,2004;Fuman,2002;Faber&Hesen,2004)。[2-5]现有文献散见于使用专利数据作为笼统的解释指标,建立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没有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类不同创新程度的专利分别建立与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采用上海知识产权局登记的专利数据,以案例研究的方式,以一个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出发对创新能力和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行探究,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本期和滞后期三类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2)哪类专利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最大,推动企业成长的动力是什么?(3)公司依据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应该怎样去做。
二、文献综述
创新是组织必不可少的活动,按照资源基础观的观点,创新一方面可以挖掘、开发与利用组织内部现有资源的潜在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外部资源,并通过与内部资源的整合与转化,创造出新的价值。[2]即创新是通过组织内外部资源的价值创造,产出异质性的产品与服务从而获取与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的一系列活动。因此,创新能力成为组织核心的竞争资源以及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6]
目前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创新能力的前因影响因素,如Bantel和Jacksan(1989)通过实证研究高管团队教育异质性与组织集体创新能力的关系,发现高管团队教育异质性可以明显提高组织集体创新能力;[7]张军、徐庆瑞等(2014)把知识管理细分为知识积累与知识共享,通过对国内257家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两者都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8]等。目前从国内外研究成果看,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基于研究层次可以划分为国家、区域与组织,例如徐竹青(2004)把国家人均GDP、R&D支出和专利三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专利对国家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陈柳,刘志彪(2006)利用我国27个省份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得本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9]。本文关注组织层面上的研究,相关研究的一般观点认为:创新能力可以显著提升组织绩效、创新绩效或者对外商直接投资起明显的推进作用(Damanpour和Evan,1984;何建洪,2012;陈继勇等,2010);[10-12]创新能力可以显著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如韩飞,于洪彦(2011)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产品可以降低顾客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使新产品销售量增加,从而提升新产品的开发绩效。[13]Gatignon和Xuereb(1997)引入定位优势这个中介变量研究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具有创新能力的产品可以提升企业的定位优势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绩效。[14]创新能力起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从而对创新绩效、公司绩效、组织绩效、企业成长起显著的正向影响(李永周、黄薇;2014;陈忠卫、常极;2009;刘善仕等、2007;张军、许庆瑞;2014)[15-17]。除此之外,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某一中介变量间接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如马文聪(2010)发现技术创新能力不能直接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管理活动间接提高组织绩效。[18]
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对以上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创新能力与企业发展呈负相关或不显著的关系,如张媛媛、张宗益(2009)把创新能力划分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三个过程,实证检验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知识应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负相关。[19]陈艳、范炳全(2013)把创新能力分解成发明能力、吸收能力、变革能力、连接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五部分,研究表明:发明能力、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起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变革能力和解吸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20]这些观点主要是从组织绩效、经济增长、新产品开发绩效、企业成长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目前学者对于创新能力的阐述,集中于创新的过程方面,例如瑞江、徐庆瑞(2009)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决策、研发、生产、营销、组织能力的综合,[21]从创新产出这一视角对创新能力阐述的仍不多见,虽然有学者孙玉涛、刘风朝(2009)采用专利数据计量中国和欧洲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能力,[22]但是可以明显看出对不同程度创新能力的专利对组织的影响仍然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所以本文基于组织层面,从一个技术研发创新型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出发,探究不同程度创新能力的专利对企业的成长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期明确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
三、中兴案例研究
(一)中兴简介
中兴1985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无线核心网,接入承载业务、终端产品等5大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综合通信设备,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23]与此同时,中兴早已把创新上升为企业战略,保持将年销售收入总额的10%以上投入研发活动,专利产出迅速增加,且代表着高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截止到2013年底,中兴专利在全球的拥有量、累计授权量分别超过5.2万件、1.6万件,中兴公司在短短三十年间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二)变量测度
创新能力:如前文所述,国内外学者有关创新能力的研究中,大量推荐专利数据计量创新活动,专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再者,专利作为计量创新活动唯一可观测的显性成果,计量创新活动具有系统性强、方便查阅,可获得性较高、授权的标准多年来不易变化等优势,所以本文通过专利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探究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有着很强可行性。
企业成长:企业成长主要考察的是财务指标如营业收入、利润或者非财务指标如创新水平,新产品数量可以很好地反应创新绩效,但由于中兴新产品数量并没有完全向外界公开化,研究通常从其他二手数据中获取新产品数量的信息。这一收集方法因无法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性,所以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兴的成长态势。再者,利润是测量企业成长的一个定量指标,由于中兴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出效益不具有即时性,Beneito指出,绩效指标在选取时应考虑研究目标的适用性和数据的可用性。因此,本文引入营业收入度量企业成长。[24]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收集
