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死亡学习

2015-03-23谭天

粤海风 2015年1期
关键词:黄鹤言说亲人

谭天

在祖屋的白墙上挂着一幅书法:“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湘乡老牛谭良耕书,今日气温三十七度”,这是家父九十三岁生日后写的一幅字,一直到冬天他再也没练过书法了,想不到成了绝笔。看着墙上还挂着的母亲与父亲的遗像,父亲的绝笔,唐人的古诗,竟成了谶言。亲人仙逝,空余此楼,怀念慈严,白云悠悠。

面对死亡,死亡无话可说。可人类必须有话向死亡说,即算对死亡有所不恭,有所误解,人类也必须说,而且必须不断地说,通过言说,向死亡学习,才能真正了解死亡。过去对死亡的盲从是欠缺的,是对生命真谛领悟的欠缺。

第一、死亡如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死亡顺其自然是有诗意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就是悼亡诗,由此诗演化的成语“驾鹤西去”,“御鹤”就是死亡的隐语。

第二,了解死亡就是了解时间,人类通过对死亡的了解,才真切理解时间的长度。流芳百世,千古不朽,这是中国百姓对亲人死亡的高度赞词,在个体时间的终结后再从时间上延伸。这种时间延伸的期许显然比对物质的期许,更受后人欢迎。

第三,通过死亡,人类慢慢认清了时间之箭的方向,害怕死亡是生命的共性,祖先们曾几何时误认为生命时间可以倒流,病态地追求返老还童。误认为可以避免死亡,寻找修炼长生不老的金丹。然而,死亡之箭如期滑过,带走那些千辛万苦追求长生不老的显贵,如今无论谁再有钱也不会再做前人做过的蠢事。

第四,死亡对个体来说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是两方面的,一是肉身的,一是精神的。死亡的肉身痛苦几乎是无法避免,而死亡的精神痛苦是可以通过修持和学习减轻或避免的。

第五,对个体来说,死亡是零星发生的,总是一个一个死去,许多还是偶然的。而对生命现象来说,死亡是整体发生的,总是一批一批死去,就像秋天树叶随寒风飘落。而且都是必然的。

第六,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是一部小说,篇幅有长有短,字数有多有少。但如果最后一句没有标点,那这部小说就不完整。无论死亡是句号是逗号是问号是感叹号是省略号,都是生命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七,濒临死亡,体验死亡,是一次神秘主义体验。死亡本身是不可言说的,能言说时还未死亡,死亡了则不可言说。"起死回生"是假死,其人的言说,则是单独的体验,他人又不可重复验证。

第八、死亡是不会传染的,传染的导致死亡的疾病。人们目送亲人死亡,传递的是生命的正能量,而不会传递死亡。

第九、死亡是运动的,是先从生命单位和局部的死亡向整体的慢慢过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的过程也就是死亡的过程,只不过在生命的前半段是生的正能量大于死的负能量,死亡只是个体正能量的全面消退。

第十、死亡既不是神性的显示,也不是俗性的堕落。乘龙西去,得道升天,是中国的传统神话。腾升天堂,进入乐土,是宗教的期许。至于世界文化通用的堕入地狱,是人类对死亡的最大误解,是生命对死亡的盲目恐惧,是宗教对信徒的精神惩罚,是恶对善的恐吓。

第十一、死亡既不是恶,也不是善。平常人性对死亡善恶的判断,是对死亡手段善恶的判断。善终、正寝、横死、暴死,只是制造死亡的方式有所不同,不会影响死亡的本质。

第十二、死亡既不是物质的死亡,也不是精神的死亡,只是生命个体物质和精神停止活动。物质是不灭的,死亡在过去大都是物质的生物性降解,土葬。现在死亡大都是物质的物理性降解,火化。生命的精神与物质是紧密关联的,物质不灭,按逻辑推理,精神也该不灭。物质不灭是物质的相互转化,精神不灭却是个神秘主义的问题。

第十三、死亡最真实。任何人任何事都可造假,唯独死亡不可造假。有些人伪造死亡,那只是伪造了死亡信息。如果想伪造真死亡,那也就是真死亡,死而不可复生。

第十四、死亡最公平。无论是帝王将相、亿万富翁,还是平头百姓、三代赤贫,都只是赤条条来去,只有死亡一个真相。

第十五、尊重死亡,敬而远之。向死亡致敬,向死亡示好,要死亡善待人类。许多宗教都将死亡比做升天,就是现实向虚无的献媚和致敬。

……

向死亡学习是不可穷尽的,死亡肯定还有许多是不可告知生命的。

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和我们都在苦苦地向死亡学习。

猜你喜欢

黄鹤言说亲人
Chapter 24 Live to be tortured 第24章 生死折磨
黄鹤手绘插图作品
亲人
念念不忘
黄鹤楼的由来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亲人( 连载一)
秋天
灼见利害,善辨人言
沉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