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2015-03-23周林
周林
在经过话题作文短暂崛起与命题作文的固守后,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选用了与全国卷一致的考查形式——新材料作文。环顾全国各地,材料作文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这是新材料作文PK命题作文的完胜。仔细推敲,新材料作文其实是不能叫做“新”的,只是,大家都这么叫而已。既然谈到“新”,就有一个“老”的问题。谈“新”之前不妨先说说“老”。
且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这是传统材料作文的代表:阅读寓言体诗歌《鸟的评说》,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再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新材料作文——2012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以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比较两个题目的题干要求,“自选角度”与“选好角度”、 “自拟题目”与“自拟标题”表述不同,意思相同。不同的是前者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后者没有提,而是要求“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应该说这只是文体要求上的不同。前者要求考生必须写议论文,所以提出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而后者不限文体,因为考虑到有考生要写记叙文,所以特别强调“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如果光从议论文的角度而言,前面有了“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的要求,后面如果再说“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就成了多余的话。综上所述。材料作文无论新老,其立意的要求其实是一致的,就是文章立意一定要从材料中来。都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立意为文。所以本文姑且从“新”材料作文的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一点来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段话说出来,就有主观的指向性。“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简单地讲就是要求考生靠船下篙。这个“船”就是材料内容及含意,一旦超出了“材料的内容”, 偏离了材料“含意”,即为偏题。这既是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更是出于防止学生抄袭宿构的需要。那么,怎样才叫“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呢?笔者认为,“材料的内容与含意”就是命题人在材料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即命题人的主观意图。牢牢把握了这一点就不会出错。如上文2012年大纲卷,作文材料中,我脱了外衣鞋袜就很快将秧苗挑到妈妈跟前。这说明放下思想顾虑,才能集中注意力办好事情。这就是命题人要表达的意思。材料本来讲到这里就可以了,但命题人为了降低难度,还在后面人性化地借妈妈的话揭示了故事的寓意,这样,命题人的意图就更明确了。像这一类故事性很强的材料,我们可以找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如材料中妈妈说的话,如果没关键句子,则可以根据故事的结果推究原因,这个因果关系就是命题意图。
再比如2006年全国1卷: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有学生从老鹰的角度提炼观点:要想取得成功,必先苦练本领。这偏离了材料的内容与含意,因为,有关老鹰的叙述并没有体现苦练本领的意思,作为反面对象乌鸦也不存在不肯苦练的问题。
有学生从乌鸦的角度立意:做事要小心谨慎,不能鲁莽草率。仔细看看原文,乌鸦在出事之前进行了拼命地练习,不能称之为鲁莽草率,其主要问题还在于身子太轻,所以这一立意也显然脱离了材料的内容与含意。
从整个故事可看出,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是因为这只鸟不知道自己身子太轻,根本抓不起山羊;而孩子之所以说这只鸟也很可爱,是因为它有抓山羊的理想,而且付出了行动。由此可以提炼三个观点: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好高骛远,而要正视现实;二是人总要有点理想,要勇于尝试,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三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看问题要全面。这三个观点都是切题的,因为它们都扣住了材料的内容与含意。
如果去掉材料的最后一段,那么,根据由果溯因的方法,上文三个立意中只有第一个是切题的。第二个则显然脱离了材料的含义,不符合命题人的主观意图,属于考生主观臆断的结果。
“材料”是命题人提供的材料,“含意”是命题人表达的含意,所以,我们在对新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一定要反复揣摩,准确把握出题人的主观意图,而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想当然,进行思维的三级跳。
(作者单位: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