本文通过检索上海知识产权局的专利信息选取中兴1999-2014年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数来进行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专利数量有公告数和申请数两个指标,本文选取公告的专利量,因为申请的专利总数虽大于公告总数,但不一定可以得到最终授权与使用,所以采用公告数作为衡量指标可以更加精准的衡量创新能力产出。中兴公司的营业收入来自官网公布的年报信息,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中兴专利、营业收入表
资料来源:上海知识产权局信息平台专利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检索系统与中兴官网
由于表1发明专利数量和营业收入量过大,我们把这两者取对数,去除异方差性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本文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来测度不同创新程度的创新能力,以营业收入来测度企业成长,建立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的实证模型:
InYt=β0+β1InX1t+β2X2t+β3X3t+μt(Y表示营业收入、X1表示发明专利、X2表示实用新型专利、X3表示外观设计专利、μ是随机扰动项、t是时间序列)
(四)回归分析及解释
把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通过LM法检验自相关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兴本期结果处理表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判定系数为0.92,LM(2)为1.94,临界概率p=0.37,查表得χ0.052(2)=5.99,1.94<5.99,说明原来的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拟合程度良好。
从回归系数看,发明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显著的正影响(0.42),即发明专利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企业成长的贡献为0.42。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微弱的负影响(-0.0002),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不太显著的正影响(0.0016),由于专利产出不像资本产出、实物产出等具有即时性。专利产出对经济产出的贡献存在整合阶段,必须要通过市场调研、生产、销售等环节运用或体现在新产品身上,增加销售额,产生效益。为了更好研究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考虑专利产出的滞后效应,我们分别把数据滞后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并检验自相关后来探究(见表3、表4):
表3 中兴滞后一、二期结果处理表
表4 中兴滞后三、四期结果处理表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滞后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判定系数分别为0.95、0.92、0.93、0.85,表示模型拟合程度良好,LM(2)为2.15、4.07、2.83、4.97均小于5.99,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可以很好的解释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滞后期中,中兴发明专利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呈回落趋势,但仍保持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发明专利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企业成长的贡献分别为0.29、0.2、0.21、0.18,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成长起了较明显的推动作用,贡献度分别为0.0012、0.002、0.0017、0.001,外观设计专利开始起微弱的正影响(0.0009、0.0003),从滞后三期开始对企业成长产生极其微弱的负影响(-0.0005、-0.0004)。
综上来看,发明专利作为高创新能力的代表,具有原创性最强,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本期和滞后期中均保持对企业成长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实用新型专利重于实用性,创新能力偏弱一些,对企业成长产生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外观设计专利侧重形状、图案颜色设计的美感,创新能力最弱,从长期看对企业成长不产生影响;但从理论上分析,由于外观设计专利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应该可以对企业成长产生相应程度的正向影响,但是可能由于中兴在此专利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刚好抵消甚至不能弥补它们的投入,产生了现在的结果。由此看来,中兴以发明专利为主、实用新型专利为辅推动企业成长,外观设计专利只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投入到新产品中,并不能对公司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兴通讯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创新能力角度分析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有明显的正影响;且随着创新能力的高低依次对企业成长产生由强到弱的影响,发明专利作为高创新能力的代表,成为促进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中兴以发明专利为主、实用新型专利为辅推动企业成长。本研究的结论对创新能力、企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技术革新和市场变化的日新月异,创新能力不仅仅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活动,也是推进企业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证实了创新能力虽能促进企业成长,但是不同创新程度的专利对企业成长影响的作用程度不同。因此,高科技企业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动力就是生产出高创新程度的产品与服务,为此,我国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点来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建立健全的专利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此来保障发明人的合法权益;(2)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或与创新能力强的国内外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交流机制;(3)改革僵化的人事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4)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组织内外部的协作、互助与交流。
本文突破了以往对创新能力的理论描述或者分析创新能力的前因影响因素,拓展了以往的研究范围,得出了一些理论上有意义的结论,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衡量创新能力产出最直接的应该是新产品的销售额,而本文使用的是营业收入,由于中兴新产品销售额不好收集,所以用营业收入代替新产品销售收入,结果可能会受一些干扰项的影响。(2)本文是个案研究,其结果只适用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的显著相关性是否适用于其他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或者整个技术创新型行业,我们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3)中兴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在外国授权的专利也很多,所以,我们应将国外的专利考虑进来研究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也许会更加符合其实际的情况。
[1] 刘善仕,刘婷婷,刘向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创新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7(4).
