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条件下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及规划的重点分析
2015-03-22热娜古丽
热娜古丽
(新疆温泉县水利管理站扎勒木特水管所,新疆 温泉833500)
1 新型农村条件下农田水利规划的重要性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规划在农业和农村规划中占有重要作用,既可为农业发展的持续、稳定进行提供水资源方面的有效保障,也可推动农村地区对水资源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各级政府以及水利部门必须围绕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制定科学、严格、安全、高效、可行的农田水利规划方案,以便使农田水利建设的服务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2 新型农村条件下对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
1)农田水利规划需适应农村深化改革的社会形势: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政府部门近年来逐渐加大对新型农村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农村地区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结构也会因此发生改变。所以,以农业生产作为最终服务对象的农田水利规划也满足适应农村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实际要求[1]。
2)农田水利规划应具有推动城乡差距缩小的功能: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也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新型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满足农村居民对生活更加富裕的实际要求,还要坚持统筹规划原则,使农田水利规划与村镇企业发展规划高度统一,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为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多贡献。
3)农田水利规划应满足粮食生产的实际需求: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从古至今都是国家和人民生存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任务。所以,农田水利规划的设计与建设除了要满足粮食生产的实际需要,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要为粮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实现对提高农民收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统筹兼顾。
3 新型农村条件下农田水利规划的重点
3.1 建设规模的分析和预测
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前,应从以下4 个方面对建设规模进行分析和预测:①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对小型水利灌溉面积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农田水利在当地农业生产中所处地位的情况下,以当地农业发展规划为基础,以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农民增收为前提,了解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所提出的实际要求,以此确定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以及配套项目的建设规模,避免过高的管理和维护费用给当地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使有限的资源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使用效益;②明确规划区域内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工作人员应对能够得到灌溉的农田面积进行统计,在水源上对农田水利设施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进行论证,并以县为单位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复核。同时,应依据当地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总灌溉用水量的使用情况和控制指标,分析并计算出农田生产对于水资源的总需求量,以此明确规划区域内水资源的供需情况,为规划设计方案的针对性和合理性提供有力保障;③明确农田水利灌溉区域内的耕地潜力。这里主要是依据区域耕地资源的情况对农田水利灌溉区域内的耕地发展潜力进行估计;④预测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发展规模。通过对农田水利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节水改造规模的分析来确定可发展的灌溉面积以及新建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
3.2 取水方式的规划设计
在农田水利规划中,取水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根据灌溉水源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针对性的取水方式。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灌溉水源可分为以下2种类型:①自流取水灌溉。自流取水灌溉是一种以河流最为主要水源的灌溉方法,可进一步细分为无坝取水和有坝取水。在农田水利规划中,地势较低或地下水位较低的区域通常采用有坝取水的做法,原因在于该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不能以自流方式进入农田,所以为了确保农业灌溉的顺利进行,需要在河道上修建堤坝或节制闸,通过人工方式将水引向农田;②无坝取水灌溉。无坝取水灌溉可分为建闸、不建闸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如果不建闸将导致渠道被毁、农田被淹,就要加入建闸规划,以确保水流保持平稳运行的状态,削弱其对引水口的侵蚀作用。
3.3 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
对于灌溉渠系的规划必须要与国土、农林、交通等规划方案紧密结合,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安排、统一管理、统筹兼顾,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农田水利工程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实现对水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应用。一般来说,对于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应将以下4 方面内容作为重点:
1)安全性。无论在何种工程中,保障安全性都是最低以及最重要的目标。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应注意避开那些危险地段,这一点在高填方、深挖方工程以及难工险段中显得尤为重要。
2)地形条件。在进行灌溉渠道规划设计时,渠道应尽可能设置在较高位置,排水沟道则应尽可能被设置在较低位置,以此为自流灌溉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形成更为独立的灌排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灌溉渠线应尽可能保持顺直。
3)综合利用。在对灌溉渠线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对集中落差进行充分利用,并将其与水利加工相结合,以便开展多种生产经营,使当地的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应遵守河水和净水的灌溉原则,构建地表水、地下水共同利用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体系。
4)实事求是。在确定干渠、支渠规划设计方案时,务必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此确保规划方案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下面以中积平原型灌区和平原型灌区为例,对实事求是的具体应用进行讨论:
对于中积平原型灌区,相关工作人员应针对这一地形对工程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将工程设置在排水条件较好、地面水较为丰富的地段,以此为排灌分开布置形式的有效应用提供保障。同时,应注意做好除涝、防渍、防土壤次生盐碱化等工作;对于农田灌溉渠道,应注意做好灌溉和冲洗压盐工作。
对于平原型灌区,若农田水利工程需设置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则工程所处地区的地形一般较为平坦、耕地面积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应将地形条件与本地区发生的灾害程度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以此为干渠、支渠的合理设置提供依据。
4 结 语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也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为此,农田水利规划工作者应当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并最大程度满足新型农村建设对此项工作所提出的各项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更好的实现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目标,为当地粮食产量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保障。
[1]郭志鹏.城镇化趋势下的农田水利规划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4(16):209-210.