[2] 李婧,贺小刚,茆键.亲缘关系、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0(3).
[3] 徐竹青.专利、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04(5).
[4]Faber,Hesen.InnovationcapabilitiesofEuropeannations:Cross-nationalanalysesofpatentsandsalesofproductinnovations[J].ResearchPolicy,2004(33).
[5]Furman,PorterandStern.TheDeterminantsofNationalInnovativeCapacity[J].ResearchPolicy,2002(31).
[6]Teece,Pisano.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J].JournalofStrategicManagement,1997(18).
[7]Bantel,Jackson.TopManagementandInnovationsinBanking—DoestheCompositionoftheTopTeamMakeaDiffere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9(10).
[8] 张军,许庆瑞,张素平. 动态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4(4).
[9] 陈柳,刘志彪.本土创新能力、FDI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2006(3).
[10]Damanpour,Fariborz,Evan,WilliamM.OrganizationalInnovationandPerformance:TheProblemofOrganizationalLag[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 1984(29).
[11] 何建洪,贺昌政. 企业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2(6).
[12] 陈继勇,雷欣,黄开琢.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J].管理世界,2010(7).
[13] 韩飞,于洪彦.消费者价格敏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1).
[14]Gatignon,Xuereb.StrategicOrientationoftheFirmandNewProductPerformance[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97(2).
[15] 李永周,黄薇,刘旸.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工作嵌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
[16] 陈忠卫,常极.高管团队异质性、集体创新能力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9).
[17] 张军,许庆瑞.知识积累、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8).
[18] 马文聪,朱桂龙,蒋峦.创新是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绩效的中介变量吗?—基于高科技行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
[19] 张媛媛,张宗益.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系统性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20] 陈艳,范炳全.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1).
[21] 张国良,陈宏民.关于组织创新性与创新能力的定义、度量及概念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
[22] 孙玉涛,刘凤朝,李滨.基于专利的中欧国家创新能力与发展模式比较[J].科学学研究,2009(3).
[23] 李强,揭筱纹.商业生态系统网络核心企业价值评价研究—基于华为和中兴的对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
[24]BeneitoP.TheinnovativeperformanceofinhouseandcontractedR&Dintermsofpatentsandutilitymodels[J].ResearchPolicy,2006(35).
【责任编辑 杨 强】
A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ness and Growth of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of ZTE
QU Li-yang
(SchoolofBusiness,AHUT,Ma’anshan243002,Anhui,China)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creativeness, and adopting the case of ZTE, studies the contribution of invention patents, utility model patents and design patents of ZTE to its development, aiming to finding out the key points which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nterprise growth and help enterprises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vention patent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nterprise growth, and the utility model patents have a more remarkabl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nterprise growth, while the design patents almost have no effect on the enterprise.
Creativeness; Enterprise Growth; Patent ; ZTE
2015-05-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2003)
曲丽洋(1990-),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技术创新管理。
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